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中国城市的应用意义和途径

2016-07-21 10:07来源:现代城市研究作者:张浪 郑思俊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内涝水环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 海绵城市创建的国家战略

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带来高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但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带来城市功能不完善的弊端。针对城市目前凸显的城市内涝、水质退化等水文安全问题,政府已将海绵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习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此后,国家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规范和试点工作,如2015年全国公布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等。同时,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全面支持海绵城市发展,提出“加强城市防洪防涝与调蓄、公园绿地等生态设施建设,支持海绵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

3 海绵城市理念在中国的应用途经

3.1 中国降水量分布与海绵城市创建

目前,中国城市普遍内涝原因可归结为地理位置(气候、尤其降水量及时空分布等)、水文条件破坏(湖泊河道水系破坏、植被破坏等)、城市地表固化(下垫面硬化、土壤紧实等)、下水道不足(地下管网建设滞后等)、城市小气候变化(雨岛效应、热岛效应等)和其他因素6大方面原因。根据近年来发生内涝城市及其降水量分析,大部分内涝城市分布于800mm降水量及以上区域,少部分城市位于400~800mm降水量区域内(图1)。因而,城市内涝与其地理位置因素密切相关,中国海绵城市创建应以年降雨量在800mm以上城市为主。不同降水量和分布特点是影响城市内涝的先决条件,这一定程度决定不同区域海绵城市创建途径的根本差异。2014年,住建部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目前全国性唯一的海绵城市创建技术指南,概括了“渗、滞、蓄、净、用、排”6大技术途径。《指南》作为符合全国普遍的纲领性文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其具体做法应该根据不同区域城市气候特点和自然禀赋特点进行具体化,不同区域的6字方针应有不同侧重点,如华北干旱区域应侧重“蓄”与“用”,华东湿润区域应更侧重“渗”与“排”。

3.2 中国不同区域海绵城市创建途径

海绵城市创建涉及大量不同领域概念和技术,诸如水务、规划、建设、园林、林业和环保等领域,其本质是利用城市唯一的自然系统(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河湖江等水系、湿地、林地、绿地以及农田等,在降水源头多层次控制、分散、滞留,以减少城市管网集中排放的压力。经验表明:在正常的气候条件和完备的城市管网建设背景下,典型海绵城市可以截流80%以上的雨水;对于自然禀赋优良的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更多落在了对于水系、湿地、林地等自然系统的功能恢复上;而一些城市化水平更高、自然禀赋较差的城市,特别是其老城区海绵改造任务更多依托城市园林绿地的“海绵”功能,如屋顶绿化、城市绿地公园、人工湿地等。但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形成了很多误区,例如重视地上建设忽略更为根本和基础的地下排水管网改造,仅仅利用大规模的绿地海绵化改造牺牲城市公园绿地景观功能,海绵化改造片段化缺乏对于系统性的考虑等等。海绵城市建设并非否定城市地下管网主体功能,而是在城市完善的排水系统基础上,提升城市自然系统组分的附加功能,使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水文功能趋于动态平衡,最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原标题:“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中国城市的应用意义和途径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城市内涝查看更多>水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