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中国城市的应用意义和途径

2016-07-21 10:07来源:现代城市研究作者:张浪 郑思俊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内涝水环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2.1 暖温带气候区的海绵城市创建

暖温带气候区域典型城市如北京、天津、徐州、太原等(图2中Ⅲ区域),其降水特点是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年降雨量在400~600mm之间且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可占全年80%左右,但区域内城市总体为水资源短缺型城市。 其海绵城市建设应重点考虑“蓄”与“排”的平衡。

在自然系统方面,应恢复被填埋河道、湖泊等水系,增加城市内外的蓄水空间,以利于降雨与排水错锋;在道路建设中,应在汇水面下游的雨水干管设置雨水收集调蓄池;应统筹城市不同功能区域尤其居住小区的雨水收集和基础设施的节水;在雨洪源头处,将过量的雨水引入远离城市的河流、湖泊,增加城市内的排水沟渠密度疏导,利用城市内部的河网、排水明沟或暗渠,及时对雨水进行有组织地疏导和排放;各种综合措施促进雨水下渗及自然净化,形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充。

3.2.2 北、中亚热带气候区的海绵城市创建

北、中亚热带气候区域典型城市如上海、杭州、南京、武汉、成都等(图2中Ⅳ和Ⅴ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1600mm之间,每年5~6月为梅雨季节,7~10月有台风带来的暴雨,9月份雨量可占全年的25%,全年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该气候区域城市雨量充沛,且多是湖网、河网密布平原地区,汇水区域大,海绵城市创建应更侧重“渗”、“滞”和“排”。

在自然系统方面,城市水网构建应以自然水系为依托,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等“天然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并逐步开展城市自然组分水文功能的恢复和修复;应综合考虑城市立体绿化空间、绿地乔木植物冠层空间等多层次绿化对于降雨的滞留效应,同时下沉道路局部绿带提高滞水性和透水性,并提升城市土壤的入渗能力;应提高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级别以应对汛期排水。

3.2.3 南亚热带气候区的“海绵城市”创建

南亚热带气候区域典型城市如广州、深圳、桂林等(图2中Ⅵ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2000mm之间,每年自4月起雨量激增,全年雨量集中于5~6月,且多台风带来的热带气旋雨和夏季强对流雨。该气候区域内水热条件优良,城市自然资源丰富,但水质状况较差,海绵城市创建应更侧重“渗”、“滞”、“净”和“排”。

在自然系统方面,利用区域优良水热条件开展城市自然植被恢复,如城市森林、自然湿地等,改良城市小气候,提高生物滞留和净化作用;在城市规划建成区内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率,划定生态用地红线,并适当增加水域面积;在道路建设方面,改造建成区道路的不透水结构形式,提升道路两侧绿化带建设规模和层次,作为降雨生物净化带;实现城市地块之间生态廊道网络的整合与连贯,提高城市生态网络的完整度。

4 展望

海绵城市理念包含了生态恢复、人为干扰、源头控制、低影响开发等重要生态思想,契合了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也是目前解决中国城市内涝和水质问题的可持续方式。中国城市发展应从规划设计之初引入海绵城市的核心——“低影响开发”理念,通过以规划为先导的非工程措施结合以生态为指引的工程技术措施来统筹解决城市水问题。同时,在管理角度应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理念和建设的认识和认同,发动群众为更好地建设、维护城市设施及景观做出贡献。

原标题:“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中国城市的应用意义和途径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城市内涝查看更多>水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