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市场正文

我国海绵城市发展概况及行业分析

2016-07-29 11:21来源:河南省建科院规划所作者:徐振强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内涝城市排水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行业创新能力与城市雨洪控制目标要求不相适应

从事海绵城市雨水技术开发的企业,开展技术应用创新的力度和成效与我国既定的城市雨洪控制目标不相适应。基于调研的84家企业,与雨水利用技术相关的专利总数约为230余项,平均每家企业不到3项,部分专利为实用新型,缺乏创新性。在技术设计参数上,与径流系数控制的目标也缺乏有效的对应。根据径流系数控制目标,广东、广西等南部沿海地区、苏浙沪和山东半岛等是控制的重点地区。而以专利技术为标志的雨水利用创新缺乏有效的地域性应用参数,因此,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创新能否支撑城市径流系数控制目标缺乏依据。

行业盈利模式与城市配套激励政策措施互动不足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的规划建设和运营,从前期的政府主导推动,必须逐步扩展为市场投资作为主体,其速度的快慢对于能够成功实现海绵城市发展战略起关键性影响。当前,海绵城市技术体系所处行业的盈利模式,基本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投入、多方筹措公共经费予以维持,从私营部门出发的盈利模式设计,探索较为有限。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与城市配套激励政策对接较为有限,除中央财政提供的试点示范资金支持外,地方财政措施目前还较为有限,与现有的城市配套财税政策对接也缺乏灵活性。

行业培育和参与重大市政设施的能力和路径有限

海绵城市行业规模小、产能有限,但面对城市内涝、雨洪管理和雨水利用的需要,行业培育正处于关键时期。当前从事海绵城市技术的企业,主要是从虹吸、排水等具体单项工程,而海绵城市建设,则是系统性、若干个互动式的工程组合。不仅需要解决局部工程项目雨水收集、储蓄和利用的需要,更需要从空间循环、总量平衡、风险消减和动态利用等方面来构建住区级以上等城市单元的雨水利用体系。孤立地开展雨洪建设而不能与以排水为主的重大市政设施工程相衔接或介入,那么雨水利用缺乏源头支持、系统设计将是脆弱的,其运行的效能将远低于设计预期。与此同时,从行业的成长性考虑,海绵城市建设企业参与重大市政设施建设,因企业规模、业务范围和工程技术能力等限制,参与路径十分有限,同时面临传统大中型排水企业的影响,甚至竞争。因此,打造龙头企业缺乏依托。

行业体系化规模化服务城市建设的政策设计不足

海绵城市建设现阶段主要是围绕城市雨水展开,只有实现技术企业的规模化市场服务,并与现有城市市政体系实现有效融合或介入,才可能发展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行业,成为与排水行业有效分工、协同的市场参与主体。通过系统性的海绵城市政策设计,来培育新兴行业,促进专业化雨水利用企业有机会体系化、规模化参与城市雨洪建设,才有助于行业尽快形成市场机制,提高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的效率。部分省、市(福建、昆明、广州和南京等)2009年以来已经开始探索,但是法律效力、执行力度、政策系统性和市场针对性、可操作性都有待健全与完善。

行业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发展机制缺保障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规划、给排水、风景园林、环境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材料学、经济学、自动化和机电与控制专业,复合型的人才和多学科合作性的团队建设,是提高雨水利用专业化水平的关键。日本和德国的雨水利用产业发展经验表明,有效的跨学科队伍建设和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对于稳定和壮大海绵城市行业队伍起到核心作用。专业化带动学科交叉和创新,促进雨水利用理论与技术体系的丰富和发展;职业化促进研发与工程相结合,保障队伍稳定性的同时,促进社会对该行业的认知和认可,有助于行业内部和行业间智力资源的有效流通。

“十三五”时期构建海绵城市行业的初步建议

海绵城市是对我国当前传统规划体系的创新。因为城市规划以往主要从物质空间进行考量,而对以雨水为代表的城市非传统水源利用关注不够,所以与以往相比,海绵城市战略的提出是进步的标志。与此同时,与国外在该领域已经达到先进水平的国家,如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等相比,我国至少落后二十年。在解决好产城融合等突出城市发展需求的同时,以海绵城市作为切入点,来重视城市生态问题,符合今年中央政治局对于全面推进“绿色化”的顶层设计要求。结合国内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海绵城市的创建不应该仅仅考虑规划雨水的利用,还应该从城市开发模式的视角予以创新,改变以往粗放、高生态冲击的开发方式和高速扩张的空间发展模式,不断实现城市低冲击开发。

深入调研行业现状与市场需求,识别瓶颈

本研究初步调研了全国范围内开展雨水综合利用的企业概况,产能规模、服务能力、创新基础和市场供需等均有待深化,特别是针对雨水资源丰富和雨洪风险形势严峻的地区,缺少对市场主体的全面把握,对于海绵城市市场支撑体系的判断会存在较大的偏差。与此同时,把行业企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政策准入、标准规范、工程验收、资金安排和组织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充分予以识别,服务于政策设计(图3)。

图3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分布特征图(以2013年为例)

注:其中吉林、陕西、新疆、青海和西藏缺乏数据,地图为示意图,不代表实际边界情况,特此说明。

原标题:我国海绵城市发展概况及行业分析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城市内涝查看更多>城市排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