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及应用

2016-08-03 12:06来源:环境科学研究作者:赵丹 徐伟攀关键词:地下水环境环境损害生态环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根据钻探过程中获得的信息,绘制了疑似污染源企业场地的地质剖面图(见图3). 结果图显示,该场地土壤从上到下分为填土层、粉质粘土、细砂、中粗砂和泥岩共5层. 从目前的地层分布来看,该企业到池塘之间有连续的细砂/中粗砂层,并且场地内潜水分布于该层位,因此,该潜水含水层可能为污染物在污染源与受体之间传输的主要介质,该含水层的地下水可能为主要载体.

注:本次测量采用的是黄海高程系;选择近似在同一直线上的点进行地质剖面图绘制(不含GW1)

图3 场地工程地质剖面

Fig.3 Geological profile of the site

3.3 案例中污染物锌的传输方向判断

为了确定污染物迁移载体(即地下水)的运动方向,在上述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空间模拟手段对地下水流向进行分析. 对场地内各监测井的地下水水位进行测量,利用Surfer11软件绘制等水位线(见图4),由此判断地下水流向总体上表现为南西—北东,即从该厂区向池塘方向.

注:单位为m;6#、8#为企业原有地下水井

图4 场地地下水等水位线

Fig.4 Equalwaterline of groundwater level of the site

为了确定污染物的浓度梯度方向,综合运用取样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对污染物分布特征进行刻画. 采集新建监测井中的地下水样,进行ρ(Zn2+)检测,并利用ArcGIS10.4对各监测井地下水中的ρ(Zn2+)测定结果进行空间插值,得到地下水中Zn污染羽的空间分布(见图5). 4#原有地下水井和GW6号地下水监测井中的ρ(Zn2+)最高,其次是GW 8号地下水监测井和疑似全眼,位于中间的GW7号地下水监测井则较低. 因此,疑似污染企业和池塘之间的污染羽并不是连续的,可能与局部含水层不连续或存在某些优势通道有关,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

原标题: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及应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地下水环境查看更多>环境损害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