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及应用

2016-08-03 12:06来源:环境科学研究作者:赵丹 徐伟攀关键词:地下水环境环境损害生态环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4 污染物Zn迁移途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分析

为了确定污染物在污染源和受体之间迁移途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基于影像分析、地质条件分析、人员访谈等方法,对影响污染物在污染源和受体之间分布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调取该场地2004年9月的Google Earth影像资料,发现有一汇水区域连通厂区东南角与东北角的池塘. 通过将此次调查研究获得的钻孔数据与该企业和池塘之间小区建设时地勘报告中的钻孔数据进行集成,对局部地层特征做进一步刻画. 结果(见图6)显示,回填范围内大部分钻孔地表以下10 m内仅分布有回填土和泥岩两层,该回填范围位于上述汇水区域内. 此外,场地所在区域村委会出具书面证明,2009年前后,上述汇水区域曾经铺设过水泥汇水管道,埋深约7 m,其中一部分暗管位于填土区域内,另一部分位于填土区域东侧,具体位置见图6.

图6 回填区域和管道埋藏分布

Fig.6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backfillingarea and buried pipe

将地下水中ρ(Zn2+)的空间分布与上述回填区域位置、管道埋藏位置等信息进行综合,以分析其相互关系(见图7). 可以推断,Zn2+从4#原有地下水井附近随地下水迁移至GW7地下水监测井附近,随后经过暗管到达GW8地下水监测井附近;或者绕过填土区域,从南侧的暗管到达GW8地下水监测井附近. GW7和GW8地下水监测井之间的地层存在局部不连续性,但暗管构成了GW7地下水监测井到GW8地下水监测井之间的优势通道,因此判断污染源(该企业)到受体(池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图7 场地条件和污染分布综合示意图

Fig.7 Comprehensive diagram of siteconditions and pollutant distribution

4 结论

a)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可按照源与受体中污染物的同源性分析、污染物从源到受体之间的传输载体与介质识别、载体与污染物传输方向判断、污染物在源和受体之间迁移途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分析4个步骤开展.

b)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指纹图谱技术等用于同源性分析的方法,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取样分析、空间模拟、地理信息技术等用于识别载体和介质以及判断载体与污染物传输方向的方法,以及影像分析等辅助进行迁移途径完整性判断的方法.

c)某企业与附近池塘污染的因果关系案例分析显示,该研究提出的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技术框架和方法合理可行,能够在其他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案例中进行应用.

原标题: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及应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地下水环境查看更多>环境损害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