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毁了天然屏障 岂能扛住水灾?

2016-08-25 15:38来源:中国环境网关键词:洪涝灾害水灾水处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6月30日~7月6日,合肥降雨量累计达639毫米,相当于往年半年的降雨量,是55年来同期降水最多的一次,也是近30年持续降雨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一次。

曾经也是逢雨就看海的合肥,排水不是强项。然而,在这次考验中,合肥全城道路无一处出现严重积水,无一小区出现内涝。

功劳归于合肥起步较早的“海绵城市”建设。据了解,2010年汛后,合肥市痛定思痛,出台了系统性防涝综合规划,按50年一遇即24小时内降雨231毫米的标准,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防水排涝体系建设中,而首要的理念就是“造湖”“造绿”,通过生态屏障渗、滞增强“锁水力”。自此,造湖、扩湖在合肥多个区域同时展开;造林、建造良好的人工湿地系统,也同步进行。合肥还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地下空间,建成两个地下“大水缸”,调蓄能力超过两万立方米,一旦地下排水管网超负荷,立即启用蓄水。

合肥的经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合理的规划建设对于灾害预防起到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如今,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建设速度过快,大量占用原本具有自然蓄水、调洪、错峰功能的洼地、水塘、湖泊、水库等,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流功能,破坏了城区内自然排水能力;大面积地表硬化阻碍了城市地表水下渗和蒸发,地表径流增加,产流汇流速度加快,致城市低洼地方容易积水。此外,中小河流防洪标准相对较低,部分排涝设施老化失修,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雨污分流不到位,排水管网系统建设的历史欠账太多,专项规划理念滞后,赶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建设步伐。

为此,许多专家建议,要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建设城市雨洪集蓄、滞缓、调蓄、利用体系,增强城市的蓄水能力。

同时,还应启动行、蓄洪区建设,践行疏堵结合的治水理念。在抓好退田还湖的同时,按防御大洪水和特大洪水要求,以流域为单元,选择部分万亩以下圩口作为行、蓄洪区,严禁在此区域恢复和新建居民区,促进人水和谐。

延伸阅读:

环保之乡遇17年来最大水灾 119位环保人大募捐(附明细)

原标题:毁了天然屏障 岂能扛住水灾?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洪涝灾害查看更多>水灾查看更多>水处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