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专家释疑:海绵城市面对雨水径流总量控制困惑与质疑的阐述

2016-09-27 10:05来源:给水排水微信作者:王文亮 车伍等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径流雨水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目标考核

综上所述,总量控制包括径流体积、径流污染物总量,工程设施的工作原理不同;总量控制率的统计方法包括降雨统计分析和模型连续计算,且特点不同;影响实际工程落地效果的因素包括降雨间隔时间、雨型与强度、汇水面不透水率、设施排空时间与规模等。总量控制的以上特点表明,总量控制目标的考核不能通过几场降雨的监测,根据设计降雨量标准下区域总排口是否“不外排”等方法进行,较为合理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4.1图纸审核与工程踏勘

由降雨统计分析方法可知,按照设计降雨量进行设计的工程措施应具备相应的控制容积、排空时间、汇水面积,这要求设施规模、竖向和种植土(生态设施)配比设计等应合理,因此,通过对工程施工图和落地工程的上述内容进行审核、踏勘、测试(土壤渗透性等),即可判断是否达到总量控制目标。

4.2模型连续计算

对应模型连续计算方法,对汇水区范围进行建模,并利用实际工程中典型设施或区域实际降雨下的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后,再对近30年分钟或小时降雨数据进行连续模拟,也可评估是否达到总量控制目标,但不能过分强调或全面要求通过监测进行目标考核。

总结与建议

(1)雨水径流总量控制主要基于径流污染控制和恢复开发前自然水文状态,径流体积控制是关键实现途径。

(2)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应基于问题导向,综合考虑经济性、极端暴雨的影响、区域或具体项目条件等因素。考虑总量控制工程设施的原理、影响因素不同,目标的考核可采用施工图审核与工程踏勘、模型连续计算两种方法进行。

(3)雨水设施规模的确定方法可基于降雨统计分析或模型连续计算,采用降雨统计分析法时,若具备分钟或小时精度的降雨数据,宜按照落地工程的排空时间,进行降雨场次划分后进行。

(4)总量控制的实施应加强水文数据的共享和研究,为目标和工程设施规模的确定、目标考核等提供支撑,还应加强SWMM等基础模型的规范化应用,综合保障总量控制目标的合理确定与有效落地。

原文标题: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确定与落地的若干问题探讨,作者:王文亮,李俊奇,车伍,林翔,马京津,杨擎柱,刊登在《给水排水》2016年10期。

延伸阅读:

中科院院士、著名水文学家夏军剑指“海绵城市”—对海绵城市的思考和建议!

【注意啦】建设部4本海绵城市相关规范局部调整了!

原标题:给水排水 |释疑:面对雨水径流总量控制困惑与质疑的阐述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雨水径流查看更多>雨水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