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G20中国印记:绿色金融已在国家战略层面形成高度共识

2016-10-09 15:45来源:环境经济杂志作者:雷英杰关键词:绿色金融节能环保G20杭州峰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挑战三:缺乏对绿色金融的明确定义。缺乏对绿色金融活动和产品的明确定义,可能成为投资者、企业和银行识别绿色投资机会的障碍,还可能阻碍环境风险管理、企业沟通和政策设计。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重点不相一致,应该根据各国自身特点定义绿色金融活动和产品,另一方面,如果每家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定义,势必会增加绿色投资在不同机构和市场之间的比较难度,提高跨境绿色投资成本。

挑战四:信息不对称。企业没有披露环境信息,往往会增加投资者对绿色资产的“搜索成本”。也就是说,只有充分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投资者才能判断哪些企业是绿色的,哪些是非绿色的,哪些是伪绿色的。即便可以获取企业或项目级别的环境信息,如果没有持续的、可信赖的绿色资产“贴标”,也会对绿色投资构成制约。再加上一些国家不同部门的数据管理呈割据状态,无疑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只有提供了环境信息,资本市场才能用脚投票,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绿色企业,减少对污染企业的投资”,马骏说。

此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信息不对称,就是金融机构并不十分了解某些绿色技术是否在商业上具有可行性,以及绿色投资面临太大的政策不确定性,这一系列问题导致投资者在可再生领域、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科技领域产生强烈的避险意识。

挑战五:分析能力不足。金融机构对环境因素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认识仍处于早期阶段。由于缺乏分析能力,金融机构往往会低估“棕色”资产的风险,而高估绿色资产的风险。结果呢,污染型和温室气体排放较多的项目仍然获得了过多的投资,绿色项目却面临投资不足的问题。

借助G20平台,凝聚绿色金融全球共识

过去十年来,许多国家在金融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来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包括采用可持续信贷和责任投资的原则,提升环境信息披露和治理要求,以及推出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和绿色指数产品在内的各种绿色金融产品。各国央行、财政部、监管当局和市场参与方之间的国际合作也逐步增强,推动了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经验交流和能力建设。

《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明确提出了一系列供G20和各国政府自主考虑的可选措施,以提升金融体系动员私人部门绿色投资的能力。主要可选措施包括,提供战略性政策信号与框架;推广绿色金融自愿原则;扩大能力建设学习网络;支持本币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开展国际合作,推动跨境绿色债券投资;推动环境与金融风险问题的交流;完善对绿色金融活动及其影响的测度。由研究小组倡议的自愿可选措施已经被纳入G20杭州峰会公报。

我国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以及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做出的大量工作,已经在全球金融界产生积极影响。UNEP可持续金融项目主管Simon Zadek表示,“中国在系统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方面所作的努力是开创性的,并已经开始产生全球性的影响”。

“但也要看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陈雨露出席首届天津绿色金融论坛时指出,无论是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设计,还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绿色金融理念普及推广,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一是完善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这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建立健全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的双重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好环保、财税、担保等政策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改善绿色项目的收益性和现金流,切实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提高绿色金融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

二是积极推动绿色金融领域能力建设。通过改进技术和业务培训等途径,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环境风险管理、绿色可持续投融资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和造就更多绿色金融领域的专业人才。

三是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充分利用G20、“一带一路”等全球性战略平台和机制的作用,积极推广绿色金融领域的最佳实践,进一步凝聚绿色金融发展的全球共识。

四是发挥好地方政府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在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联动机制、绿色项目成本收益分担共享机制和风险监测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原标题:G20中国印记:绿色金融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绿色金融查看更多>节能环保查看更多>G20杭州峰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