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评论正文

观察 | 垃圾分类落地 还要等下一个16年?

2016-12-07 08:48来源:微信号后海观澜关键词: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固体废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1月22日,环保部发布《2016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数据显示,此次发布信息的246个大、中城市201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1亿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2801.8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约为68.9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564.0万吨。

作为个体的我们每天都在生产垃圾,共同造就了这些庞大的数字。垃圾处理若不得当,带来的会是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垃圾分类处理虽已推广多年,却仍处困局之中。以北京地区为例,记者此前的报道发现,垃圾分类试点实施16年却仍难落地。无论是垃圾分类还是其他城市问题,无不在考验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再次,我们不仅再次发问:垃圾分类真正落地还要多久?记者就此采访了多方人士。

症结:“这个问题天然就很复杂”

“垃圾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经济、社会、法律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也涉及到每一个居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个问题天然就很复杂,不是花钱或者下决心了就一定能做成的。”

网络上有不少观点认为,垃圾分类在中国难以推行,发达国家则做得很好。刘建国则表示,垃圾分类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发达国家也是等到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做好,而目前真正做得好的其实也仅限于德国、日本和北欧的一些国家。

垃圾分类的处理过程本身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长链条,前端对后端的影响很大,而系统的配套很难做到完备。刘建国说,从技术角度来讲,垃圾不同程度的混合,均会对末端处理设施的使用效果造成破坏,末端处理要发挥真正的作用需要每个环节严格达到标准才行。

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益也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垃圾分类的确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其推广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垃圾分类收集的群众基础不足,尚不能得到广泛的配合与支持;二是三处衔接不匹配,即末端垃圾处理设施与分类要求不匹配,上游垃圾产生与回收需求不匹配,中端垃圾收运与分类要求也不匹配;三是政策、法制的配套还不够到位。

刘建国将垃圾分类总结为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四个特性,他认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充分认识到其难度,需要有耐心持续地推广下去。

延伸阅读:

试点16年还是“不知道怎么分垃圾”追踪:垃圾源头分类堵在哪儿 ?

 

原标题:观察 | 垃圾分类落地 还要等下一个16年?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生活垃圾查看更多>固体废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