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PPP模式下黑臭水体治理依效付费机制思路与框架设计

2016-12-14 15:02来源:环境保护作者:逯元堂 宋玲玲关键词:黑臭水体黑臭水体治理PPP模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4 强化政府对PPP项目的常态化监管

党的十八届三种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政府的职能是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目前,政府对环境治理PPP项目的市场监管集中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对公共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改善等尚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影响了公共产品或服务质量、效率和效益的不断提高。实施依效付费,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的绩效监测系统和报告系统,能够完善政府PPP项目监管系统,强化政府对PPP项目的监管,实现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3 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依效付费机制构建思路与框架

实施依效付费,在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运营过程中,政府定期对社会资本的投资治理和运行效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支付项目运营服务费用的依据。依效付费机制的建设主要包括设计绩效指标、确定绩效目标、设计绩效监测与报告系统[3]、确定合适的绩效考核方法以及依效付费标准等内容。

3.1绩效指标

3.1.1 绩效指标设计原则

绩效指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简洁性。绩效指标数量应尽可能的少,只包括绩效考核所必需的指标,突出重点,避免过多的绩效指标增加绩效考核成本和不确定性。

(2)可获得性。绩效指标所需数据因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现有设备测量或其他数据生成产生,避免需要使用复杂、昂贵的设备。

(3)可审核。绩效指标应具有可审核性,政府能够对绩效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审核。

(4)以定量指标为主。绩效指标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定量指标的测度相对客观公正,能够避免人为主观因素干扰。要适当提高定量指标的权重。

3.1.2 绩效指标类型

针对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绩效指标应考虑以下四类指标。

(1)水环境质量改善类指标

水环境质量改善类指标根据黑臭水体治理目标确定,不能一概而论,一般细分为两类指标:一是水质类别指标,结合水体的水环境功能定位与水质控制单元类型,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确定的评价指标与水质类别,建立水质综合评价指标,明确水质改善的水质类别;二是污染指标,根据黑臭水体水质现状及主要超标因子,在确定水质类别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具体污染指标的浓度改善要求。比如,对于黑臭水体治理项目,通常近期的目标是改善水体黑臭现状,根据《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可以选择溶解氧、氨氮、氧化还原电位、透明度等指标作为绩效指标。

(2)公众满意度指标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提出“至少90%的老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因此,公众满意度应是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绩效考核指标之一。

(3)工程运行效果类指标

黑臭水体治理项目通常包含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治理工程。这些工程的运行效果直接影响到水环境质量改善效果,因此,工程运行效果应作为重要的绩效指标。工程运行效果类指标包括工程服务的数量与质量、项目效益等,具体指标应根据工程类型和项目特点分别设立。

(4)长效机制建设类指标

黑臭水体治理不仅要注重短期治理效果,更应注重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绩效考核应注重社会资金项目运营长效机制的建设情况。长效机制建设指标包括建立完善的责任体系、运行管理资金保障、人员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等管理制度。

延伸阅读:

黑臭水体治理现实:水质达标不等于河流生态恢复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黑臭水体查看更多>黑臭水体治理查看更多>PPP模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