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访谈正文

专访|仇荣亮:目前的土壤修复和治理技术是否满足国家的需求呢?

2017-01-13 09:03来源:农业环境科学作者:王 见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修复仇荣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大规模做成功的真的很少。在这里我们还是很开心的。至少有2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到现场来看,这种全链条的模式也得到了高度认同。 我们通过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的综合性模式,源头上水土流失的调控、生态的防治、有经济价值的土壤生产功能的恢复,整体的生态循环利用,另外,我们也比较成功地研发了生物质稀土的综合性利用技术,这里面申请了一些国际专利。那么这些全链条的技术储备,我想对将来我们国家稀土矿区的修复以及未来稀土的开采模式会形成比较系统的技术支撑。

问:您提到比较多的是土壤学需要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听您的技术思路和案例,也是按照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带出系统性、全面性地解决土壤环境问题的方案,并且能看到对土壤污染修复工作所带来的实际作用。但您也讲到,在整个环境学科领域里面,对土壤学并不太关注或者说并不太重视?那么土壤学在环境学科领域中它的重要性在哪?土壤学多学科交叉工作如何做起来呢?

仇荣亮:土壤可以说是地球的皮肤,也是地球圈层中的最关键与最核心的圈层。我本身学的是土壤学,其后一直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科研。说实话,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对环境土壤学的关注和人才培养还远远不够,目前在整个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涉及到的土壤环境与修复方面的内容也比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们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包括知识面,跟我们现在国家对土壤污染修复领域的人才与技术需求对应不上。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学科人才培养当中,对土壤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我认为人才培养目前特别重要,比如在环境科学领域里面的人才培养当中,一定要重视环境土壤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土壤环境的研究会对整个地球圈层和生态系统的研究形成极大的支撑作用。同时,我们做土壤修复工作也是千万避免只看到一个点,不能单就土壤问题谈土壤问题,要站在更高、更系统、更全局的角度去看待土壤环境的作用与功能。这里就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去重点考虑的,这样将来才能真正满足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人才需求。

其实我们做环境工作,一定要考虑将来。所谓的治本不但是为现在更是为将来....

问:围绕多学科的交叉,对团队搭建,您应该有自己的心得?

仇荣亮:目前我们的研究团队主要三个方向,第一个是在环境毒理跟风险评估方面,也就是从源头上去认识不同的污染物,对不同的环境介质当中对环境对人体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而且这个工作很重要的是对标准的制定和修复基准的制定会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是土壤污染修复理论和技术研发工作,类型上包含矿山污染修复、农田土壤修复以及场地污染土壤修复。不管是矿山还是农田、场地,我们都在进行生物、化学、微生物的多学科交叉性研究,研发联合修复技术。

第三块方向是针对资源化和综合利用,主要是含金属固废的综合资源化利用,如金属尾矿资源化,电子垃圾资源化等等,同时还包括一些土壤环境政策和法律方面的一些工作。

问:您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期盼呢?

仇荣亮:希望中国的土壤环境科学家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2015年中国科学院情报所根据国际论文发表数量总结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领域前十个国际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当中,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三个国内机构进入了前十名。但我想对中国而言,可能不能仅仅满足在这些方面,尤其在环境领域研究方面,怎么通过国际性的合作,开拓我们的视野,同时扬长补短,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储备上面做踏实,能引领世界的未来研究方向。实际上也是为我们自己的环境,我们需要做更为全面、系统的技术储备。

希望政府重视土壤环境问题,但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希望民众能了解更多土壤知识,要关注土壤环境问题,但不要过于放大;希望科学界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有更多学科的科学家加入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发队伍。我想全社会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还给地球蓝天碧水青山绿地。

延伸阅读:

2017年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图】

原标题:【专访.仇荣亮】—目前的土壤修复和治理技术是否满足国家的需求呢?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污染查看更多>土壤修复查看更多>仇荣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