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硝政策正文

淄博市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2017-02-10 11:47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节能环保产业脱硝催化剂脱硫脱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全力推进工业精准转调。一是切实抓好产业精准转调。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鲁发〔2016〕12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鲁发〔2016〕12号文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政策意见》(淄发〔2016〕15号)精神,推进全市工业精准转调“1+N”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精准转调为主线,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以重点布局、重点发展、重点去产能为主要任务,改造提升化工、机械、建材、陶瓷、纺织等主导产业,倍增发展新材料、生物及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围绕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传统领域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完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体系,强化技术改造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加强工业招商项目策划,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加大对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推动企业招商、项目招商和以商招商,创新合作途径,策划实施一批重点工业招商项目。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市设立全球研发机构,推动我市企业与境外企业开展深度技术合作,紧盯美国、以色列科技创新成果,努力推动一批生命科学、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产业创新成果来我市转化,促进相关优势产业快速提升发展。

(三)加快推进园区科学发展。一是支持重点园区建设。落实加快经济园区科学发展的意见措施,优化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定位、加强软环境建设,增强园区承载能力,依托园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共享,促进企业间协同创新和技术合作,把园区建设成经济转型的先行区、生态环保的示范区。按照各园区发展定位,加强高端策划和区域统筹协调,推动实现差异化发展。积极培育园区主导产业,指导做好各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全市重点经济园区打造化工、生物及医药、氟硅材料等3个以上规模达到千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其他每个园区形成1-3个规模达到百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二是推进“大企业+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围绕大企业规划产业基地,围绕产业基地配置生产要素”的工作路径,紧紧抓住提高基地核心竞争力和保持适当规模速度两个重点,采取“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发公司”的发展模式,高标准建设精细化工、氟硅材料等12个优势产业基地,尽快形成工业经济发展的集中区、特色产业的示范区、财政收入的主产区和招商引资的承载区,打造我市工业新的发展优势和综合竞争力。三是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主动融入“两区一圈一带”战略,积极对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在规划、产业、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上主动协调,实现经济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立足“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综合布局市外原材料集散、初加工基地,扩大淄博工业版图。

(四)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一是全力培育“双50强”企业。实施“双50强”企业培育计划,完善动态管理机制,落实支持“双50强”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稳增长的主力军。二是推动骨干企业并购重组。鼓励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抓住国家促进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的重大机遇,引进来、走出去,开展跨境、跨区域、跨行业并购重组、资本运作,通过强弱联合、强强联合,并购境内外优质资产、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对重大兼并重组案,一企一策给予定向精准支持,加速企业扩张步伐;针对困难企业,在承债主体有实力、风险敞口不扩大、担保措施不弱化、处置过程不违规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国内知名的重整公司等战略投资方,运用再融资和承贷主体调整等方式支持其兼并重组;对潜在风险企业,本着严格控制风险不扩大、整体担保及其他实质风险缓释措施有所提高或不下降的原则,通过对其存量业务实行展期、再融资、重组等措施,有效降低其债务负担和杠杆率。三是支持中央、省驻淄企业与地方融合发展。制定落实中央、省驻淄企业与地方融合发展方案,支持与地方企业互相持股、共建项目和园区,积极发展注册本地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重点推进齐鲁石化、中国铝业等与地方融合建设工业项目。

(五)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力。一是抓好高新技术产业“铸链工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优化要素链,推动产业成链、链条成群,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2020年,打造20个以上百亿级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或创新集群,形成我市工业新的战略支点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的晋档提升,加快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泵类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技术供给、产品设计、分析测试、验证试验等专业化服务能力,提升关键设备利用效率。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科技周”活动,做强“院士专家淄博行”,组织实施“赌玉”工程,强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大院大所大校大企”,聚力建设国内一流专业化产业基地,提高创新成果工业转化率。加强同地方高校的校城融合发展,形成“地方扶持高校、高校反哺地方”的良性互动格局,充分发挥海外孵化器招引聚集作用,吸引汇聚更多海外高端创新人才、优质科技资源和先进技术成果。四是强化标准引领。鼓励企业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引领产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和新产品开发,不断提高质量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

(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一是实施“智慧车间推进工程”。突出信息化普及和智能化示范两条主线,重点面向化工、机械、医药等行业建设一批具有行业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智慧车间,推动企业开展“智能升级”,分行业开展“车间智慧升级”对标,总结推广智慧车间典型示范案例,带动骨干企业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淄博制造”向“淄博智造”转型。二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国家和山东省“互联网+”战略部署,开展“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工业”等重点行动,实施智慧园区、物联网、工业云等一批重点工程,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领域,选树和示范推广一批优秀的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引导龙头企业搭建互联网平台,实现基于产业链的柔性制造、智能制造和精益管理,催生一批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三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推动贯标成为企业实现质效发展的新途径。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云计算中心、市民卡、协同政务、智慧医疗、智慧园区等一批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推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宽带网络应用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四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立足我市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基础优势,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加快传感器、智控系统等企业的发展以及机械工艺配套企业改造步伐,提升信息化接口和配套能力,努力构建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型装备制造业。

(七)大力促进二三产业融合。一是加快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贯彻实施《淄博市物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5-2020)》,推进物流产业转型升级“3411”工程和一批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第三方、第四方骨干物流企业,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整合优化内部业务流程,剥离外包物流业务,促进物流服务社会化,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之间的联动发展,构建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打造服务周边、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物流强市。二是提高工业设计水平。实施工业设计“111220”工程。提升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齐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平台作用,加快齐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山东工艺美院淄博陶瓷学院的发展建设,支持同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工业设计国际合作交流,筹建一批国际性合作平台,抢占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支持一批优秀工业设计、重点服务外包、“1+1伙伴计划”等重点项目,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创意之城、设计之都”。三是提升总集成总承包能力。引导总集成总承包向化工、医疗、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行业深入渗透,服务方式由工程承包向专利技术输出、信息系统集成、交钥匙工程(EPC)、全面解决方案等方向发展,加快集成能级提升以及集成项目由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的跨越。四是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政策统筹谋划、机制创新、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等政策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依托化工、装备制造、冶金、陶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通过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军地需求对接平台、国防科技产业孵化中心等方式,加快推进军民技术、产品、资本和人才融合,加快工业产业“军转民”“民参军”步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八)强化人才支撑保障。一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国外高端人才,“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实施“淄博英才计划”,着力培育壮大本土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创新驱动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落实《淄博市企业家十年培训计划(2015-2025)》,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责人开展分行业、分梯次、长期系统培训,加快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价值追求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掌握现代经营理念的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二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实施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骨干企业对接合作工程,通过校企联合招生招工、送岗送学、建立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等方式,发挥学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三是优化人才成长环境。通过定期组织各类技术研讨活动,邀请国内外专业机构进行市场、产业、技术等方面培训,支持优秀人才入选国家、省、市各类人才项目等方式,为人员与信息的交流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市内人才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为专业人才提供宜居环境。

(九)构建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生产体系。一是狠抓安全生产。落实党委领导、政府属地管理以及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考核机制;加强安全监管执法规范化建设,创新安全监管执法方式,规范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工作,推进依法治安;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深化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强化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健全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二是全力推进绿动力提升工程。统筹推进总投资107亿元的燃煤锅炉、建材行业、冶金行业及其他行业共4大类18个专项1500余个绿动力提升工程项目建设,采用最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按照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实施综合治理,确保项目全部竣工后,年削减燃煤消耗1200余万吨;减少烟尘排放3万吨,降低63%;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1万吨,降低82%;减少氮氧化物排放7.8万吨,降低70%,大气环境质量实现明显改善。三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突出抓好能源结构调整,组织实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工作,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原煤实物消费量显著下降。四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围绕“高效、生态”两大主题,培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产出率,减少或避免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全市形成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和框架,建立起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以及激励约束机制。

(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健全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机制。整合“工业强市30条”及支持工业领域发展相关政策,集中支持规划确定的重点园区、基地、重点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未列入规划重点布局、重点发展范围的原则上不再扶持。发挥产业引导基金带动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工业精准转调。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组织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活动,解决企业精准转调信贷资金需求。鼓励支持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市场发行股票或通过并购等形式实现上市,在新三板、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等挂牌交易,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调控作用,引导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工业精准转调领域倾斜,确保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用地。二是全力打造“三最城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程序,规范行为,全力打造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行政效能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三最城市”。三是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推动能源价格、工商管理、社会保障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完善涉企收费基金项目清单及常态化公示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切实减轻制造业企业负担。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市场竞争环境。四是抓好工业考核。做好工业考核有关工作,探索完善第三方评估机构考核模式,实行单独考核、单独通报,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全市上下共同推动工业强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法院,市检察院,淄博军分区。各民主党派市委。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环保产业查看更多>脱硝催化剂查看更多>脱硫脱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