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政策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发布(全文)

2017-02-16 09:29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内蒙古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方土石山区位于农牧交错带,区内部分山区丘陵区有森林分布外,大部分为农业耕作区,整体林草覆盖率低,垦耕指数较高,坡耕地比例大,水源涵养能力有待提高,坡面和沟道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区存在山洪灾害。区内开发强度大,人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

本区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土壤和耕地资源,合理开发水土资源,防治坡面和沟道侵蚀危害,建设山地森林草原植被,提高河流上游水源涵养能力,改善山丘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1)西辽河及滦河上游山地丘陵保土蓄水区

本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辽西走廊以西,大兴安岭以南。包括赤峰市的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喀喇沁旗、敖汉旗、宁城县、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通辽市的库伦旗、奈曼旗;锡林郭勒盟的多伦县,11个旗(县、区),总土地面积为7.02万km2。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台地、高原和平原沙丘为主,海拔在100~1500m之间,最高峰克什克腾旗大光顶山海拔2067m;老哈河、西辽河、西拉沐沦河乌力吉木伦河等河流流经其内。属中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6~7.7℃、风速2.5~4.3m/s、降水量336~421.7mm,汛期多年平均降水量70.2~468mm。土壤以暗棕壤、栗钙土、草甸土和黑钙土为主;植被以森林草原为主,林草覆盖率为60.2%。本区为农牧结合区,是自治区重要的牧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总人口445.63万人,农业人口342.8万人,人口密度61.3人/km2。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耕垦指数为0.19;农村人均纯收入9381元,人均耕地4.6亩,粮食总产量511.83万t,人均粮食1149kg。水土流失类型以中度风水复合侵蚀为主,风蚀主要分布在科尔沁沙地及河川地区,水蚀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台地区,水土流失面积3.46万km2,占总土地面积49.30%。山地、丘陵台地地带,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垦耕指数高,坡耕地比例大,水蚀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低;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及河沟川地区,土壤沙性大,过度垦殖放牧,造成风蚀沙化严重。

本区中多伦县属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奈曼旗、库伦旗和翁牛特旗属科尔沁草原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主导功能为土壤保持和蓄水保水;社会经济功能为粮食生产、牧业生产、土地生产力保护。水土保持的重点是防治坡面侵蚀和侵蚀沟道危害,防治草场退化和风蚀沙化,提高土地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乌兰察布高原东南山地丘陵防沙水源涵养区

本区位于乌兰察布高原东南部,阴山山脉中段-大青山以南山前地区,包括乌兰察布市的兴和县、丰镇市、察哈尔右翼前旗、集宁区4个旗(县、市、区),总土地面积0.91万km2。地貌类型以中低山和山前丘陵为主,平均海拔1400m。河流由永定河、内陆河两个水系构成,较大河流有二道河、饮马河、银子河、五一河等。属典型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3.7~5.3℃、风速2.7~4.6m/s、降水量340~389.2mm,汛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38~292mm。土壤以以栗钙土为主,植被类型属典型草原植被,林草植被覆盖率46.7%。是农牧交错区,以农业生产为主,总人口121.41万人,农业人口44.06万人,人口密度129人/km2。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为主,耕垦指数为0.29;农村人均纯收入9050元,人均耕地3.2亩,粮食总产量25.20万t,人均粮食208kg。水土流失以中度风水复合侵蚀为主,主要发生在坡耕地和山前丘陵地带,水土流失面积0.38万km2,占总土地面积41.64%。本区地形破碎、坡度大,植被稀少,垦耕指数高,坡耕地比例大,水资源短缺,坡面和沟道侵蚀严重,再加上过度垦殖放牧和开矿等生产建设活动,造成草场风蚀沙化日益严重。

本区地处永定河上游,是京津地区风沙的传输区域。水土保持主导功能为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社会经济功能为保护土地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加强综合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水土保持的重点是减少坡面侵蚀和侵蚀沟道危害,防治草场退化和风蚀沙化,涵养水源,保障农牧业生产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4、西北黄土高原区

位于自治区西南部,包括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和乌海市6个盟(市)的35个旗(县、市、区),总土地面积为13.99万km2,水土流失面积为6.43万km2。

西北黄土高原区主要分布有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山地、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河套-土默川平原等。主要涉及黄河水系。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140~439mm。土壤类型以黄绵土、栗钙土、棕钙土、灰褐土、灌淤土和风沙土为主。植被类型以典型草原植被为主,林草覆盖率58%。区内耕地总面积206.92万hm2,其中坡耕地36.71万hm2。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西部和北部地区水蚀和风蚀交错。

西北黄土高原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策源地,是阻止内蒙古高原风沙南移的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河套-土默川平原是国家的农产品主产区,呼包鄂地区是国家和自治区城市化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水土流失严重,泥沙下泄影响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坡耕地多,水资源匮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部分区域草场退化沙化严重。能源开发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

本区的根本任务是拦沙减沙,保护和恢复植被,合理保护和开发水土资源,保障黄河下游安全,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1)阴山山地丘陵蓄水保土区

本区位于阴山以南,黄河以北,西起狼山,东至岱海盆地,河套-土默川平原分布其内。包括呼和浩特市的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武川县;包头市的东河区、昆都仑区、青山区、石拐区、九原区、土默特右旗、固阳县;巴彦淖尔市的磴口县、临河区、五原县、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兰察布市的卓资县、凉城县21个旗(县、市、区),总土地面积为4.51万km2。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和山前冲积平原为主,海拔为1000~2338m。流经区内主要河流有昆都仑河、五当沟、美岱沟、大黑河、小黑河等,径流模数约为34.5万m3/km2˙a。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2.5~8.8℃、风速1.6~3.2m/s、降水量为140.2~439mm,汛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1.3~1027mm。土壤类型以栗钙、灰褐土和灌淤土为主,植被类型为典型草原植被,林草覆盖率35%。为农牧交错区,以综合农业生产为主,总人口634.02万人,农业人口305.47万人,人口密度135.7人/km2。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耕垦指数为0.33;农村人均纯收入11289元,人均耕地3.5亩,粮食总产量515.35万t,人均粮食813kg。水土流失类型以轻度水蚀和中度风蚀为主,水蚀主要分布于阴山沿麓山地丘陵区及倾斜平原区,风蚀主要分布于乌兰布和沙漠及覆沙平原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26万km2,占总土地面积50.25%。本区大青山沿线水土流失严重,暴雨集中,山洪时有发生,拦蓄排用水工程薄弱,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供需矛盾突出;城市化程度较高,人口较集中,人为水土流失较严重;山丘区旱地和坡耕地面积比例大,进行梯田建设和低产旱地改造任务重;乌兰布和沙漠及覆沙平原区,植被盖度低,风蚀沙害严重,且距离黄河近,危害黄河行洪能力,减轻沙害任务重。

延伸阅读:

内蒙古“草原化工”滋生环境问题 “十三五” 要重点补齐化工环保短板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土保持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查看更多>内蒙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