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综合政策正文

《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发布(全文)

2017-02-16 11:18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危险废物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生态文明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

1.强化中水回用与海水利用

推进中水回用,降低用水成本。以“优质优用,低质低用”为原则,为城市分质供水创造条件。再生水目标用户应根据各片区实际具体确定,如本岛以浇洒用水、生态用水、生活杂用水为主,海沧、集美可回用于工业用水,同安、翔安可回用于生态用水。

加强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努力打造成为海峡西岸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城市。推动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培育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实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加大财税政策、金融和价格支持力度。由政府牵头,让企业积极与高校和研究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将海水循环冷却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大力推进海水淡化工程示范基地和海水直接利用工程示范基地的建设,在大型电厂和工业企业中推广海水冷却水和低温多效蒸馏技术,推动海水循环冷却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进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

2.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

根据《厦门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加快健全和完善覆盖市、区行政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全市用水总量到2020年要控制在9.34亿立方米以内。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是水资源管理的核心,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依法对取水进行审批、发证,逐步建立、健全和规范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包括健全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取水许可制度等,加强对取水退水水质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和污水排放标准。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总量控制,控制污水排放总量,确保饮用水水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到2020年地表水水质好于III类的比例达到70%以上。对入河湖排污口进行严格的监督及管理,从严核定主要河道纳污容量,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区域,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建立突发性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严厉打击水源保护区各类违法活动。

3.优化节水管理政策

制定鼓励节约用水政策。通过水价杠杆严格控制高耗水、高用水行业发展,对火力发电、石油石化等高用水行业全面进行节水技改。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和节水管理。

工业节水:以“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为原则,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深化工业节水管理,完善市场机制,把工业节水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工业增长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厦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低于16立方米/万元。农业节水:调整种植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灌溉方式,推广普及先进灌溉技术,灌溉用水总量略有下降,农业节水水平普遍提高。到2020年,厦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6以上。生活用水节水: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超计划加价,提高公共生活用水效率;积极推广节水型器具和节水技术,提高居民生活用水效率;加快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加大城市再生水回用力度。

4.严限开采与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

根据《关于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范围和加强地下水管理工作意见》中划定的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推进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严格控制单井开采量,确保地下水资源的长期持续使用。到2020年,实现全市地下水开采量低于3300万立方米。建立地下水资源动态监测站点,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实施有效监督和环境保护,严防污染地下水行为。在地下水保护范围内禁止设置垃圾填埋场、兴建有污染的企业,禁止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等。完善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控系统,加强力度推进修复工作。

三、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技术以及管理机制的创新。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城市经济结构与空间格局。

(一)加强科技创新

在中心城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参与全球、全国分工与竞争的层次,建设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省重要的创新区域,全省人口与经济密集的区域。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保持风貌、保持特色。

着力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重点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政策层面鼓励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创新。探索设立绿色服务业科技促进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低碳生态服务业,推进服务业高级化、提升服务业科技含量。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依托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大学等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开发产业新技术、打造新产品。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完善形成产-学-研合作密切、高效链接的科技支撑体系。扶持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围绕循环经济模式和生态绿色理念,积极研发绿色工业品、生物饲料、生物种养模式等高新技术产品。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媒介,推动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共建共享,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并组织消化吸收。

在产学研联盟体系中着力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品优势的生态环保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合理资源信息共享合作,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创新改造废物资源化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等,支持产业内形成一批科技先导型的生态企业。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危险废物查看更多>生活垃圾无害处理查看更多>生态文明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