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评论正文

新形势新任务 监测人员需求大增

2017-03-22 10:37来源:中国环境监测关键词: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职能任务大幅增加。但与此同时,全国监测系统人员编制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任务的高效开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监测人手已明显不够用,要想增加编制和人手,首先得有理有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随后,又推出环境保护督察等6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配套文件,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组成了1+6改革组合拳,每项改革都要环境监测做强有力支撑、靠数据说话。环境保护督察主要督促检查各级党委政府对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落实情况,需要客观公正的环境监测数据来评估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都需要以环境监测数据对环境状况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估,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支撑。因此,生态文明1+6改革方案的实施,需要环境监测拓展职能任务,提高监测和评价能力,增加人手力量。

(二)环境管理转型的现实需要

当前,环境管理从总量控制转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环境质量指标成为对地方党委政府的硬约束,严格考核问责,环境监测成为环保目标责任考核最重要的技术支撑。环境质量考核指标的确定,基数的确立,环境质量状况的科学监测、客观评价,各地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与信息公开等方面新增了大量技术支撑任务和工作量。环境监测职能也从既要“说得清”——环境质量状况与变化趋势,向“说得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客观公正,以及“说得明”——影响环境质量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环境监测业务领域还要从现状监测向预测预报方向拓展。

实施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制、环境税等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都建立在数据真实客观的基础上,要求环境监测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对企业自测自报的监督与把控,对各级+开展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监测管理与技术支撑等要求。

(三)深化监测改革的现实需要

2015年,国务院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对“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报警、依法追责”的总体部署,要求环保部门加快实现从传统的环境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转型,监测网络从“部门网”向“生态网”跨越,监测方法从微观向中观、宏观拓展,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监测对象从大气、水、土壤、噪声等要素监测向系统的生态监测拓展,监测指标从传统理化指标向生物指标拓展,需要重构全国环境监测业务工作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

为实现“谁考核、谁监测”,国家全力推进空气、水、近岸海域水质、土壤监测事权上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既是国家环境监测网的布设者、管理者又是运行维护的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理者,全权负责国家网各环境要素的监测与评价工作,为环保目标责任考核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过去以宏观技术业务指导为主,到具体组织实施国家网的环境监测工作,职能大幅扩展,任务大幅增长,人员急需增加。

(四)服务社会公众的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大量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进入环境监测服务市场,并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与地表水自动监测、企业自行监测、环评现状监测等领域,承担了大量监测任务。但由于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起步较晚,环境监测市场发育不充分,部分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受经济利益驱动,杀价竞争、违规操作,甚至伪造数据的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加强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营造健康有序的社会化环境监测市场,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需要总站在建立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制度、明确监管程序与规范、强化事中与事后监管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当前,全社会的环境意识逐步提高,公众的环境知情、参与、监督需求日益增长。加大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是公众参与的重要保障,这要求总站全力构建国家统一监督管理、四级联网、共享公开的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监测两大信息平台,及时收集汇总、系统分析、公开发布各级各类监测数据。信息公开的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总站新增扩展了信息联网、平台维护、数据异常处置、及时分析评价与社会宣传引导等职能任务,急需增加大量人员来保障任务完成。

原标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监测人手够用吗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质量查看更多>生态环境监测查看更多>环境监测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