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余热余压政策正文

河南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 到2020节能环保产业达5000亿(全文)

2017-04-13 09:06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脱硫脱硝节能环保河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

新能源汽车。突破整车管理集成、材料轻量化等关键技术,拓展校车、商务车等新能源客车产品领域,积极研发氢燃料动力客车,推动现有乘用车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比重,支持新建和引进新能源整车企业,加快建设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0万辆。

智能汽车。推动整车骨干企业与互联网、智能汽车零部件企业合作,开展主控电脑、摄像及识别、雷达系统、夜视系统、高精度定位、车联网等技术研发应用,积极引进智能汽车优势企业,加快形成高度自动驾驶级和无人驾驶级智能汽车产业化能力。

关键零部件。突破电池成组、新型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能量密度高、安全可靠性强的动力电池,引进开发高效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专用机电耦合装置等核心零部件,提高电池、电机、电控集成能力,重点培育新乡、洛阳、焦作、许昌等产业集群。

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5.智能电力及新能源装备。突出发展智能电网、风电装备、太阳能装备和储能电池,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基地。

智能电网。重点发展智能输配电成套装备和电能质量治理、新能源汽车充电等新兴设备,积极研发柔性输变电、用户端能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并网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推进微电网成套设备产业化,培育形成许昌、平顶山等产业集群。

风电装备。突破大型风电场运行维护、变流变桨智能控制、风电场大数据管理等关键技术,提升超长叶片、大功率永磁发电机、高精密齿轮箱、偏航系统等风电关键部件制造水平,增强2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低风速风电机组系统集成能力,加快培育许昌、洛阳等产业集群。

太阳能装备。积极发展先进晶硅电池、智能逆变系统,突破高效光伏组件、薄膜电池、太阳能集成应用及跟踪系统技术,着力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重点培育洛阳、许昌、安阳等产业集群。

储能电池。推动锂离子动力电池骨干企业突破储能电池关键技术,加快形成产业化能力,支持铅酸动力电池优势企业强化引进合作,建设铅酸储能电池生产基地。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电力公司。

6.生物医药。突出发展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化学创新药。加快发展具有靶向性、高选择性、新作用机理的化学创新药和国外专利到期仿制药,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推进仿创结合、系统集成,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一批新型药物。

现代中药。推进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标准化建设,加快名优大品种中成药二次开发与临床新应用,挖掘经典名方,发展中药成分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和高速离心等先进技术,开发中药新药,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集种植、精深加工、商贸流通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

生物技术药。鼓励发展新型抗体、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细胞制剂、特异性和微生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制品和制剂,发展多联多价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加快发展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新产品,支持华兰生物重组蛋白类药物、基因重组凝血因子等产品产业化。

高端医疗器械。加快发展新型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子诊断分析仪等高性能医疗设备,发展高端影像设备、智能家庭保健器械、医用机器人等高附加值产品。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商务厅。

7.尼龙及化工新材料。突出发展尼龙深加工、煤制乙二醇及深加工、新型功能材料,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尼龙化工产业基地。

尼龙深加工。发挥己二酸、己内酰胺生产优势,积极与国际尼龙优势企业合资合作,扩大和提升尼龙66、尼龙6产业规模和协同发展水平,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尼龙66、尼龙6等工程塑料和纤维深加工产品,发展壮大平顶山产业集群。

煤制乙二醇及深加工。发挥煤制乙二醇技术优势,加快推进甲醇装置联产改造,形成百万吨级乙二醇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高性能聚酯、聚酯多元醇、聚酯型聚氨酯等深加工产品,重点培育安阳等聚酯工程塑料产业基地。

新型功能材料。突破高性能碳纤维、石墨烯改性复合材料等产业化技术,加快开发氨纶功能性纺织品,积极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石墨烯涂料、石墨烯柔性显示等深加工产品。

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8.高端合金材料。突出发展高端铝合金和其他金属合金材料,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端合金材料产业基地。

高端铝合金材料。支持骨干企业与优势铝加工及终端用户企业合作,重点发展船舶、航空、轨道车辆、容器罐体用中厚板,汽车、航空、钎焊板用薄板,罐盖、拉环用带材,积极发展超导电缆、电子信息铝材等深加工产品,加快培育巩义、洛阳等产业集群。

其他金属合金材料。重点发展汽车用镁合金材料、电解铜箔、铁路电气化专用铜材、硬质钨合金、喷涂钼丝、钛合金型材等精深加工产品,积极发展钛合金、高强合金钢、高温合金等增材制造合金材料,培育形成鹤壁、洛阳等产业集群。

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9.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

智能传感器。加快发展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类智能传感器,积极发展敏感材料、物联网芯片、射频识别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和通信传输设备,重点在郑州市、洛阳市形成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和封装产业链。

物联网。加快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试点省建设,推进物联网平台、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等软件产业发展,大力开展物联网技术、产品、系统、网络等集成应用服务,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物联网增值服务,构建物联网硬件制造、软件集成和运营服务全产业链。

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商务厅。

10.节能环保。突出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再生资源等技术装备及产品,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重点发展非晶变压器、特大功率高压变频、高效换热器、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装备,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绿色环保建材、高效节能家电等产品,打造郑州、洛阳、新乡、许昌等产业集群。

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重点发展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净化等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提升水污染治理装备、城市垃圾回收处理装备成套能力,积极发展高效膜材料及组件、高性能防渗材料、生物滤料及填料等环保材料,加快形成郑州、鹤壁、平顶山等产业集群。

再生资源技术装备及产品。重点发展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等成套装备,推动机电产品再制造,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许昌、兰考、洛阳等一批国家级静脉产业园。

节能环保服务。推行节能减排整体解决方案,积极培育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新业态,形成2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节能环保服务企业。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商务厅。

(二)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

1.航空及冷链物流。突出发展航空物流、冷链物流和多式联运,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多式联运中心和全国重要的冷链物流服务基地。

航空物流。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特色产品物流、航空快递物流、国际中转物流为发展重点,着力引进、培育大型物流服务集成商,集聚国内外航空货代企业。支持卢森堡货航等国内外知名航空货运公司在实验区设立基地公司,推动菜鸟网络科技等物流企业在实验区设立区域分拨中心,深化与顺丰等大型快递企业的合作。力争到2020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超过100万吨。

冷链物流。重点发展生鲜及速冻食品、农产品、药品及医疗器械等特色冷链物流,推动建设预冷保鲜、冷藏冷冻、低温分拣加工等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冷藏保鲜设施和社区冷链自提柜,健全冷链全程温控和可追溯系统及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持鲜易控股等龙头企业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建立集冷链物流、集采分销、供应链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设全国性冷链资源交易中心,培育形成郑州、漯河、许昌等全国性冷链物流产业集群。

多式联运。加快中欧(郑州)国际货运班列“一干三支”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高铁郑州南站快运物流基地建设,加强航空港与国际陆港业务衔接,扩大日韩经郑州中转至欧洲空铁联运规模,拓展青岛港、连云港郑州铁海联运中心业务,探索铁路自备箱下海、水陆滚装运输等联运新模式,形成公铁、陆空、铁海等多式联运物流集群。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商务厅、交通运输厅、民航办、郑州铁路局。

2.新兴金融服务业。突出发展新生金融、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和跨境金融,到2020年,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兴金融服务中心。

新生金融。重点培育和吸引集聚融资租赁、私募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商业保理、支付结算等金融企业,加快组建民营银行、寿险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法人机构,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和中原股权交易市场、中原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发展,繁荣各类基金市场,推动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对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创新发展金融业务。

互联网金融。积极引进和支持设立征信服务机构,通过创造、扩大信用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引导支持各类信用信息开发和信用产品、信用服务创新,促进信用服务业较快发展。构建基于信用大数据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规范发展众筹、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等互联网金融,支持发展普惠金融。

移动金融。选择符合条件的城市,积极争取开展国家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建设移动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发展在线支付、手机银行、手机信用服务等移动金融。

跨境金融。支持中国(河南)自贸区金融先行先试和金融创新,积极探索跨境人民币使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等政策创新,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离岸结算、海外并购、出口信贷和保险、设备租赁等跨境金融业务,打造我国内陆金融开放高地。

牵头单位:省政府金融办;配合单位: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银监局、证监局、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脱硫脱硝查看更多>节能环保查看更多>河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