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四、重点任务
(一)深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
改进气候变化观测和重建数据质量,精确刻画和模拟气候变化关键过程及趋势,揭示气候变化新事实,发展新理论。重点加强陆地和海洋碳氮循环及水和能量循环过程的耦合机制、水循环与碳氮磷生物化学循环的耦合关系以及陆地和海洋碳库、碳源汇变化与温室气体的气候敏感性研究,阐明陆地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与临界突变过程,降低对气候变化过程、幅度、影响、风险认识的不确定性,提高辨识人类活动使地球系统突破阈值的可能性、潜在临界因素和转折时间点的能力,形成气候变化早期预警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
专栏: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
1.多尺度气候变化的检测(定量重建)、归因与预测。检测多尺度气候变化的事实及关键要素的变化过程,揭示多界面气候变化机制和规律,发展预测理论和方法,提升气候变化预测水平。重点包括:多时间尺度高精度气候变化重建与归因分析;多尺度海洋-大气-陆面相互作用机理;海洋低频变异动力学及影响气候变化新的海洋信号;气候变化年际和年代际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联系机制。2.陆地和海洋碳库、碳源汇变化与温室气体的气候敏感性。研究地球系统中不同碳库间碳的耦合作用机制,评估温室气体的气候敏感性,揭示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人工碳汇调控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辨识通过减排与增汇遏制全球变暖的重点区域。重点包括:陆地(包括海岸带)碳库、碳源汇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大洋与近海碳循环过程及关键区域蓝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温室气体的气候敏感性;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贡献的国别研究。3.地球系统能量与水循环过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分析地球系统能量与水循环及其与全球变暖停滞、海冰消融、冻土退化、极端气候事件等诸多热点问题的关系。重点包括:云-降水过程及其对气候敏感性的影响;海洋动力过程及其在地球系统水循环中的作用;极地与冰冻圈过程及其在地球系统的作用;陆地水循环过程变化及其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全球变暖停滞和恢复机理及其与中深层海洋热量调节的关系。4.气溶胶-云-辐射过程及其与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研究大气气溶胶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评估未来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变化中气溶胶的贡献。重点包括: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机制;气溶胶和海水相互作用机制;重点区域气溶胶、风尘和黑炭的起源及其气候和生物地球化学效应;气溶胶-云-辐射反馈过程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人为气溶胶对全球变暖的作用。5.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自适应性与人为调控机理及途径。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自适应性与自我修复能力,探索充分诱导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发挥其自我修复能力的有效措施,以及在自适应能力不足情形下转型适应的抉择机制;研究人为调控措施的作用机理和增强系统自适宜性和自我修复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加快保障基础研究的数据与模式研发
填补全球关键空白观测区,加快发展高分辨率、多参数遥测技术以及多源数据同化和融合技术,提高有效信息的估计精度和实时性,研发5-1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系列、高精度气候变化及效应数据集(库),并运用云技术等技术手段,建立气候变化大数据平台,减少关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和海-陆-气-冰耦合机制中的不确定性,在数值模式中更客观地描述陆地和海洋生物化学循环、云-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等过程。加快建立适合地球系统模式的高性能集成环境,实现生态系统模式与气候系统模式的多尺度协调耦合,结合观测资料和多模式结果改进地球系统模式,增强地球系统模式的模拟能力。
专栏:保障基础研究的数据与模式研发
1.国际水平气候变化数据产品及大数据集成分析技术体系研发。针对陆地(包括海岸带)、海洋和极地等不同类型区域,研发新一代多圈层、全要素、多尺度监测技术,实现主要温室气体、气溶胶、冰雪、水资源和能量等关键要素变化过程的实时监测。发展多源数据同化、融合技术,研制用来支撑地球系统模拟、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及适应研究的关键数据产品。充分吸纳国际大数据研究领域研究成果,有机融合大数据技术和监测技术,建立基于云技术的气候变化研究大数据共享平台,研发具有国际水平大数据集成分析技术体系。2.国际先进水平的地球系统模式和高分辨率气候模式研制。研发基于多圈层相互作用和高性能计算的高分辨率大气环流模式、海洋环流模式和海冰模式,建立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使其具备从季节内到年代际尺度的“无缝隙”气候预测能力。建立包含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的陆面过程模式,发展全球海洋生态-生物地球化学模式,发展和改进大气化学模式,构建地球系统模式,开展地球系统模拟与预测研究。研发地球系统模式通用耦合器,设计与实现地球系统模式公共软件平台。建立和发展高分辨率区域地球系统模式;开展区域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预估不确定性研究。研发地球系统模式和综合评估模型双向耦合模式系统,利用耦合模式系统模拟研究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气候变化风险,预估未来不同阶段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三)建立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技术体系
聚焦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阈值及不同领域和区域的差异,深化气候灾害危险性和人类生存环境脆弱性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和不同时间尺度气候灾害的可能影响研究,建立气候变化对重点领域、行业、重大工程与区域影响的定量关系和综合评估模型,制定重点领域、行业、重大工程、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国家标准与可操作性评估技术规范,提升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对脆弱领域(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海洋和水资源、大气和水土环境质量、人体健康等)影响分类评估技术水平,增强极端情景下气候灾害危险性等级、资源-生态-环境综合承载能力、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安全影响的综合评估能力。
专栏: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关键技术
1.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对自然与社会经济系统影响检测技术。分析过去几十年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空间格局;研究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构建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自然与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检测指标体系、国家标准与可操作性技术体系;检测与诊断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对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的影响。2.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评估技术。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变化监测、评价、阈值研究的方法体系;确定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关键要素影响的定量关系与安全阈值;研发基于不同应用目标的多情景模拟模型,评估过去30年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与资源环境系统的脆弱性;提出提升承载能力的策略。3.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对重点行业的影响评估技术。建立能源、电力、水利、工业、农业、林业、建筑、交通、环境和人体健康等重点行业全国性气候变化影响综合数据平台;构建影响重点行业和重大工程的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国家标准与技术体系;研制重点行业气候容量评估技术和标准;建立国家级和区域级气候变化影响综合评估业务和服务系统。4.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对关键区域的影响评估技术。研发精细化区域气候环境模式,提高区域尺度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的模拟能力,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持续性高温、低温冷害、寒潮、干旱、雨涝、强降水、台风、强对流、温带风暴、风暴潮等极端事件发生的地域性、强度及演变特征;集成区域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影响评估方法和技术体系,在中国主要城镇群、沿海地区、农业区和重大工程区开展应用示范。
(四)建立气候变化风险预估技术体系
强化气候变化引起的致灾因子、致灾机制、风险类型与风险级别研究,研发气候变化引起灾损的检测与归因技术、精细化区域气候环境模式与气候变化风险预估系统、大气条件变化产生的环境污染风险预估技术,形成规范化技术体系,提高城镇化区域极端事件风险与气候变化背景下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风险预估能力、未来10-30年我国重大气象-水文等极端事件演变的预估能力以及未来30年气候情景、社会经济情景、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与政策情景下我国粮食、水、生态、城市与乡村的气候变化风险预估能力。
专栏:气候变化风险预估关键技术
1.气候变化风险检测及承载体脆弱性与暴露度综合评估技术。识别气候变化风险形成的主控因子与形成机制;建立气候变化风险形成、传递过程的检测指标体系、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构建气候变化风险承载体数据库;开发承载体脆弱性与暴露度评估技术;分析识别气候变化风险承载体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评估承载体脆弱性与暴露度的时空变化,识别脆弱地区和高暴露地区;提出规避气候变化风险的应对措施和有效途径。2.中国未来极端天气气候变化模拟及风险预估技术。研发极端天气气候模式,模拟不同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情景下中国未来不同时段极端天气事件的演化趋势;研发气候变化风险预估系统,发展气候变化风险定量预估技术;预估未来10-30年水、粮食、能源、生态安全形势演变趋势与系统整体风险,开展中国大陆及沿海海域气候变化风险区划;构建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体系,评估未来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灾害风险;预估极端天气气候带来的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行风险;编制国家和地方未来10-30年气候变化风险管控预案,为国家和地方管控气候变化风险提供决策依据。3.气候变化风险监测、仿真与预警新技术。研发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信号辨识新技术;集成地球观测(监测)系统、3S技术、网络技术、数值模拟和无人机等手段,构建气候变化风险监测、模拟仿真和预警的新技术体系;针对食物、水、能源、健康、关键基础设施、城镇安全等重点领域以及重大工程,进行气候变化风险预警和信息发布示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2025年以来,随着美国国内政局的变更,能源行业大洗牌的时代似乎来临了。特朗普总统上任后大刀阔斧地对美国进口的多国商品加征关税,旨在通过加征关税吸引海外产业、资本回流以振兴美国制造业继而拉动就业及促进经济增长。(来源:能源新媒文/济民)由于近一段时期关税政策在特朗普的言辞中出境频率极
4月21日,由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办的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和平利用核技术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单忠德、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秘书长布达维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刘敬、沙特核与辐射监管委员会主席哈立德以及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等国驻华代
编译巴林国家报4月13日报道: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宣布,美国准备与沙特签署一项重要协议,重点在能源和民用核技术方面进行合作。赖特在声明中强调,协议代表着加强与沙特长期伙伴关系的战略举措,并指出合作将包括在沙特境内实现和平核能产业的本地化。值得注意的是,此举是在扩大沙特和美国双边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15日,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推进美丽丰台建设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5年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显示,在蓝天保卫战2025年行动计划中,加快重点行业车新能源化,年底前完成研究制定快递车辆、轻型商超配送车辆新能源化工作方案。新增和更新的快递轻型配送车
4月16日,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发布对浦东新区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101号提案的答复。根据答复文件,浦东新区推进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光伏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建光伏60万千瓦以上,截止2024年底已完成55万千瓦;四是完善企业碳排放核算及信息披露体系,浦东新区共有6家发电行业企业纳入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紧迫性日益凸显,电力系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电力系统的能源结构也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的“源随荷动”模式正在向“源网荷储”一体化转型,这一转型不仅涉及技术革新,还包含了管理和运营模式的深刻变化。(来源:电联新媒作者:姜庆国)
深化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机遇、问题与对策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贾君君史若涵吴华清(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一、深化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的机遇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倍增,资源禀赋高的地区投资不足,为绿色能源合作打开了空间。我国在绿色能源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为深化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一)
近日,正泰新能向越南中部高地茶仓山区塔克学校捐赠多块ASTRON系列高效光伏组件,为当地90余名梭党族学生和教师带来稳定清洁的电力供应。作为“SolarTheFuture新光未来”全球公益计划中的一环,该项目旨在探索清洁能源普惠与教育公平的深度融合,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地区民生改善的有机衔接;同时
近日,正泰新能源欧洲分公司在荷兰交付了Larendeel38MW光伏项目,为正泰在欧洲新能源领域的稳健发展再添成功案例。该项目位于荷兰中部城市德吕滕(Druten),占地面积32公顷,于2024年夏季开始建设并在2025年一季度完成交付。项目投运后,将为周边区域约12000户家庭提供稳定的绿色能源供应。在项目建设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覆盖范围(以下简称扩围)是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碳市场的关键举措。经国务院批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CO2)、四氟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根
输电线路上的地线由于挂点更高、无运行温度,遇到雨雪冰冻天气时,比导线更易覆冰。为此,陕西电科院研发了特高压线路不停电地线融冰成套装备。1月份,改造升级后的装备用于±800千伏祁韶线、青豫线的地线融冰工作,提高了相关线路抵御雨雪冰冻灾害的能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恶劣天气呈现多发频发
4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中国绿色电力证书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发展报告》)。《发展报告》全面诠释了我国绿证事业发展脉络,介绍了2024年我国绿证核发交易、市场培育、应用场景拓展、国际互认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和成效,阐明了绿证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能耗双控、碳排放核算等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覆盖范围(以下简称扩围)是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碳市场的关键举措。经国务院批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CO2)、四氟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根
4月10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25)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以“践行‘两山’理念服务‘双碳’战略创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一大批环保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在展会亮相。湖南航天副总经理、航天凯天环保党委书记、董事长郑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绿电、绿证市场作为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机制,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发展绿电、绿证市场,不仅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降低碳排放的重要路径,更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抓手。然而,当前我国绿电、绿证市场仍面临政策不完善、供需不匹配、交易规模有
3月19日,国家能源局召开绿证专题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了《中国绿色电力证书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发展报告》)。《发展报告》全面诠释了我国绿证事业发展脉络,介绍了2024年我国绿证核发交易、市场培育、应用场景拓展、国际互认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和成效,阐明了绿证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
3月17日,中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经理庞骁刚在公司总部会见英国天然气和电力市场监管办公室首席执行官乔纳森·布雷尔利。公司副总经理季明彬参加会见。庞骁刚欢迎乔纳森·布雷尔利一行到访国家电网公司。他表示,国家电网公司以投资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服务能源转型,
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个关键词,是施政方略的凝炼,串联起往昔的奋进征程与明日的发展方向,蕴含了对经济腾飞的展望、对民生福祉的关切,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追求。本报会同南网能源院推出专题,梳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剖析和解读这些词汇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与生动实践,触摸在国企改革、科技创新
近日,金风科技与ENGIEChile达成合作,为其Pemuco风电场提供22台GWH182-7.5MW风电机组。该项目位于智利Chillán市以南47公里处,总装机容量达165MW,是智利Ñuble地区的首个风电场。据测算,项目投运后所产生的绿色电力将满足智利南部10万户家庭的生活用电,并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万吨。智利已经制定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
2024能源成绩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超过3%;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7亿千瓦。●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持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
近日,金风科技与ENGIEChile达成合作,为其Pemuco风电场提供22台GWH182-7.5MW风电机组。该项目位于智利Chillán市以南47公里处,总装机容量达165MW,是智利uble地区的首个风电场。据测算,项目投运后所产生的绿色电力将满足智利南部10万户家庭的生活用电,并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万吨。智利已经制定了
4月9日至11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赴湖北省武汉市、随州市、襄阳市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钢铁行业是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4月9日下午,孙金龙来到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调研企业转型升级情况。他走进管控中心,查看智慧生态环保管控平台,现场了解环保设施运行状态,听取企业推进绿
4月10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25)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以“践行‘两山’理念服务‘双碳’战略创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一大批环保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在展会亮相。湖南航天副总经理、航天凯天环保党委书记、董事长郑
4月7日,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2025年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详情如下:2025年广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2025年广州市生态环境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
近日,由黄河鑫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EPC)总承包、攀钢集团工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监理的“电解及炭素系统脱硫改造项目”正式开工。作为国家绿色制造战略的重要实践,该项目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环保减排为核心,不仅标志着铝工业领域低碳转型的又一里程碑,也为区域经济高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近日,叶县丰盛新能源有限公司古驿(常村)风电项目运维服务竞争性谈判采购公告发布。本次采购范围风电场运维服务,包括生产准备工作,安健环管理,运行监控管理,维护检修管理,资产、财务管理,物资及采购管理,其他综合管理。项目情况:叶县常村12MW分散式风电项目,是2017年12
日前,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天津市2025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共1371家。详情如下:关于发布天津市2025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的通告按照《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管理办法》(生态环境部令第27号)有关规定,我局组织开展了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大气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噪
日前,太原发布2025年太原市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涵盖大气环境、水环境、环境风险管控等共136家。详情如下: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27日,陕西西安市政府印发《西安市推进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暨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2025年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建设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标杆城市。大力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以公共领域用车为重点推进新能源化。以下为政策原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实现“十
近日,郑州市生态环境局公布2025年郑州市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共900家,涵盖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污染监管、环境风险管控等。郑州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关于公布2025年郑州市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的通知各开发区、区县(市)分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生态环
日前,西安市政府印发《西安市推进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暨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2025年工作方案》。方案提出,2025年,PM2.5浓度不超过4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不少于263天,力争完成省上下达我市重污染天数控制指标;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9410吨、6570吨。详
3月18日在攀钢冶材公司攀枝花区域石灰回转窑烟气脱硝项目现场,工作人员穿梭其中,正全神贯注地查看该套环保设备的运行情况,并仔细调整着工艺参数。自该项目热负荷试车一周以来,1号回转窑与2号回转窑的氮氧化物排放值持续低于国家标准,其主要性能指标更是显著优于设计水平。这一成果,标志着石灰回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