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技术正文

助推“海绵城市”建设 北京建筑大学突破多项城市雨水系统关键技术

2017-06-30 09:48来源:科技日报作者:刘阳关键词:城市雨水系统城市水环境海绵城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李俊奇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建筑大学环能学院院长,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国际水协(IWA)注册会员,国际雨水利用协会会员,《给水排水》杂志编委,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主持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省部级奖5项,合作专著(教材)6部,获发明专利15项,参编国家规范6部。主持设计实施雨水与水环境示范项目50余项,将多项技术成果在示范中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在国家相关部门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研究条件大为改善。重点实验室现有实验室面积4000余平方米,固定人员62人,其中研究人员55人,技术人员7人。目前仪器设备共计2400余台件,总值4000余万元。建设期将建成以下五大实验平台:降雨模拟实验系统平台、水质监测与分析精密仪器实验平台、数值模拟与大型计算基础实验平台、浅层地下水渗蓄与污染控制实验平台、废水生物处理与污泥减量实验平台。实验室也将继续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立足北京,面对全国,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聚焦城市雨水与水环境领域国家重大需求、特别是首都乃至京津冀区域发展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社会服务,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在全球范围内,雨洪泛滥是较为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国内城市暴雨引发雨洪、内涝及径流污染现象频发。其中,城市道路积水是城市内涝及雨水径流污染主要源汇场所之一。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仍采用以传统“快排”为主要目标的“道路不透水汇水面—雨水口—市政管线—河湖水系”直排式排水方式,易造成道路排洪压力过大、路面径流污染严重、雨水资源流失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为满足现代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亟须探索适宜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的城市道路相关设计技术。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率先在国内开展城市绿色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洪综合管理、绿色建筑水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实验室围绕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中的突出共性问题,以城市雨水系统为切入点,以可持续水循环为引领,以建立健康的城市水环境为目标,以揭示城市水环境、水量水质保障各环节的科学机理为支撑,在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水质净化与环境风险评价、水资源再生利用与节水、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领域,通过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和环境科学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重点开展跨学科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

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创新,实验室在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领域科研与工程实践方面积累了一系列理论及工程应用成果。建设期间,实验室承担课题共计150余项、科研服务经费超过1亿元,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各类科研奖励11项。2015年,实验室被北京市政府授予“首都环境保护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雨水控制利用研究方向,实验室主编了我国首部城市雨水控制利用国家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并参编多部城市排水相关国家规范。2015年至今,团队协助济南、白城、嘉兴、大连、宁波等多地成功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目前,团队负责济南、池州、大连、西咸新区等试点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总体咨询服务工作。同时,承担了部分海绵城市监测平台设计、工程项目设计等100余项;实验室研发的大量城市雨水控制关键技术在项目中得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实验室研发的多项海绵城市关键技术作为“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主要成果,参加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成就展中“城市水污染控制”为主题的版块,得到各大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

原标题:北京建筑大学在城市雨水系统领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城市雨水系统查看更多>城市水环境查看更多>海绵城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