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城市雨水系统维护管理模式及关键问题的思考

2019-02-27 09:36来源:给水排水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雨水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维护管理是保证城市雨水系统正常运作、发挥效能,进而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用了大量绿色与灰色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对城市雨水系统的维护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城市雨水系统各子系统的维护要点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我国城市雨水系统的维护管理模式;并对运行维护过程中的重要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0 引言

海绵城市是落实新型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和技术体系的关键抓手,需要构建包含源头径流控制系统、城市排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控制系统在内的综合系统,并与水利防洪等其他相关系统有机衔接。对各子系统的维护管理情况是影响整个城市雨水系统能否良好运行的重要因素。

发达国家较早开展了对城市雨水系统维护管理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例如,美国部分地区在其雨水管理设计手册中,便对各类雨水技术措施的维护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纳入相关法规保障执行。英国在其出版的国家层面维护计划指导手册中明确了相关雨水技术措施的维护工作内容并要求手册定期更新。新西兰奥克兰地区政府很早就认识到雨水系统的维护管理与技术研发、规划设计等工作同等重要,并设有专门针对雨洪设施维护管理的相应政府部门。

我国针对城市雨水系统已开展的维护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排水管网系统,2016年修编发布了国家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 68-2016),用于指导雨水管渠、泵站、调蓄池等设施的维护工作。但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雨水设施不仅包括管网、调蓄池等传统灰色设施,更有大量的雨水花园、湿地等绿色设施,不同设施在具体维护方法和频次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同时海绵城市不同建设项目的边界关系和责任主体划分也较为复杂,一定程度影响了维护管理工作的推进。本文针对城市雨水系统各子系统的维护要点进行了总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不同模式对应提出了不同的维护管理模式,并对其中涉及的相关关键问题提出对应解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海绵城市维护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1 城市雨水系统运行维护的主要内容

1.1 源头径流控制系统的维护

源头径流控制系统的技术措施主要以地块内分散、小型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雨水设施为主。设施的性能直接与维护管理水平有关,各单项设施的维护管理总体上包括检查与维护两部分,检查又分为日常巡视检查和定期巡视检查,具体涵盖设施渗透性能、水土侵蚀、垃圾堵塞、淤泥沉积、排空时间、植被状态、警示标识等多个方面,维护主要包括日常维修、雨季/汛期维修以及大修,维护标准可依据设施多年运行效果积累的经验以及小试实验或场地监测数据确定。表1和表2分别列举了典型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检查与维护要点。

1.jpg

1.2 排水管渠系统的维护

近五年,我国排水管道的建设长度以年均6.9%的速度增长,但管道破损、堵塞、污泥淤积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李海燕等对北京某综合功能区进行管网淤积调研,发现近80%的管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沉积现象。另有研究表明,当沉积物深度占管道直径比达5%时,管道排放能力最高可降低约23%。由此可见,管道淤积对于其排水能力的影响较大,而维护管理工作的不到位是导致管道淤积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老城区内涝积水点整治等相关工作中,应首先检查评估现状管网的主要问题,通过对重点管段的疏通以及修损补漏,可一定程度提升区域现状管网的排水能力。例如,福州大学城排水管网进行专项疏浚、修补、堵漏工作后,排放能力提升约1.2倍。此外,由于管渠的维护通常属于有限空间作业,维护人员在维护过程中须配备相应安全防护措施。排水管渠系统的维护要点及其注意事项见表3。

2.jpg

1.3 超标雨水径流控制系统的维护

超标雨水径流控制系统是由地面或地下调蓄、排放设施组成的蓄排系统,用以应对超过源头径流减排系统和城市排水管渠系统承载能力的降雨径流导致的城市积水灾害,也称为大排水系统。技术设施包括排涝泵站、末端滞洪池、调蓄隧道、地表径流行泄通道、大型湿地坑塘以及城市内河等。其检查和维护的要点不同于源头减排系统和排水管渠系统,应更为注重平时的日常巡视以及降雨前、降雨过程中和降雨后的系统调度管控。表4列举了超标雨水径流控制系统主要设施的检查和维护要点。

3.jpg

2 城市雨水系统运行维护的管理模式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专业,需要各政府职能部门、权属单位的密切配合,明确相应责任主体单位对具体项目进行运营、维护、监管、反馈,形成可持续的管理闭环。

目前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主要分为3种:当地政府出资建设、地产商出资建设以及PPP模式建设。其中,PP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维护主体职责明确,其余两种常采用传统承包建设模式,工程项目竣工后移交权属单位或业主单位负责维护,但往往由于管理单位权责不明、存在监管盲区、移交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对海绵城市雨水设施的长期维护管理工作开展不到位。同时海绵城市项目类型多样、系统性强,项目之间边界和责任主体的划分较为复杂,又涉及住建、园林、道路、水利(水务)等多个城市管理部门。以上特点决定了多方维护主体、多种维护管理模式共存是海绵城市后期运行维护的必然发展趋势,笔者结合国外雨水系统维护管理的相关经验以及国内的管理体制,构思并提出了4种城市雨水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模式。

2.1 政府建设维护

城市公建、道路及管网等公共设施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多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出资建设,并由建设部门或其他政府管理部门负责后续的维护管理工作。基于此,负责维护管理的政府管理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下级维护管理部门或聘请专业公司对项目进行维护管理工作,同时,政府需组建由非项目管理方组成的考核小组,对运维单位进行维护效果的监管,并采取第三方形式对项目受益公众进行民意调查,将考核结果同步反馈至政府及其项目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部门针对考核结果调整维护策略,提高维护效率。政府督查部门也应对监管考核小组进行任务督查,防止发生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并定期备案反馈至当地人民政府。各部门职责及相互关系详见图1。

4.jpg

2.2 物业公司维护

物业公司维护模式主要针对海绵城市建筑小区类建设项目。由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物业公司,公司各部门进行维护职责划分并形成内部考核机制。由于小区内LID设施的维护工作不同于传统排水设施,维护作业人员应接受专业技术培训与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业主缴纳的部分物业费可作为雨水设施的专项维护资金。建设主管部门结合民意调查等手段考核物业公司的维护管理水平,并及时与政府中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海绵城市技术主管部门负责定期检查各物业公司的运维效果,提供技术指导。政府督查部门对海绵城市技术主管部门与建设主管部门进行责任督查,保证管理与指导责任的落实,具体模式及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5.jpg

原标题:给水排水 |李俊奇:城市雨水系统维护管理模式及关键问题的思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海绵城市建设查看更多>城市雨水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