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四川省“十三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

2017-09-23 07:11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节能环保四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九)核电与核技术应用专项

1.主要内容

如何解决未来的能源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核电作为一种高效、经济、可靠的清洁能源,对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减少环境污染,以及构建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核电“走出去”作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对于实现我国政治、经济外交利益最大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福岛事故后,核电发展虽受到一定冲击,但近年来,在全面提升安全标准和安全技术的同时,国内外核电重启步伐正逐步加快。从全球范围看,目前世界电力供应的13%-15%来自核电,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大国对核能的依赖很高,核能仍然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选择,核电在长远的能源结构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目前核电装机容量仅占总电力的2%,远远低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环境压力的加大,我国工业和经济发展对核电的需求将日益凸显。从国家能源局《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看,到2020年前,国内预计还将新增约33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容量。

核技术应用是核技术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高技术产业,是社会现代化及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核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医疗卫生、农业、环境保护、科研、勘探和公共安全各个领域,它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不断取得创新发展的动力之一。相对于军用核技术和动力核技术,核技术应用发展历史更长,市场空间更为广阔。据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统计,2003年核技术应用的年产值约为376亿元,从业人员约5万人。经过多年发展,至2015年中国核技术应用产值达到3000亿元。但与核工业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2015年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产值占GDP比例仅为0.44%,较发达国家4%-5%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领域,培养一批战略性产业”,国防科工局在《2015年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提出“推动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环境等领域应用”,为核技术应用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切实的政策保障和引领。

在核电和核技术应用面临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下,四川省作为核工业大省,应该组织全省力量,融合军民两种技术、整合全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优势资源,实施“核电和核技术应用”重大专项,在核电和核技术应用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的创新产品、锻炼一只精干高效的人才队伍,进一步夯实我省在国家核电和核技术应用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提升核电和核技术应用产业综合实力,将我省打造成为核电和核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高地。

2.实施目标

核电技术方面,坚持“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的发展思路,开展三代核电技术研发以及下一代新型核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具体目标为:应用一批,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已实现工程应用;储备一批,一方面,以“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为基础,围绕安全系统优化、设计上无需场外应急、提高设备可靠性、先进燃料元件等四个方面,持续开展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技术优化改进,进一步提升其安全性和经济性,增强“华龙一号”国内外竞争力,推动“走出去”;另一方面,以核电产品“型谱化”发展为思路,以核电市场多元化需求为背景,开展智能化小堆研发,突破关键技术,具备工程应用条件,形成“一大一小”两个自主核电品牌。研发一批,针对安全性更优、经济性更好的四代及下一代新型核能系统,开展铅铋合金快堆、聚变裂变混合堆两型关键技术研究,夯实我国核电技术储备,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核技术应用方面,立足我省核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结合我省未来的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开展医用同位素提取技术试验堆液体燃料辐照试验,为医用同位素提取技术试验堆的设计和有效运行以及主要同位素Mo、I等生产工艺设计提供实验依据;开展核医学与放射性药物研发,完善国内医用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药物研发平台、建立医用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药物生产基地,摆脱对国外产品的依赖,促进核医学发展;开展X/γ/中子射线探测核心器部件及小型加速器中子源研发,突破我省在射线探测与应用的技术瓶颈,巩固我省在国家X/γ/中子成像技术中的领先地位;开展高能电子加速器在农副产品安全保藏中的关键技术突破研究,明确电子束辐照农副产品的安全性,系统精确研究相关工艺并加以示范推广,显著减少我省农副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减少化学添加剂的使用,提升食品安全,增强我省农副产品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

3.重点任务

重点开展三代核电优化改进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化小堆关键技术研究、新型核能系统关键设备与器件研制、医用同位素提取技术试验堆液体燃料辐照及研究、医核医学与放射性药物研发、X/γ/中子射线探测核心器部件研发、高能电子加速器在农副产品安全保藏中的关键技术突破等重大项目攻关。

(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1.主要内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仪器设备是基于各学科的基本原理,采用化学、电学、光学、精密制造、真空、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探知物质特性的装置,是学科交叉、科学与技术高度结合的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科技分支。因此,它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石,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衡量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各行各业创新研发和产品质量保证的基本手段。设立科学仪器设备专项,可以摆脱国外进口限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

2.实施目标

四川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主要用于支持我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围绕我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合作研究、联合攻关,解决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过程中遇到的跨学科技术、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品化,进一步完善创新链、产业链布局,形成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产业链创新体系,提高我省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支撑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在我省构建出“仪器原理验证→关键技术研发(软硬件)→系统集成与创新→应用示范→产业化”的科学仪器开发全链条。到2020年,培育在国内具有明显技术及市场竞争优势、产值超5亿元的科学仪器设备创新龙头企业3-5个,产值1000万至1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0个,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的重点产品10个以上,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20项以上。

3.重点任务

重点开展核心关键部件开发与应用、高端通用仪器工程化及应用开发、专业重大科学仪器开发及应用示范等重大项目攻关。

五、重点区域

(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战略定位,以培育创新创业生态、引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主线,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辐射引领带动作用,成为万亿级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力争到2020年,成都示范区实现总产值15000亿元,形成3-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西部地区创业发展最为活跃、创新生态最为优越、产业发展最具活力、体制机制持续优化的创新高地,全面建成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二)绵阳科技城建设

坚持“五地”发展定位,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军民融合特色,努力打造国家军民融合改革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特色示范区、西部经济发展新兴增长极。力争到2020年,绵阳科技城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合作、城市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军民结合产业产值实现翻番,达到3300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6.8%,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实现翻番,达到23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

(三)高新区建设

加强现有8个国家高新区建设,按照国家对高新区的定位,努力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稳步推进省级高新区升级。坚持“合规设立、择优选择,以升促建、加强培育,特色鲜明、分步推进”原则,注重区域平衡,优化战略布局。在现有产业园区中,选择一批基础较好、规模较大、区位优势明显、主导产业明确的产业园区转型或升级为省级高新区,力争到2020年,我省省级高新区达到20家,国家高新区达到9家。

(四)重大创新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

努力推动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成为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示范区域。加强基地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使基地产学研合作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人才支撑和保障能力有较大提高。建设重大新药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推动国家重大新药专项成果在川转移转化。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推动产业配套和优势产业链延伸,围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有我省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形成20个有明显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和完善配套的产业链。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设100个左右省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30个左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五)重点区域示范

系统推进成德绵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构建以重点区域、创新平台、创业园区、产业基地为支撑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推动成都经济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区,注重以现有基础、载体平台为依托,加快高端产业突破壮大和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川南经济区重点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依靠科技振兴传统产业,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页岩气开发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打造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区。攀西地区重点围绕战略资源综合利用,推进钒钛稀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加快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川东北经济区重点推进优势资源创新开发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探索建立天然气、页岩气、石墨等资源科学开发机制,促进资源就地转化,加快建设国家天然气创新开发利用示范区,推进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创新驱动新兴增长区。川西北经济区重点推动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发展飞地经济,支持构建经济效益好、特色突出的生态产业体系。县域经济注重按照县域主体功能定位要求,重点强化园区载体、培育企业主体、提升发展质效,形成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创新驱动有力、竞争力较强的县域经济区。

六、重点任务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增强现代产业技术创新竞争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营造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一)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

引进、培育、孵化,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选取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建立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对后备库企业进行重点服务,力争达到认定标准;在成都高新区、绵阳高新区等区域举办高新技术企业专题培训,落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力争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数量达到1万家以上,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境内上市公司(含新三板)数量达到200家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0%以上。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

在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发展壮大核心竞争力强、具有知名品牌和综合服务能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模式创新、具有专业服务能力的专业化中小型科技机构和企业;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科技服务品牌。营造良好科技型企业发展市场环境,支持骨干企业开拓市场,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提升能力。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培育基于“互联网+”的科技发展新业态,提升专业化应用能力,支持科技中小机构与企业做精做优。构建民间资本投入为主、政府引导投资为辅的风险投资业发展格局,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与集约并重发展。

(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工程

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科技企业的需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从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加速器,再到产业园等,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体系,制定和完善备案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强指导和服务。鼓励孵化器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探索建立众创空间、虚拟孵化器、创新工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类型的新型孵化器,辐射更多科技创业者,鼓励有条件的孵化器向外输出孵化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孵化器,在保持孵化器公益性基础上,探索孵化器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鼓励国有孵化器实行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采用市场机制运营。采用持股孵化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力争到2020年,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优化,推动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成为培育新业态、发展新产业的发源地,全省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达到700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四)创新产品培育工程

在我省具有基础、优势和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等领域,遴选确定一批创新产品,集成资源、分层培育、重点突破,带动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解决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重点培育发展重点新产品600个,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品牌集群,引领和支撑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快速发展。加强政策性引导和扶持,落实鼓励自主创新、促进产品出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力度。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健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市场应用机制,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五)科技军民融合行动

围绕破解制约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构建军民融合一体化科研生产体系,创新军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通道。积极推进构建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大力争取和推进国家在四川布局实施航空发动机、飞机整机、燃气轮机、信息安全、集成电路、北斗导航系统等重大项目,大力发展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完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重点是探索通过军建民用、民建军用、军民共建共用等个多种方式,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军民共用技术项目联合实施机制等,打造四川省军民融合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军民融合核心载体,重点是建设好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加速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建设航空产业园、航天产业园、信息安全产业园、核技术产业园、银河˙596等一批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基地)等。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节能环保查看更多>四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