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涉汞行业报道正文

一座资源枯竭城市的重生:“中国汞都”变身“朱砂王国”

2017-11-10 13:40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方立新等关键词:水银贵州汞矿中国汞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人气”回来了

人回来了,这是“没落汞都”奋力转型、破茧重生的最强有力信号

59岁的李来娣过着早上散步、中午休息、晚上跳广场舞的小日子,作息非常规律。

2012年,李来娣拆迁安置搬进了汞都大道旁的同心社区。当年在矿上3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平房换成了今天90平方米的楼房。女儿出嫁去六盘水市后,房子稍显冷清。

不过,李来娣并不介意。偶尔女儿女婿带着外孙回万山,再不会“捉襟见肘”。

汞矿关闭前,李来娣在贵州汞矿机选厂工作了23年。被政策性退休后,一开始她每月只能领到几百元的工资。为了供女儿读书,长期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她在镇上的超市打了10年零工。

“我知足了。”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李来娣说。沙发对面是一台55吋的液晶电视。如今每年增长的工资,保障她一个人的晚年生活绰绰有余。现在李来娣给自己的任务是养好身体。

说着,李来娣从自己卧室衣柜最下层抽了一件用塑料薄膜装好的灰色防寒大衣。那是她最珍贵的收藏。

2008年1月,万山区遭受特大凝冻灾害,习近平同志踏积雪、冒严寒,亲临万山察看灾情,看望慰问万山受灾群众,并叮嘱万山干部群众要坚定信心,战胜困难,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过上富裕生活。

李来娣是当年习近平同志看望慰问的受灾户之一。习近平同志亲手交给她两床棉被、两件防寒大衣。

“当时习近平同志来看望我的时候,他像亲人一样问我,生活条件怎么样?有没有困难,工资收入有多少?”

9年前,李来娣根本不敢奢望自己有一天能住进楼房。

9年后,李来娣说:“非常感谢习主席当年来看我。如果他再来万山,我想告诉他,现在我的生活好多了。”

事实上,2011年以来,按“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民生保障托底”的思路,万山区投入2.3亿元在老城区和谢桥新区修建廉租房4080套,安置了3728户矿工家庭。

与贵汞刚刚关闭的艰难岁月比,现在的万山开始重现火红年代的盎然生机。随着汞矿变成朱砂古镇,在外打工的人,陆陆续续回来了。

在朱砂古镇地下矿洞景点入口,吴计系正在给游客检票。他的父亲曾经在贵州汞矿工作30多年,年少时吴计系还梦想着有一天能接替父亲,当一名汞矿工人。然而,汞矿关闭后,一家人失去收入来源。20多岁的吴计系选择外出务工。去年,吴计系成了景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圆了儿时梦想。

“工作地点没变,但环境和收入完全变好了。”48岁的李远军在2016年底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李远军从小在万山汞矿长大。下岗后,李远军和工友们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离开家乡,南下广东务工。

得知以前废旧的汞矿遗址已被开发成了旅游景区,李远军回到了万山。现在他和过去的工友们在景区上班,每月工资有两三千元。

“现在景区员工320人左右。其中300人是当地矿工和他们的子女。除了我们直接雇佣的工人,很多老工人下岗后,在街上开三轮车,开小饭馆。现在游客多了,他们也有了新活计。”朱砂古镇负责人朱小俊说。

矿工们的住房逐步安置了、景区道路硬化了、万山的空气干净了许多。

对贵汞关闭心有遗憾的老矿长李晓康也由衷点点头道:“现在跟过去比,那肯定好得多了。”

当初很多老工人都投靠外出谋生的儿女,离开了万山。“去年,在贵阳的好几个人回来看了之后,他们想落叶归根了。”李晓康说。

人回来了,这是“没落汞都”奋力转型、破茧重生的最强有力信号。

原标题:当“中国汞都”变身“朱砂王国” 贵州万山:发展理念之变与一座资源枯竭城市的重生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银查看更多>贵州汞矿查看更多>中国汞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