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政策正文

《山东省水安全保障总体规划》(附全文)

2017-11-22 10:01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水安全水问题山东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防洪减灾体系存在大量薄弱环节,防洪减灾能力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一是重点区域防洪工程体系不健全。沂沭河流域整体防洪能力虽达到 50 年一遇,但仍有 3900 多平方公里低洼地带,遇大雨易形成“关门淹”。南四湖湖东堤防尚存在 15 公里缺口,南四湖湖东滞洪区安全建设尚未开工,沿湖尚有 3700 多平方公里低洼地带。海河流域恩县洼滞洪区尚未安全达标。二是防洪减灾工程仍存在大量薄弱环节。全省 23 条流域面积 3000 平方公里以上河道,尚有 18 条河道不同程度存在防洪隐患;255 条流域面积 200-3000 平方公里河道有 131 条、2064 公里河段存在较大程度防洪隐患;流域面积 200 平方公里以下农村河道大都淤积残破。有 40 座大中型和 2013 座小型病险水库尚未完成除险加固。大中型水闸病险率超过 40%。沿海有 700 多公里的海岸无堤防保护,已建海堤达标率不足 48%。三是防洪抢险组织指挥体系尚不健全,雨水情、工情监测能力不足。随着我省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人口财富日益聚集,洪涝灾害风险日趋加大,防洪减灾将面临严峻挑战。

4、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尚未建立,与建设美丽山东的要求不相协调。近年来,我省局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超出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地下水超采、海水入侵等水生态问题突出。除沂沭河外,全省其他河流均发生了季节性断流现象,不少河流已经全年断流,大量农村河道老化退化,生态环境恶化。湖泊、湿地、水域面积萎缩。大量河湖被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2015 年,全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达 1.44 万平方公里,深层承压水超采区面积达 4.34 万平方公里,涉及济南、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 12 个市 64 个县(市、区)。淄博-潍坊、莘县-夏津、济宁-汶上三大浅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分别为 5720 平方公里、4185 平方公里、2189 平方公里,占全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的 84%。菏泽、聊城、德州、滨州等市深层承压水超采区已与河北省连成一体。寿光、昌邑、莱州、龙口等沿海地区海(咸)水入侵面积达 1560 平方公里。全省仍有 2.26 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 74.9%,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不仅破坏了水环境,也加剧了水短缺局面。

5、现代水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道远。全省水资源高效管理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形成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的强大合力。水资源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产业布局、园区开发、城市建设等尚未充分考虑到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尚未落到实处。“谁破坏、谁补偿,谁受益、谁负担”的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没有到位,水生态持续保护能力不强。依法保护、促进节约、规范运作的水权水市场制度尚未建立,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尚难以充分发挥。河湖管理保护能力不足,非法排污、采砂、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问题突出。水利融资能力不强,社会资本进入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积极性不高,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尚没有充分发挥,水利建设面临着巨大的筹资压力。水利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完善,水利执法专业力量不足。部分地区对水利的战略定位认识不足,水忧患、水危机意识不强,临时性、应急性工作做得多,长远性、战略性工作谋划的少,“一届接着一届干”、持续推进水利建设的韧劲缺乏。专业化、多元化治水机制尚不健全,社会参与治水积极性不强,部门协同治水力度不足,全社会治水兴水格局尚未全面形成。

总体来看,实现“两个一百年”和“走在前列”的宏伟目标,治水兴水的任务异常艰巨,需要统筹规划、综合施策,从长计议、超前发展,持续大干、久久为功。

三、水安全保障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省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走在前列目标定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引领,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为指引,工程、经济、行政、法律、科技五策并举,节水、供水、洪水、涝水、污水五水并治,地表水、地下水、黄河水、长江水、非常规水五水并用,加快建立以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为核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能应对百年一遇特大干旱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实现由大到强、建设美丽山东提供坚强支撑。

(二)基本原则

——保障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水利问题,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普惠水利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节水优先。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把节约用水贯穿于供给需求全过程,先节水后供给,先政策节水后工程节水,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双控行动,建立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努力以最小的水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优化配置。坚持内外并举、先内后外、多管齐下, 优先开发雨洪水,充分用好黄河水,科学调引长江水,鼓励利用非常规水,控制开采地下水;加强水系连通,加大引黄引江能力建设,加强水源调蓄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山东水网,实现丰枯互济、余缺互补,全面提升水资源供给能力。

——保护生态。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关乎人民福祉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提高绿化率,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实施水利工程综合整治,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等水问题

——省级统筹。坚持全省一盘棋,省级统筹配置水资源,统筹建设水工程,统筹管理水调度,天上水、地下水、地表水、外调水、再生水、海水淡化等所有可用水资源全部纳入水供给体系,省级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管控,强化用水导向性、控制性管理,确保应配尽配、应用尽用、应管尽管;统筹协调各方关系,统筹理顺建管体制,统筹推进水工程规划建设;强化跨流域调水省级统筹,统一制定调度计划,统一调水、蓄水、配水,促进各地均衡、协调用水。

——改革推动。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围绕经济社会与水利事业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努力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水利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三)发展目标

1、2020 年发展目标

水网体系进一步完善,缺水程度明显减轻,生活、工业用水得到基本保障,设区市不发生供水风险,全省发展战略得到较好支撑;水资源节约和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建立,以高耗水、高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基本消除,标准内洪水基本可控;山水林田湖得到进一步系统治理,林草植被区得到保护修复,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恢复重点河流生态水量或生态水面,省控重点河流水环境功能基本恢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绿水青山、秀美河湖建设格局初步形成;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力度加大,水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

——节约用水。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在 276.59 亿立方米以内。万元 GDP 用水量较 2015 年下降 1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 2015 年下降 1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646,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 92%,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 100%,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到 10%。

——城乡供水。全省新增供水能力 20 亿立方米,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 25%,缺水程度较现状年减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5%以上,集中供水率达到 85%以上。

——防洪减灾。南四湖防洪体系达到 50 年一遇防洪标准,重要河道重点河段达到 20 年一遇以上防洪、5-10 年一遇除涝标准,病险水库基本消除防洪隐患,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和海堤建设加快推进,淮河流域等重点易涝洼地达到 5 年一遇除涝标准。全省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 GDP 比重分别控制在 0.45%和 0.8%以内。

——水生态环境保护。正常年份非汛期河道生态水面达到 5000 平方公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82.5%,省控重点河流水质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 III 类)比例总体达到 6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 10%以内;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6300 平方公里;现状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超采量分别压减 100%、50%;林木绿化率达到 27%,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 70%。

——现代水管理。全面实行河长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较全面落实,基本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依法治水全面强化,水利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建立起覆盖主要河湖、水利工程、水源地和取用水户的监测体系,省、市、县三级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水利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科学化水平有效提升。

2、2030 年发展目标

基本形成“一纵双环”骨干水网布局,各市均建立多水源供水体系,正常年份各市县基本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满足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能够应对百年一遇特大干旱;基本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社会用水效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基本建立安全达标的防洪减灾体系,超标准洪水可以科学处置;大型河道和穿越城镇、重点经济区、旅游区河流保有生态水量,重点河流全面恢复水环境功能,水环境风险得到控制,水环境生态系统基本得到修复;建立起现代水管理体系,水管理机制富有效率、充满活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