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2018 成年的环保产业和成熟的环保并购

2018-01-09 12:52来源:宇墨Umore关键词:环保行业环保产业并购环保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07年起,市政水处理行业迎来了大发展,环保产业整体也继而被拉动。环保产业的并购导向开始进入一个横向并购、扩大规模的阶段。几家先行企业开始将并购作为横向扩张的最主要的手段,其借助资本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跑马圈地运动。如:帝都双雄——北控水务&首创股份。虽然在2008、2009两年,产业并购体量因全球经济危机有所下降,但这一因素并未持续多久,自2010年起,并购数和金额都开始双双回升。在此同时,水务公司开始分层,几家企业一举跨出所在地区,成为全国性的重资产环境集团(规模化经营)。而另一些企业则深耕区域市场成为区域性环境综合服务商。如:兴蓉投资、中滔环保等。

2012-2015年是环保产业并购的第三个阶段。几年间产业并购交易的规模开始快速提升。2013年当年的产业并购规模从90亿一举迈上200亿的阶梯,环保产业并购大势正式潮起。也正因此,有分析人士将2013称为“环保产业并购元年”。体量激增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在此阶段,全国性的环保问题开始受到空前关注。而环保行业的地位也开始显著提高,成为政府重点培植、资本开始重点关注的行业领域。环保企业也进一步发展壮大,并购开始成为企业实现各类战略目的的常用手段,而资本的介入也让企业越来越有能力实施并购。并购案例较前一阶段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趋势。如海外并购、跨行业并购、技术型收购等等。

而最近的2016和2017年,正如宇墨咨询在2016年初的并购年度文章中就已给出的预测一样:环保产业的并购整合规模已经趋于稳定,并购市场将在近几年(至少是“十三五”阶段的剩下几年)维持在400亿元的并购体量,稍少于100个并购案——这一规模。实际上这一趋势已经在上图明显的展现出来。之所以稳定在这一规模,是因为在过去几年资本市场、并购基金、海外并购、新三板、产业内部分化淘汰、竞争加剧等等可能促进并购的因素该释放已经释放了——环保产业并购市场野蛮生长的青春期已经过去。环保企业的对于并购的考量已经趋于理性和现实,跟风买买买的情况将越来越少,而深思熟虑,契合企业自身战略的成熟并购会变多。另外,对金融界的风险管控也将趋紧,国企央企的投融资管控也有收紧趋势……种种因素决定了,环保产业短期内并购体量再迈一个台阶已经不太可能。

标的分布:A股收购新三板,海外标的范围扩大

2017年宇墨数据库信息显示环保行业并购的主力仍然是上市公司,但标的分布呈现出两个趋势,从标的性质分布来看,新三板企业逐渐受到A股公司的青睐;从标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买方的目光已不局限于欧美国家,而是放到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A股联姻新三板已成为国内交易市场的一大热点趋势。据金融界统计,近年来A股公司并购新三板企业的交易规模不断增加,从2011年的4.3亿元不断翻倍增加到2015年的208亿,2016年的303亿,再到今年的突破460亿,新三板俨然成为A股公司的淘金池。环保并购市场经过十年的发展也开始逐渐显现出这一趋势,比如清水源收购中旭建设、中环设备收购兆盛环保、津膜收购金桥水科。要理解这一趋势,就必须弄懂两个问题,即“为什么卖”和“为什么买”。

新三板企业近些年面临的艰难处境自不必多说,市场低迷、融资与流动性差、转板艰难,企业有资金紧缺的,有摘牌退出的,有努力IPO的,也有倍杰特那样反反复复捉摸不透的,总之企业纷纷陷入迷茫状态,不知道到底应该等待还是另觅出路。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其花费大量的金钱、精力和漫长的时光去实现IPO, 不如被优秀的上市公司收购来“曲线救国”。另一方面,虽然不少人认为新三板股价严重低估了公司价值,但“新三板之父”程晓明认为其中还存在泡沫,一些企业对自己的估值仍然是虚高。按照这个说法,环保企业就更应该在这个环保正火的时候高价退出,以免泡沫破灭时“覆巢之下无完卵”。

而对于A股上市公司来说,新三板是一个筛选标的品质的绝佳机制,而新三板现在面临的整体“低溢价对应高盈利”的困境也是买家的机遇。宇墨在2016年的回顾中就提到,环保行业的优质标的越来越少,越来越贵,已到了多家竞逐的地步。相对于未挂牌的中小民营企业,新三板企业在公司管理和财务数据上的规范性高,收购风险小,且有希望发掘优秀的新兴企业,实现高投资回报率,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自然是笔省时省力的买卖。

在国内“狼多肉少”的情况下,龙头企业也在持续地从海外寻求标的。观察今年海外标的所在地来看,可以明显地发现地域的拓展。去年除了一个新加坡企业,其余标的均位于欧美地区。但今年的标的所属地不仅增加了加拿大、澳洲,更意外地出现了金砖国之一的巴西。(大事记:2017环保行业跨境并购盘点)宇墨认为这一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之前所提的标的数量有限,买家不得不把目光放的更远,另一方面或许也和这两年的资金外流监管与外汇限制有关。据报道,2016年中国有30笔对欧洲和美国企业的收购交易落空,在这样的风险下,企业对欧美投资战略有所调整也在情理之中。

国资企业并购步伐放缓

2016年,国资企业的并购攻势十分凶猛,引起整个行业的强烈关注。凭借强大的资本优势,买方为国资企业的案例数占据接近半壁江山,而金额数更是超过总量的2/3。不管是业内老将还是跨界新秀,并购的速度、标的的质量和竞标的能力都令中小企业心生忌惮,“野蛮人”俨然成为环保行业的一股标志性力量。但是正在业内都为民营企业担忧的时候,宇墨发现根据2017年的数据,国企强势的局面似乎有了一定的转变。

2018成年的环保产业和成熟的环保并购

相比2016年,2017年并购市场基本保持稳定并有小幅度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国资企业为买方的并购案例数与所涉及金额都骤减到总量的30%以下,反而是“在夹缝中生存”的民营企业抓住机会奋起直追。对比2016和2017前五大并购案例列表可以清楚的看出非国资企业的数量增加,订单均价也远超去年,并不乏如天楹收购德展这样的天价订单,但今年上榜的国资企业却只有一个跨界的深高速。宇墨认为原因归根到底无非是“资本”两个字。

2018成年的环保产业和成熟的环保并购

国资企业的步伐放缓与国家今年对国资企业投资的限制政策有着密切关系。企业的核心任务本是赚钱,但许多国资企业却更看重做大规模,内部管理冗杂笨重,逐利动机弱,其主动性、创新性、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并不比民营企业强。国资企业的并购套路往往是利用政府的背书获取低成本融资来快速攻城略地,但这带来的问题也十分严重。

首先是近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限制资本外流”,国资企业一直是大型跨境收购的主力军,去年严格的外汇监管、交易审查和失败案例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紧跟中央思想的国企的积极性。

另外就是国资企业令人担忧的高负债。财政部数据显示,到2017年6月末,国有企业负债率为65.6%,更有业内人士称真实情况远比这个糟糕,有40%以上的企业负债率甚至超过了90%。看似风光的一掷千金背后是高筑的债台,这让国家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从八月的“去杠杆”到十一月的PPP风险管控,相关部门持续发力避免潜在的高风险。再加上现在业内对国资企业跨境收购、跨界并购的目的和成效呈怀疑状态,预计国资企业也该开始放慢脚步、梳理自身业务和财务状况、做好之前并购的整合优化工作了。

原标题:2018,成年的环保产业和成熟的环保并购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行业查看更多>环保产业并购查看更多>环保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