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技术转移从业四年思考:中国环保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海外技术?

2018-01-16 17:37来源:宇墨Umore关键词:环保技术环保企业环保行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需求二:可以形成品牌认知的技术

中国的环保行业有1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500家左右新三板企业,数千家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环保产业的大多数群体。而这一群体相较于更高资本层级的企业而言,资本实力和品牌号召力往往较为弱势,通常能称为这些企业的突破点,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往往是技术实力。

而对真正以技术竞争力生存的技术型企业而言,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断将某一项技术与自身的品牌划等号或者破折号,让人谈到这项技术第一个想到这个企业。如RO膜想到时代沃顿、如磁分离想到环能科技、如土壤检测设备想到盖亚环保等。若实现“技术品牌化”,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被认同度(估值),营销潜力和客户认知都将有非常大的提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技术品牌化”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这项技术本身需要比较细分且有一定门槛,没有企业能把“工业水处理技术”和品牌划等号。其次,企业在这项技术上必须要有一定特点和独占性,企业在该技术领域有一定话语权。

需求三:可以改变行业固有认知的技术

虽然环保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时间短于发达国家。但毕竟也轰轰烈烈地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市政水务等已经走过了数十个年头)。大部分传统污染治理领域的商业格局和技术格局已经形成,相关专业人才数量也有相当程度的补充——用时髦的话说,各细分行业的知识共同体已经形成。对于大部分特定技术,专业人员都有一个最大公约数的集体认知,如某技术已经过时,如某技术太贵,某技术有前景但关键问题还未解决,某工艺需满足某温度某压力的情况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运行效果等等。这样的共识让业内人士的交流有了基本一致的认知基础,让沟通更加顺畅和高效。但这样的集体固有认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若一项技术以较高的创新性打破了某些行业的“共识”和“习惯”,并且切实可行。这将引起行业极大的关注和讨论,打破认知将成为该技术最为显著的标签和营销点,拥有企业的技术品牌也就此形成。

举个例子。生物膜反应器技术发展的固有思路是不断改进反应器结构和曝气装置,以更小的气泡和更充分的混合提高生物膜的氧气利用率从而提升微生物消解有机物的反应效率。但近几年比较热的MABR反应器则打破这一思路,以膜内部曝气的方式将氧气的利用效率从传统的20-30%大幅提高至接近100%——这种对行业认知的打破和重塑正是为这项技术在学术圈和产业圈认可度较高,并成为研究热点的重要原因。

需求四:可以在中国现有环保行业现状背景下实现低成本“嵌入”的技术

前几年有个比较火的概念是“U盘式人才”,即在一个组织中可实现将能力的“即插即用”。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必花费时间和精力让个体与组织深度融合,不必改变组织主体,此类人才加入的磨合成本几乎为0。

事实上,在环保领域,特别是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已经进入后半段的成熟期。如城市污水处理、市政环卫、环境监测等。在这些领域,新建项目已经进入逐渐减少的阶段。主要市场增长点正不断转移至对现有设施以效率提升、处理能力提高、人力的替代、环境友好性提高为目的的提升改造上。此类市场依然需要技术。尤其需要那些对于现有设施改变较小,可以高效利用现有设施的空间和占地,安装建设过程对现有设施运营干扰较小的技术。如可模块化嵌入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深度处理的生物反应器,如未来可有效去除POPs的模块等。

一言以蔽之,排放标准提升、新增控制污染物等外部推动力和企业自身高效运营降低成本降低人工投入的内在需求将不断推动环保设施提标改造。而在这类需求满足方面,尽可能降低提标改造工程中的成本投入是提供解决方案的环保企业说服客户买单的要点。符合这一需求的技术将对从事相关业务的环保企业提供非常大的价值。

需求五: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技术

目前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是,“十三五”期间的环保政策框架和制度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定型,未来两年环保产业的外部环境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在2020年之后,国家管理层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很可能将有新的内容。行业怎么变,特别是细分领域怎么变,实际有着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在行业内部,环保企业的分化、竞争和企业的淘汰已显著加剧。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国际环保市场创造新的利润点,分散经营风险,成为一些环保企业开始认真思考的战略。

事实上环保企业“走出去”已经是喊了挺久的口号。但过去几年呈现出的现实是,虽然环保企业的海外营收有所增长,但对绝大多数的企业而言,还是没有真正的海外业务,即使有,也仅仅是玩票性质。个中原因,有人才方面的、有企业特点的、有资本监管的等等。但归根结底,国内市场好赚钱,国际市场不熟悉,吸引力不足才是真正主要的原因。

参照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环保行业发展生命周期,不难得出环保产业并非永续增长行业的结论。无论在企业年会、投资人见面会上的言语多么豪壮,相信绝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对所处行业5年之后还能否赚钱都揣着一个不便明说的巨大问号。

若国内某一细分领域市场真的进入下行周期,环保企业真正往外走的动力无疑将显著增强。到此时,当中国环保企业成为目标国家的“外企”时,国内技术在专利合法性,对目标市场本土特点的适应性方面都有不少挑战。以种种方式获得已经经过国际市场验证,品牌和技术的认知度已经在国际市场建立的技术和产品将成为一部分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快速通道。

原标题:技术转移从业四年思考:中国环保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海外技术?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技术查看更多>环保企业查看更多>环保行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