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政策正文

全文 |《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修复及绿色发展规划 (简本)》

2018-02-22 16:1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环境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规划范围为长江宜昌段,涵盖宜昌市全域,包括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5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3市,秭归县、兴山县、远安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5县,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规划时间范围为2017年到 2030 年,规划基准年为 2016 年,分为近期 2017-2020年,中期2021-2025年,远期2026-2030年。

一、工作基础与形势

(一)工作基础。

长江宜昌段是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生态敏感区和水土保持重要功能区,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较好,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平稳,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在探索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途径上取得积极进展。

1. 生态保护取得显著进展。

生态保护和建设不断加强。建成52个市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湖北三峡大老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崩尖子省级自然保护区成功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试点湿地公园增加到7个,湿地保护率达62.8%;森林公园增至10个,实施永久性保护的重点绿地、山体、水域达57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38%;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03‰以下,森林病虫害监测率和防治率达到92%,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5.04%。夷陵区被授予“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湖北西塞国家森林公园被授予 “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宜都天龙湾湿地公园被授予首批全国“中国森林养生基地”,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森林及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治理成效凸显。稳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防护林等重点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长江宜昌段治理率达到63%,其中,城镇治理率达到96%。

强化地质灾害防治防控,解除地质灾害对1093户3352人威胁,秭归、兴山、夷陵等8个县 (市、区)建成全国首批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 “十有县”,三峡库区和省市级重点监测点连续15年保持因地灾 “零死亡”。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恢复治理面积达343万平方米,近200个矿山生态得以恢复,樟树坪磷矿国家矿山公园批准建设,松木坪杨树坪石灰石矿、明珠磷矿、华西磷矿等12家矿山荣获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称号。

2. 污染防治能力不断增强。

水污染防治有序开展。以河长制为抓手,强化河流生态保护,系统推进长江宜昌段水环境质量提升和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先后编制了清江、沮漳河、香溪河、黄柏河、柏临河、玛瑙河等主要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截止2016年,实施了三峡库区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161个,划分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共104个,累计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1座,设计处理能力达74.7万吨/日。2016年,长江宜昌段15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省考核的 9 个地表水断面除沮河铁路大桥外均达标,达标率为88.9%,省考核的7个跨界断面达标率均大于70%,达到考核要求。

大气污染防治稳步推进。成立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先后印发 《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督查工作方案》等文件,建立完善大气污染工作机制。强化大气污染源整治工作,积极开展施工场地扬尘巡查监测,对建筑工地扬尘和建筑渣土运输车进行专项检查;关闭城区燃煤机组,淘汰禁燃区内燃煤锅炉;春秋两季开展秸秆禁烧专项行动。2016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7天,优良率67.5%;PM10浓度同比下降9.3%,PM2.5浓度同比下降11.4%。

固废综合处理能力逐步加强。在餐厨、生活、医疗垃圾以及工业固废等方面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十二五”期间,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国家第二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2016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4%。在工业固废方面,积极拓展资源化利用渠道,不断加强磷石膏等废弃物利用,努力消减磷石膏堆放增量。

3. 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3709.36亿元,总量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3位,跃居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第2位、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 2011 年的 11.2:60.6:28.2 调整为 10.8:57.2:32。其中第一产业比重逐年缓慢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形成了水果、茶叶、蔬菜、畜牧、水产、中药材等六大特色产业,柑橘、茶叶、蔬菜、畜牧、水产综合产值均过百亿元;第二产业比重逐年提高,发展稳中趋好,形成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四大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5%;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近五年来占比维持在30%左右,其中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为支柱产业。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66.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比2011年提高8.4个百分点。

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节能733.06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2016年单位GDP能耗为0.5946吨标准煤/万元,较2015年下降7.17%。单位 GDP水耗44立方米/万元,较2015年下降8.33%;2015年,单位 GDP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量 1.43 吨/万 元, 较 2014 年 下 降8.71%,超额完成省、市下降年度目标任务。循环、低碳试点工作成效显著,猇亭园区循环化改造通过国家验收、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枝江市入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长阳县成功纳入全省唯一的国家第三批低碳试点城市,点军区绿色生态城区被列为省级低碳试点示范。

(二)问题与压力。

作为一个因水电、矿产资源等兴起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正处于 “四化”同步发展的加速推进期和弯道超越的关键阶段,发展不够仍是当前最大的实际。尽管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长江经济带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长江生态保护战全面打响,而长江宜昌段作为万里长江重要的生态战略节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将面临着更为严格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

1. 生态空间侵占加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退化趋势。

水生态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随着城市面积扩大和工程开发,原有滨江湿地、漫滩等生态系统逐步减少,陆地与水体的物质和能量交流受到阻碍,水生物生境受到破坏。此外,长江各级支流上游引水式电站分布众多,导致多处河道断流,水生态破坏严重。据统计,近年来受水电工程、工业排污、误捕、航运建设等影响,多种水生鱼类物种濒临灭绝,长江宜昌段干支流主要鱼类较20世纪70年代减少10余种。

城区山体蚕食明显,长江岸线资源利用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长江宜昌段生态高敏感区占国土面积70%以上,土地资源供求矛盾较突出,近年来沿岸中心城区平均每年以25%的速率扩张,不断侵蚀求雨台、古老背、坛子岭等山体,导致山体面积不断减少。长江岸线开发存在乱占滥用、占而不用、多占少用、粗放利用等问题,城区以下江段码头、工业用地等生产岸线占比过大,岸线利用公共属性不强,导致自然岸线生态服务功能不断下降,影响城市 “黄金岸线”生态环境品质。未来随着三峡第二通道、伍家岗长江大桥等建设全面启动,原有生态廊道将被切断,进一步给生态系统完整性及流域水生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地质灾害隐患点多,水土流失防控形势严峻。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较脆弱,地质灾害易发频发,采矿用地面积达1489公顷,有200多家矿山存在较明显的地质灾害隐患,煤矿、磷矿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高危区域。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478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2.68%,西陵区、伍家岗区水土流失占国土面积分别高达32.42%和31.88%。特别是三峡库区周边和清江沿岸山高坡陡、降雨丰富,极容易因矿产开采诱发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清江流域实施 “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新建了大量的水电站,侵占了耕地及森林资源,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该片区已成为湖北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2. 环境质量形势不容乐观,污染防控压力大。

流域水环境质量恶化,水污染防治形势严峻。当前,三峡库区主要水库氮、磷含量较高,主要支流回水区水华现象频发,库区富营养化风险较大。清江高坝洲库区及下游江段也出现水华现象。玛瑙河、柏临河、黄柏河、沮漳河等支流受流域内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农业面源等污染排放影响,加之本地磷矿开采、工业点源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流域水质有所恶化,氨氮、总磷等指标出现超标。长江干流尤其自城区以下云池、荆州砖瓦厂等断面总磷浓度长期偏高,局部 (云池左断面)存在超标,总磷问题成为宜昌市突出水污染问题。此外,由于长江宜昌段主城区污染排放负荷大,沙河、运河、牌坊河、柏临河、云池河、卷桥河、联棚河、紫阳河等主城区水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黑臭情况,水质状况不佳。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形势严峻,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区域总体空气污染格局为西部山区空气质量较好,东部地区枝江市、当阳市、宜都市等区域空气质量较差。一方面,由于长江宜昌段工业能源偏重于煤炭,工业排放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东部区域工业排放企业较多,枝江、当阳、宜都等地污染排放超过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宜昌地区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不利于东部地区大气污染物扩散以及外部区域带来的大气污染物向西部迁移扩散,进一步影响环境空气质量,导致雾霾频发且治理压力增大。根据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评价,2016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仅有67.5%,环 境 空 气 中 可 吸 入 颗 粒 物 (PM10) 和 细 颗 粒 物(PM2.5)年均浓度超标严重,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差。生态环保要求提高,污染治理压力增强。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形势下,作为中上游区域,长江宜昌段环境容量将受到更多限制,生态环境硬约束增强,环保门槛更高,承担的生态环保压力比其他区域将更重。目前,区域范围内治污设施建设不足,截止2016年,全市仍有当阳工业园、远安工业园等11家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未建成或者不能正常运行。涉磷工矿企业污染治理措施不足,部分磷矿山和洗矿场废水处理工艺落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不完善,部分污水处理厂进水量和负荷偏低,如远安县污水处理厂进水负荷部分时段仍低于50%。乡镇污水处理率低,仅三峡库区的部分乡镇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仍以直排入河为主,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空缺较大。此外,区域畜禽养殖规模较大,而养殖污染治理设施不足,直排养殖场占区域内规模化养殖场的38.3%。

3. 产业结构不优,经济发展模式仍显粗放。

沿江重化企业布局不合理,环境风险较大。长江宜昌段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较大,其中重化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占比高达63.5%,化工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占全省石化行业的1/3,污染排放占总量的30%以上。沿江重化工产业布局高度密集,15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数约占总数的40%以上,生态环境风险较大,化工围江隐患突出。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提升。一是农业多为传统粗放模式,农产品多停留在初级产品,农业科技化程度较低。

二是工业 “三高一低”的传统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改变,工业产品低端,化工、建材、纺织等多以原材料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磷肥、水泥、平板玻璃、尿素、磷铵等行业过剩产能矛盾突出。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建材行业污染排放量占据大气污染排放量的半壁江山,支柱产业如化工、食品医药、建材、电力等资源消耗较大,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导致辖区污染物排放压力持续加剧,产业进入资源环境紧约束的困境。

三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仍然占据30%以上。且主导产业旅游业还处于数量扩张阶段,发展模式粗放,缺乏深度开发与有机整合,面临着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的竞争压力,存在旅游产业被边缘化的风险。战略新兴产业整体偏弱,绿色发展动力不足。宜昌市本地科研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创新资源与能力均有限,缺乏对研发力量有效整合、关键共性技术的协作攻关,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从产业规模来看,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不足20%,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三分之一。从产业结构来看,虽已形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五大战略新兴产业,但新材料产值占比重达50%以上,其他类产品占比较少,尚待进一步挖掘新兴产业潜力。从产业层次来看,现有产品仍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中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如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及汽车制造等高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占制造业总产值不到2%。产业效率偏低,循环经济发展不足。2016年,万元 GDP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7%,工业产值综合能耗处于较高水平,单位国土面积 GDP产出在长江沿线和中部地区同等城市中排名第19位。循环经济产业链不完善,磷石膏、尾矿、锰矿渣等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偏低,现有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仅10%,据统计长江宜昌段磷石膏、矿渣堆积量约6000万吨,并以每年1000万吨左右速度增加,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亟待提升。

4. 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绿色发展导向不强,工作机制有待建立完善。缺乏统一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协调机制,生态补偿、流域治理、区域协作等协调机制有待加强,产业准入机制不健全,负面准入清单尚未建立,从源头上把控产业的准入力度不够,生态环境硬约束作用不强。绿色发展绩效评价不健全,绿色发展目标的指向性不强,重发展轻保护、重速度轻质量的思想观念没有根本转变。生态环境监管存在短板。环境监管能力仍有欠缺,环境风险控制不足,尚未建立全面系统、科学的生态环境风险应急和管理体系。生态环保跨区域和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尚待完善,区域内尚未形成统一高效的部门环保综合监管执法机制,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对生态破坏与环境违法处罚力度偏低。

(三)形势与机遇。

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带来发展黄金机遇。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及 “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全面提升长江黄金水道航运服务功能,加快建成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这为处于长江中上游战略节点的长江宜昌段推动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

生态文明战略部署带来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高度,强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为长江宜昌段加快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江大保护一系列部署提供了行动指南。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湖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出台《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16~2020年)》、《湖北长江大保护九大行动方案》等重要指导文件,宜昌市制定 《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修复和三峡生态治理试验总体方案 (2017-2020年)》、《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文件,在长江宜昌段探索开展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和科学试验,明确了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具体路径。绿色产业催生绿色发展新机遇。以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技术变革将催生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这给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创新动力,带来绿色发展和转型跨越发展新机遇。

总体来看,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面临保护和发展的双重挑战,要充分利用新机遇、新条件,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强力推进绿色发展和转型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修复查看更多>环境污染治理查看更多>环境质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