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评论正文

你知道吗?上海40年前就开始垃圾分类了

2018-03-27 14:55来源:绿色上海关键词:垃圾分类干湿分类上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月20日,小雨,上海虹口区欧阳路街道蒋家桥居民区。

工人在给定点垃圾厢房扩容,居委干部一面协助配合,一面回答居民询问——智能垃圾桶第二天(21日)夜里运到,22日安装,23日投入使用。

“围观”居民中就有退休老人杨湧夫和他的邻居钮斌医生,他们都是小区志愿者,跟小区其他居民一起,参与并见证了垃圾分类的进程,感慨自己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发生着改变。

蒋家桥绿色账户垃圾分类明星家庭合照

杨湧夫:三四十年前开始“干湿分类

今年80岁的杨湧夫,精神矍铄,乐于接受新事物。在他的记忆中,过去很多上海人过日子精细,废铜烂铁、旧报纸、牙膏皮,都会被孩子们卖掉换成铅笔、橡皮、麦芽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资源再利用,就是一种垃圾分类。

说话间,杨家老伴已经把中午要吃的菜择好洗净,菜根菜叶等被一一装进小袋子,中药渣也简单沥干一并倒进湿垃圾桶。在杨家,常年备有两个垃圾袋,干湿分开放。阿姨说,这个不难,跟志愿者学两次就会了,关键是要养成习惯。

杨湧夫说,家里三四十年前就有意识地把果皮菜叶、残茶剩饭集中在一起倒掉,这个习惯他一直保持。那时候很多家庭还烧煤球、煤饼,也一起倒在居委指定的垃圾堆。

绿色账户明星家庭杨湧夫向居民家庭分发垃圾分类宣传单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上海开始有规模地推行垃圾分类,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1978年,上海以可用作农肥和非用作农肥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市民们倒掉的果皮菜叶、厨余垃圾作为有机农肥,由环卫专业运输船直接送进农田,或作城市绿化用肥。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环卫部门从提高垃圾肥效着手,尝试着对垃圾进行分类。1984年,在长宁区新华街道进行垃圾分类倾倒和清除试点,居民们将生活中产生的煤球灰、菜皮等可作农肥的垃圾与碎玻璃、铁皮等分开,分别倒入不同的垃圾容器,环卫部门将可用作农肥的垃圾直接送到田间作肥料,碎玻璃、铁皮等经过再分拣后送废品回收站回收。

垃圾分类明星家庭熊维华指导居民如何正确进行干湿垃圾分类

1985年起,这一分类方法在各区选择一个街道进行试点。那时,居民们把菜皮、果壳、煤屑等倒入绿色垃圾桶,将废铁、玻璃、动物刺骨等倒入橘红色的垃圾箱,修建、装饰房屋产生的建筑垃圾倒在指定的垃圾集中点,由环卫部门分类清除。

钮斌:前端分类,源头减量

进入90年代,上海市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生活垃圾量也不断增长,政府和市民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进一步觉醒。1995年,上海提出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正式拉开了规模化、体系化的生活垃圾分类序幕,并通过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害垃圾三分类的方式开展小规模试点。

上世纪90年代分类垃圾桶

1998年,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开始以废玻璃、废电池“两废”专项回收为抓手,在全市党政机关、大中小学校、社区开展分类。次年,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了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工作,标志着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正式进入政府工作推进层面。再次明确了将垃圾分类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毒有害垃圾三类,同时对废电池、废玻璃进行专项分类回收。当时,市环卫部门还和上海电视台联合发起“回收废电池,万人兴环保”的公益宣传,市民响应非常积极。即使在干电池技术改良,多数干电池已经不含汞等重金属的今天,很多市民依然养成了要将废电池分类投放的习惯。

垃圾分类优秀志愿者钮斌展示小礼品

在钮斌医生的家里,生活垃圾就被分成几个大类分别处置。首先是干湿分离,其中湿垃圾最多,每天都会产生,随用随扔从不过夜。塑料之类的袋子盒子被作为不易降解的垃圾,分开单放。报纸、硬纸板等放在一个大一点的箱子里,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卖掉。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换几节电池,居委会门口就有一个回收废旧电池的小盒子,放进去就行。至于铁钉、碎玻璃之类,偶尔才有,钮医生会找张旧报纸包好,如果端口锋利,再用封口胶绑几圈,投进可回收垃圾点。

原标题:你知道吗?魔都40年前就开始垃圾分类了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干湿分类查看更多>上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