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技术正文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城规划对策与实践 ——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为例

2018-05-17 11:08来源:规划师杂志作者:宋洁关键词:环境污染生态城武汉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文章通过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实践,结合现有规划体系要素,从建设思路、技术方法及相关制度等多维度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融入生态城总体规划中,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完善规划方法和内容,以期为生态城规划及其建设提供借鉴。

一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一)概念界定

“生态”是指生物个体与群体,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状态,现今多为人与环境间和谐共生的关系简称;“文明”是指经历史沉淀,由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谓“生态文明”,即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结晶。生态文明是人类针对工业文明“以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问题而进行的优化,体现了文明形态和发展模式的巨大进步。

生态城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1年“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中提出的,该研究认为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ky于1987年提出生态城的理想模型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融合、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得以最大发挥的人工复合系统。笔者认为,生态城应该是城市经济、社会和自然三大子系统和谐关系的总和,是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可持续技术手段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一种城市类型。

(二)研究综述

(1)生态文明建设与城乡规划。

国内很多学者从学理研究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城乡规划学科进行了研究。沈清基在《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中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的理性思维及实施路径,主张通过大地共同体、生态现代化和智慧城镇化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谢涤湘的《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提出了我国城乡规划改革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即从规划编制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统筹城乡规划及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纲领性文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作为核心原则,通过标准陈述的方式,从“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绿色新生活行动”六个方面阐述了规划领域的关注重点,指导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这些代表性的理论文献,通过剖析生态文明建设与城乡规划之间的内涵关系,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为城乡规划领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2)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城实践。

从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实践的经验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生态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强调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积极推行TOD模式与绿色交通;强调高端技术与适宜技术的协同应用;关注社会和谐;具有符合地方特色、能直接指导建设管理并获得权威认证的生态指标体系。

国内的生态城以中外共建的模式为主,以内涵式合作为主,主要包括技术、理念和企业的引入,并在规划编制及政策研究方面进行不同深度的探索,开发规模渐成,示范效应初显。但是文化的融合及展示较弱,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缓慢,缺乏大型体验性项目,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较小。同时,产业选择应由两国企业合作类型及基地自身条件决定,避免以生态城的名义进行地产开发。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规划思考

(一)城乡规划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

当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城乡规划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落实到城乡规划领域主要体现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环境治理体系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

(1)对国土开发、保护空间的刚性划定。通过生态环境及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设用地边界等,并且在各层次规划中不得突破。

(2)在规划体系方面应有创新与突破。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应针对生态环境、产业经济、能源、垃圾和水等进行专题研究,在专项规划中逐步规范生态内容;总体规划要协调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等,实现“多规合一”。

(3)对生态资源的研究、规划落实及管控。在前期规划研究中明确生态资源库,通过强有力的规划手段对长期无法解决的生态问题进行管控,如创新性地通过开展城市生态设计,将相关管控指标直接纳入控规中,避免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目标与中、微观目标及规划建设实践脱节。

(4)对生态环境的全面治理与提升。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治理与提升,并设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制定具体的政策和决策行为准则,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生态城规划建设思路

(1)生态空间管控先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城规划需以保护生态空间格局作为出发点,尊重规划区生境,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维护生物多样性,保证足量生态空间;通过打通水系、构建生态廊道和梳理生态板块等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生态格局,构建区域生态自循环的综合体系。

(2)制定可操作的生态指标体系。因地制宜地制定一套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是关键,也是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控制手段。现阶段国内外针对生态指标体系的研究颇丰,生态城规划需要结合自身特点“量身订制”生态指标体系,并根据建设计划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维护。需注意的是,指标值不能仅停留于目标层面,应在总规、控规等各层级的规划上对具体指标值予以分解落实,并制定有利于实现各项指标值的路径。

(3)产城融合,以产兴城。生态城的产业应以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和创智研发等高科技创新产业为主,促进区域经济的优化与转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适应世界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趋势,促进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②遵循价值产业链规律,通过创新孵化,实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联动,产销和产学研协调发展。③满足产城融合的要求,使本地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规模结构相匹配。

(4)推动用地功能混合,发展低碳交通,构建生态化基础设施。用地功能混合,即通过功能混合实现片区内的职住平衡。发展低碳交通,即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引导以人为本的低碳出行。构建生态化基础设施,即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节能目标。

(5)促进文化融合。生态城规划应注重对文脉的梳理,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等多种手段,促进古今中外、新旧文化的融合。

原标题: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城规划对策与实践 ——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为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污染查看更多>生态城查看更多>武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