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评论正文

2018年环境产业政策与市场的十大热点

2018-07-20 13:12来源:E20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作者:肖琼 赵瑞英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绿色发展蓝天保卫战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各地生态环境的治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环境产业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坚力量,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严控金融风险,使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持续收紧,PPP项目规范化调整,企业面临新的融资困境。2018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环境产业的重要转折年,企业能否在金融困局中把握市场机遇,需要解读国家政策导向,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对此,E20研究院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梳理了2018年环境产业政策与市场的十大热点,希望能为产业界带来新的启示。

一、用两山理论寻找“绿水青山”的价值增量

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九大之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论”)写入党章,2018年“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相统一。可以说,十九大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两山论”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并将三者紧紧的联系到一起。“两山论”将不仅仅只是一个理念,十九大之后将走向落地,这一点,在一些理念先进的地方政府的产业转型、环境产业的战略升级中,均已得到了体现与验证。

“两山论”的核心就是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展经济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即“绿水青山”是基本条件。2018年,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两山论”深入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去多地考察指导工作的重点都是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的绿色发展观作为贯穿每个城市的发展主线。

2018年4月13日,习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海南发展的根本立足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这一片海上绿洲和这一汪湛蓝海水,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方面作出更大成绩。

2018年6月14日,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在习总书记的重要指导下,“两山论”成为地方发展的指导思想,地方政府加强了对“两山论”的探索,“两山论”的前提就是绿水青山,环境产业是实现“绿水青山”的中坚力量,落地“两山论”为环境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政策上国家给予积极的支持,如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以及各地方发布的环境管理条例等。制度和法律的制约是重要保障。

其次,“两山论”在全国各地掀起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浪潮,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其一是范围的不断扩大,从“美丽中国”到“美丽乡村”建设,从流域到河道治理,重点治理区域也在逐渐扩大;其二是标准的提高,治理的深度不断加强,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点治理模式将不再适用,更多的是流域、区域的深度治理、生态治理,标本兼治;其三效率要求更高,以前2年完成的任务可能缩减到1年,因为环境的治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所以治理环境也是在跟时间赛跑。

再次,“两山论”落地需要“两山产业”的推动,作为几乎所有产业价值链末端的环境产业,是离两山产业最近的产业,已有不少“吃螃蟹“的企业开始向两山产业转型升级,如北京中源创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餐厨垃圾回收项目,北控水务集团的稻香湖再生水处理项目,山西中农国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态农业项目等。通过延长产业链,将原产业链的终点变成下一个产业新的起点,产生新的生态循环,释放出新的价值增量,将生态循环的价值不断放大。两山产业,必将为环境产业的未来,打开新的机遇与空间。

二、大部制 改革,行政管理也要服从绿色发展

2018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组建了生态环境部和自然资源部。此次改革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一并列为政府职能。改革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强化了系统全面的环境管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职责更加明确,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表明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对绿色发展的长远规划,即行政管理也要服从绿色发展,自然资源部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管理,有利于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为生态环境的考核奠定基础;生态环境部的成立更加完善生态保护的地位,将生态和环境统一起来,将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更加强化环境管理的职能,也体现了国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决心。紧接着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等更加全面、严格,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新出台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包括随后开展的专项督查、强化督查等也表明国家对治理环境的强度和力度。

预计未来,还会出台更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督查、督察将更为频繁且将走向常态化、精准化,向环境产业释放的信号是生态环境治理市场需求巨大,环境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三大“十条”攻坚之下,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压力上升

随着国家“水”、“气”、“土”三大行动计划和一系列的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顶层战略规划的实施,各地方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目标考核取得了扎实的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近2000平方公里。

“新大气十条”正式发布,大气治理的范围更加精准,考核更加严格。

2017年底,“大气十条”设定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圆满达成,确定的45项重点工作任务全部按期完成,第一阶段“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全国空气质量总体得到改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浓度明显下降。但工作并未结束,只是刚刚开始。

2018年6月27日《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称为“新大气十条”)出台,“新大气十条”是“大气十条”的延续,相比于原“大气十条”,“新大气十条”主要在广度、深度、力度三个方面体现出新的特征要求。

广度上,重点治理区域范围更加精准,因为珠三角地区在原“大气十条”中实现了稳定达标,所以这次去掉珠三角地区,近几年汾渭平原污染严重,所以增加了汾渭平原,京津冀地区改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范围更加精准,针对性更强。大气治理范围,增加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考核指标,考核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深度上,由原来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变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治理效果。优化产业结构是为了绿色发展,同时各项指标都设定了具体目标,各种治理要求体现出源头控制、生态治理的理念,更加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观。

力度上,环保督察更加严格,执法力度前所未有,督察更加全面。除完善数据监测体系外,还要建立长效的考核机制,建立排查、交办、核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监管机制,更加明确了地方政府是环境质量改善的责任主体。

“新大气十条”是落实《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称为“生态环境十条”)的具体行动,表明国家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心,表明国家对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念。

督察不断,生态环境问责考核更加严格。

第一轮环保督察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共问责党政领导干部1.8万多人,收到群众环境举报13.5万件,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8万多个。首轮中央环保督察,让地方政府、产业界等意识到,生态环境治理是党和国家的“底线”。2018年5月30日,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启动,污染反复、环境反弹等现象大有存在。截至6月25日,6个督察组共收到群众举报29245件,受理有效举报24246件,经梳理合并重复举报,累计向被督察地方转办交办23087件;各被督察地方完成查处12409件,其中立案处罚2579家,罚款25096万元;立案侦查208件,拘留235人;约谈1065人,问责1939人。

环保督察的问责考核更加精准,生态环境出问题,首先问责省市县委一把手。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环境十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党政同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至少每季度研究一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如2018年3月,督察发现,山西省晋城市的高平市、泽州县,山东省的郓城县以及河南省的杞县问题数量较多,工作落实不力。对此,生态环境部致函山西、山东以有河南省政府,要求对上述地方政府有关责任人实施量化问责。第一轮环保督察“回头看”在宁夏自治区督查中,曾经在2016年督查中被举报过氨气污染问题的天元锰业弄虚作假、屡教不改,省发改委被点名批评,常务副市长遭撤职。这种事情已不是少数。我们党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决心,显而易见。

水专项督查,环境管理体系逐渐完善。

目前国家针对不同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督查行动。随着“水十条”环境管理体系逐渐完善推进,国家开展了水专项督察,习总书记在“生态环境十条”中强调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中提到的五个治水领域中目前已在两个领域开展了督查,在前期的水专项治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在第一轮“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督查涉及到的212个地级市,截至到5月22日,所有城市资料审核工作已全部完成。5月初,“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启动,首批10个督查组对8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个城市进行现场督查,从已公开的信息来看,督查组对于不作为的地方政府并没有“手软”。预计今后将陆续启动“长江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渤海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以及“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的督查。

此外,新启动的“2018-2019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的行动是对一阶段大气污染防治成效的巩固,主要针对“2+26”城市进行追踪督查、彻底清查。第一轮强化督查中共发现涉气环境问题2690个,目前正在责令整改中。

随着“新大气十条”的发布和推进,环保督察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地方政府官员的“乌纱帽”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绑在了一起,所以治理好生态环境成为地方政府的唯一选择。面对各种专项督查,企业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强环境管理时代的到来,推动着生态环境治理真需求在不断释放,这种需求的释放不再是单点的达标排放为核心,而是以效果为核心的需求的释放,这对治理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阶段,现在留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如大量的黑臭水体、农村环境、地下水污染、VOCs治理等问题还很突出,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的创新,还需要产业系统化供给能力的升级、模式的创新。环境企业应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期,以需求为导向,以“两山论”为指导进行系统服务能力的转型和升级。

四、环境需求的效果要求,促使供给走向系统化

坚持党的初心,一切从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随着人们群众对生态文明认知的不断提升,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提升,环境产业伴随着最广大人们群众需求的不断提升而发展。如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雾霾防治、黑臭水体、农村环境治理、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环境产业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点”、“面”的治理,而是与社会、经济、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化、系统化的服务,是以效果为导向的系统质量的提升,是将以前看是不关联的一些“点”的问题强关联起来,以客户为导向,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对水的治理,是以整条河、整个流域为效果导向的综合治理,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公开资料显示,部分上报“已完工”的水体,整治效果并未达到要求,有的“黑臭现象没有消除”,其原因就是没有进行顶层设计、系统化治理;对大气的治理是对整个气候带的治理,如“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是针对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的综合整治。采取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是以整个气候带为单位的系统化治理。这种治理模式体现的是一定区域能量流、价值流、物质流的系统化,即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化。

正如习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到的,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长江病”。习总书记提到用中医理论系统治疗“长江病”,体现了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化思想,更加强调顶层设计、源头根治、综合治理。针对目前我国环保督查中发现的环境治理的反弹现象,生态环境治理还需向生态化、智慧化方向发展。系统化是生态环境自我修复、长期运行是关键手段,关乎大局;智慧化关乎长远。生态环境长期在养护,长效在智慧。

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要求我们环境产业立足于“绿水青山”,为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修复以及利用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未来,生态环境的治理将向生态化过渡,后续逐渐推进智慧化。

五、防范金融风险,正在改变行业的交易结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可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的首战。其中,金融风险是当前最突出的重大风险之一。对金融风险的防范,给当前环境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是产业的甲方即地方政府的环境支付意愿在强化,但支付能力却在弱化;二是一直忙着抢占市场的环境企业,融资愈发困难,可以说资本市场上的环境企业“一地鸡毛”。如此背景之下,就需要找到一条少花钱、不花钱甚至挣钱治理生态环境的路径,行业的交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控制金融风险,给地方政府的PPP项目下了回归本质的“紧箍咒”,尤其是受去年财政部和国资委92号文、192号文的影响,财政本来就紧张的地方政府更是难上加难,过去那种简单的依赖政府宽松的金融环境的商业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急需找到防范和化解措施,政府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走出困境?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为此指明了方向,即从“绿水青山”的循环增量中寻找“金山银山”,少花或不花政府的钱做环保,需要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起初的PPP项目量少质优,现在PPP项目量大,在解决政府付费过高的问题上,应该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如“厕所革命”,过去是政府付费,如果按照合同能源管理的理念进行设计,采用新技术进行降本增效,通过节约用水、用电及其他资源利用等方式获得增量收益,就会有新的突破。

金融环境的收紧,环境产业的发展陷入“冰火两重天”的选择困局。

环境产业受政策影响比较大,一方面国家大搞生态文明建设,各地方政府面临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产业绿色转型、黑臭水体治理、新农村建设等热点问题给环境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预测,未来几年环境产业有万亿市场空间急需释放;另一方面,受融资环境紧缩的影响,供给侧呈现出来的却是融资难、盈利不足的问题。上市的环境类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纷纷折翼、跌跌不休,仅有少数企业免于“资金危难”,产业市场“火上加火”,而企业融资却难上加难。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方面,金融紧缩给部分企业带来融资困难,最终导致资金链的断裂,可能会被退出;另一方面,也给资金宽裕的企业带来了机会,不断折翼的企业在寻找出路,E20环境平台收到了多家上市公司出售手中资产的消息,包括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的企业。当然,持币等待收购整合的企业也不在少数。下半年,金融紧缩带来的行业整合,想必会很是热闹。

原标题:白皮书20:从半年度的十大热点,把握环境产业发展趋势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治理查看更多>绿色发展查看更多>蓝天保卫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