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2018-07-27 11:2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黑土耕地保护土地资源农田生态环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重点工程

(一)耕地保护工程。

1.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立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机制,坚持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管理。将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考核重要内容,落实党政主体责任,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强化土地规划管控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核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建设用地剥离的耕作层土壤主要用于土地复垦、苗床用土和改良中低产田。

2.在“两区”优先开展耕地保护工程建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开展耕地保护工程建设,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积极推进“两区”范围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高产稳产“两区”,巩固和提高“两区”综合生产能力。将“两区”耕地的基础设施管护主体责任落实到经营主体,加强“两区”耕地用途管控,确保“两区”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不改变。

3.加大水土流失治理。采取工程、农艺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止黑土耕地退化。西部风沙干旱区域,重点防治土壤风蚀,固土培肥,提升耕地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实施地表覆盖及保护性耕作,采取种植覆盖作物、秸秆全量覆盖或者碎混还田;采用免耕播种机原垄卡种、大垄或平作种植;采取深松与耙地结合的“少耕”耕种方式,减少土壤扰动,逐步建立土壤良好结构。对松嫩平原漫川漫岗耕地,采用深松耙地的保护性耕种方式,增加土壤库容量。实施秸秆直接覆盖还田,减缓地表径流形成的水蚀。缓坡耕地实施地埂植物带、横坡垄作、垄向区田及免耕覆盖等保土耕作措施;坡度大的区域,采用以梯田、地埂植物带、暗管排水、营造坡面防护林等综合整治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对耕地中的侵蚀沟,采取沟头修筑跌水、沟头埂,沟底修筑谷坊,沟坡营造水保林等措施;对小型沟可以采取填埋技术措施,恢复耕地。对东南部低山丘陵区耕地,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以坡耕地改造和侵蚀沟治理为重点,配套保护性耕作、坡面蓄排水体系、生态修复、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工程建设,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

1.推行科学轮作。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落实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任务,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耕地轮作技术模式,推进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以大豆为中轴作物,推进种植业结构的科学调整,加快建立米豆薯、米豆杂、米豆经等“三三”轮作制度,发挥大豆固氮作用,实现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恢复和提升地力,实现土地用养结合和各作物均衡增产增效。

2.推行深松(耕)整地。在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的情况下,以渐进打破犁底层为原则,疏松深层土壤,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秋季根据当地土壤基础条件和降雨量特点,用大马力拖拉机带专用深松机实施整地作业,深松方式可选用局部深松或全方位深松,机械化深松作业间隔为3年一次,作业深度30至35厘米,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层厚度,建立“土壤水库”,提高土壤抗旱防涝、蓄水保墒能力,实现春旱秋防。

3.实施秸秆还田。按照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要求,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旱田采取在秋季收获后秸秆粉碎抛撒田间状态下,实施机械翻埋模式、覆盖模式、机械灭茬及联合整地碎混模式等方式实现作物秸秆还田,增加土壤碳储存和腐殖质,恢复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板结性状。水田采取在秋季利用水稻联合收割机配备秸秆切碎装置,收获水稻时直接将秸秆粉碎还田于土壤表面并翻埋土中,或春季直接泡田施用腐熟剂搅浆整地。到2020年,示范区全面普及秸秆还田技术。

4.扩大有机肥施用。坚持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通过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或按比例与秸秆混合生产有机肥,逐年增加施用量,稳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及有益菌群数量,形成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土体结构,促进土壤养分释放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支持符合条件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对畜禽粪便处理设施改造升级,鼓励其与种植合作社对接,将无害化处理后的畜禽粪便还田利用。引入第三方处理企业,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在养殖密集区建设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将畜禽粪便肥料化生产,通过专业机械施用到农田或作为商品有机肥销售。鼓励市县加大对有机肥使用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种植户和第三方专业化企业生产、使用有机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偿性,引导农民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造和足量施用有机肥,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实现优质优价,解决农民不想用、不愿用的问题。同时,发展一定数量的绿肥,通过绿肥肥田,绿肥喂养畜禽,使其粪便还田,扩大有机肥源。

(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1.实施农业“三减”行动。深入实施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农业“三减”行动计划,实现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方法,做到有机、无机与生物肥相结合,大量与中、微量元素相结合,推广应用分期、分层及侧深、水肥一体化等施肥技术,应用配方肥、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要进一步扩大病虫监测点覆盖面,提升科学防控指导能力水平,大力推广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控技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和环保剂型,更新施药装备,推进喷头和喷头体的更换,开展专业化防治,按照防治指标,科学、规范施用农药,减少盲目打药和农药浪费,提高农药利用率。到2020年,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植保机械作业实现全覆盖,化肥施用量比2017年减少10%,除草剂用量减少5%以上,化学农药用量与同等病虫害发生年份相比下降1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5%以上。

2.开展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明确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构建“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支持”的回收和集中处置体系,严格落实农药生产企业、农药经营者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主体责任,农药生产经营者建立销售回收台账,农药使用者不随意丢弃农药包装废弃物。各地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的农药废弃物回收模式,切实推动包装物的回收利用。积极推进县级以上政府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奖励制度,实行统一无害化处置销毁。建设乡村农药清洗及废弃物回收网点,推行精准配药、包装物清洗回收、农药残液集中无害化处理,净化乡村生产生活环境。

3.开展农用残膜回收处理。把农用残膜回收处理作为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实施地膜新标准,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可降解地膜,从源头上保障农田残膜可回收。建设农田残留地膜回收网点,试点地膜覆盖减量化、地膜产品标准化、地膜捡拾机械化、地膜回收专业化、残膜回收利用片区化等“五化”利用模式。扶持发展地膜回收加工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补贴地膜收集消化成本,促进地膜回收加工利用。加强地膜回收机具研发和技术集成,推动形成区域地膜机械化捡拾综合解决路径。在农膜使用重点区域开展农膜回收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建立废旧农膜收储运和加工利用体系,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黑土耕地保护查看更多>土地资源查看更多>农田生态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