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陕西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2018-08-30 14:0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陕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功能定位

秦岭特色“生态观光旅游带”。保护和利用各风景名胜区,挖掘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提升自然休闲观光旅游品质。

秦岭创意研发“百里科技长廊”。依托秦岭的丰富资源和产业结构调整契机,打造智力资金密集型的文化创意基地和高端研发中心。

秦岭特色“康体养生基地”。梳理中药材资源,推广中药材种植技术,扶持中药材基地,结合地热资源,研发温泉疗养、康体健身等康体养生产业。

秦岭特色“民俗文化展示区”。依托丰富的民俗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发展集住宿、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特色生态民俗文化产业。

秦岭特色“生态慢行体验区”。依托秦岭北麓西安段浅山区、环山路的山麓型绿道系统,打造以休闲游憩为主要功能的、兼具生态恢复、文化教育和美学意义的复合型绿道。

3、总体布局

生态协调区范围包括山体坡脚线(25度坡线)至环山路以北1000米区域。根据环山路沿线空间发展形态,依托秦岭有限的空间和生态承载能力,按照“点上利用、面上保护”的要求,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规划形成主线明确、组团发展、城镇点缀、山水掩映、田园衬托的“一轴、六纵、四组团”的空间结构模式。

区域产业发展应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及其他相关文件结合,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差异性发展、区域性引领”的原则,突出“山水资源,文化遗存”区域产业方向,形成主线明确、城镇点缀、山水掩映、田园依托的空间结构模式,点状组团式发展以旅游文化、研发创意、康体养生、生态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商务培训、生态居住、科技研发、新农村社区建设为主的生态产业;以户外旅游用品装备、智能展馆及陈列设备、智能旅游设施设备为主的旅游装备制造业以及互联网+旅游的全新模式,积极发展老年旅游、研学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一轴”: 即沿新环山路以北1000米向南至山脚线,东西延伸至蓝田、周至出境界的发展主轴;根据环山路发展轴沿线空间、发展形态、资源分布及行政区划,将发展轴细分为蓝田康体养生旅游区、长安文化旅游休闲区、户县高新科技旅游观光区、周至道文化旅游休闲区、临潼国际旅游度假区五大功能分区,共筑一条生态旅游发展带。

“六纵”: 即以黑河、涝河、沣河、潏河、浐河、灞河为依托的绿色生态带;

“四组团”:即生态观光旅游组团、宗教人文旅游组团、统筹城乡发展示范组团、北坡居民点保留组团。

生态观光旅游组团——以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植物园、农业示范园等为重点打造秦岭旅游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资源特色,生态观光组团主要分布在蓝田康体养生旅游区和户县高科技旅游观光区。

宗教人文旅游组团——依托楼观道文化旅游休闲区、南五台、太平、草堂文化旅游观光区、关中民俗博物馆等打造环山路人文旅游体验区。根据资源特色,宗教人文旅游组团主要分布在周至道文化旅游休闲区和长安文化旅游休闲区。

美丽乡村发展示范组团——以玉山、厚畛子为代表,推进美丽乡村、生态镇、村及生态园区建设。

北坡居民点保留组团——现有较大的居民点或山上移民所形成的主要居住地。

根据四大组团沿线各区县重要资源特征,在玉山镇、蓝关-普化、焦岱-汤峪、王莽、五台、杨庄、滦镇、庞光-草堂、石井、楼观-集贤、马召、翠峰等十二个区域,合理规划以现代农业为支柱,生态观光、创意研发、康体养生、民俗文化等四类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形成12个生态亮点,共同打造166公里长的生态旅游观光带。

其中:蓝田县3个节点区域、长安区4个节点区域、户县2个节点区域、周至县3个节点区域。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以《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1—2030)》为依据,紧扣《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的保护原则,加快实施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加强重点资源保护、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维护西安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建设“好山、好水、好人家”的秦岭生态人文家园;探索生态保护和科学利用相协调的“大秦岭”保护模式,通过对秦岭的深度保护和科学利用,使秦岭成为一个高度衔接中国南北的保护性和适用型兼具的综合型国际生态保护示范区和探索区。

一、加快实施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

研究制定规划区生态红线管理办法,加快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修订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完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将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任务落实到村镇,形成“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

(一)研究制定规划区域生态红线管理办法

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环发[2015]56号)规范要求及《西安市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分工作调研方案》的相关思路和生态红线的划分成果,研究制定秦岭生态红线管理办法,强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生态脆弱区域的有效保护监管。

(二)加快划定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

将重点水土保持区、天然林保护区、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敏感区域划定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以保护为重点,围绕实施堤防、蓄滞洪区、湿地等生态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秦岭保护建设,构筑秦岭山地生态屏障。

(三)修订完善各类专项保护规划

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及功能保护和管理要求,编制和完善山体保护规划、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矿产资源保护规划、地热资源保护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文化保护规划、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规划、区域旅游及环境保护规划、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峪口保护规划及自然灾害防治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提出符合秦岭生态保护要求的管理规程与意见。

(四)制定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发展规划

依据《西安市产业发展规划》总体思路,结合秦岭现状与特点,本着保护与发展并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编制秦岭保护区绿色产业功能区规划,明确倡导产业、控制产业和严禁产业。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生态矿业发展规划,划分出绿色林业经济产业带、粮食种植业产业带、养殖畜牧业产业带、果蔬业产业带、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现代农业示范区、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等绿色产业功能区,使区内绿色产业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协调发展。

二、加强重点资源保护

遵循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因害设防的原则,加大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力度,结合已实施或规划实施的生态治理工程,切实加强植被资源、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湿地资源、矿产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的保护。

(一)植被资源保护

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重点对秦岭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构建公益林生态系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恢复秦岭林区的退化、衰退植物种群,严禁引入外来物种,同时对秦岭生态协调区的旅游活动加以规范,减轻旅游活动对秦岭植被资源的破坏,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保障功能。

(二)水资源保护

加强秦岭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和保护,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移民搬迁工程。对生态保护区的水源涵养区及其上游区域,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整治;

强化企业排污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加大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和环境监察力度。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查看更多>生态环境保护查看更多>陕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