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政策全文丨内蒙古自治区冬季清洁取暖实施方案

2018-09-19 13:31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冬季清洁取暖清洁化能源内蒙古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工作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采暖需求和改善大气环境为目标,加强集中供热能力建设、推进现有热源清洁改造和供热管网优化整合、持续提高集中供热能力,完善配套政策措施、适当推广“电取暖”和“新能源取暖”等清洁取暖试点、不断减少散烧煤取暖,推进城镇供热能源清洁利用、清洁燃烧和供热系统高能效,加快推进我区清洁供暖工作,探索和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清洁高效、安全可靠、舒适便捷的现代取暖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清洁替代,安全发展。以清洁化为目标,在确保民生取暖安全的前提下,统筹热力供需平衡,单独或综合采用各类清洁供暖方式,替代城镇和乡村地区的取暖用散烧煤,较少取暖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坚守安全底线,构筑规模合理、安全可靠的热力供应系统。

2.坚持因地制宜,居民可承受。立足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等条件并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要求,科学评估,根据不同区域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居民消费能力,坚持能源安全保障与清洁发展并重,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宜气则气,采取适宜的清洁供暖策略,在同等条件下选择成本最低和污染物排放最少的清洁供暖组合方式。

3.坚持全面推进,重点先行。综合考虑大气污染防治紧迫性、经济承受能力、工作推进难度等因素,全面统筹推进城市城区、县城和城乡结合部、农村三类地区的清洁取暖工作。同一类别地区,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优先推进。

4.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各盟市要加强对清洁供暖工作的引导和指导,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完善支持政策。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调动企业和用户的积极性,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清洁供暖领域,强化企业在清洁取暖领域的主体地位。发挥各级政府在清洁取暖中的推动作用,各盟市政府具体抓好落实工作,构建科学高效的政府推动责任体系。

5.坚持军民一体,协同推进。地方政府与驻地部队要加强相互沟通,建立完善清洁取暖军地协调机制,确保军地一体衔接,同步推进实施。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9年,全区清洁取暖率达到50%、2021年达到70%。热网系统失水率、综合热损失明显降低。新增用户全部使用高效末端散热设备,大力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程。

2.区域目标。按照由城市到农村推进的总体思路,加快提高清洁取暖比重。城市城区优先发展集中供暖,集中供暖暂时难以覆盖的,加快实施各类分散式清洁供暖。2019年清洁取暖率达到60%以上、2021年达到80%以上,城市建成区禁止新建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其中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城市建成区逐步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新建建筑全部实现清洁供暖。县城和城乡结合部构建以集中供暖为主、分散供暖为辅的基本格局。2019年清洁取暖率达到50%以上、2021年达到70%以上,逐步淘汰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其中旗、县(市)政府所在地禁止新建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农村地区优先利用地热、生物质、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供暖,有条件的发展天然气或电供暖,适当利用集中供暖延伸覆盖,2019年清洁取暖率达到20%以上、2021年达到4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因地制宜使用供暖热源

1.加快推进清洁燃煤集中供暖。清洁燃煤集中供暖是实现环境保护与成本压力平衡的有效方式,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区城市城区、县城和城乡结合部应作为基础性热源使用。各盟市要充分利用存量机组的供热能力,加强热电联产供热范围内燃煤小锅炉的关停力度,扩大热电机组供热范围,稳步推进中长距离供热。着力提升热电联产机组运行灵活性,实施热电解耦,提升电网调峰能力。进一步提高热电联产机组和燃煤锅炉的环保要求,按照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要求,逐步淘汰分散燃煤锅炉,用于供暖等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要求。研究应用水煤浆锅炉等高效清洁燃煤设备和环保锅炉高效燃烧应用技术。推动供热管网联网运行以及现有热电联产项目配套建设大型热水调峰锅炉联合承担供热。对暂不具备清洁供暖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利用“洁净型煤、焦炭、兰炭等+环保炉具”、“生物质成型燃料+专用炉具”等模式进行取暖。

2.有序发展天然气供暖。按照“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建立完善有序用气机制,在落实气源的前提下,有序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市等财政支撑能力较强地区适度推进燃气供热项目,有序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采用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推进管网建设改造和应急储气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选择燃气热电联产、燃气锅炉、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燃气壁挂炉等多种方式,推进天然气供暖。坚持“以气定改”原则推进“煤改气”。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清洁取暖模式,统筹推进清洁取暖工程。实施城镇“煤改气”工程要制定规划,城镇燃气企业要与上游供气企业签订“煤改气”供气合同,制定“煤改气”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按照“宜管则管、宜罐则罐”的原则,综合利用管道气、撬装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和煤层气等多种气源,强化安全保障措施,有序推进“煤改气”。

3.发展可再生能源供暖。鼓励在条件适宜的中小城镇、民用及公共建筑上推广太阳能供暖系统,在农业大棚、养殖场等用热需求大且与太阳能特性匹配的行业,充分利用太阳能供热。以小城镇建设、棚户区改造等项目为依托,推动太阳能热水规模化应用,支持农村和小城镇居民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推行太阳能公共浴室工程,在城市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上,推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的统筹规划设计和应用。在大电网覆盖范围外、偏远农村地区,探索研究升级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实施可再生能源供热。结合资源条件和供热市场,发展县域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稳步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鼓励利用农林剩余物或其加工形成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发展生物质锅炉供暖,推进生物沼气等其他生物质清洁供暖。

4.积极发展电供暖。充分利用我区电力保障能力较强、清洁能源资源较好的优势,结合风电供热实施经验,进一步优化运营模式,发挥风电电量边际成本优势,逐步扩大风电供热试点范围,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重点选择集中供热管网难以覆盖的城乡结合部、县城周边,冬季取暖、夏季制冷需求的学校、医院、商场、办公楼、厂房等可以分时、分区用热或低温运行的公共建筑,生态涵养重点地区、旅游景区及周边地区、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农村等地区开展“电取暖”试点。加强配电网络建设,完善用电价格机制,培育电采暖设备应用、维护、保养专业技术服务公司,提高全系统、多环节服务保障能力。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电供暖与蓄热相结合供暖模式。统筹考虑电力、热力供需,实现电力、热力系统协调优化运行。

5.继续做好工业余热回收供暖。开展工业余热供热资源调查,对具备工业余热供热的工业企业,鼓励其采用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进行对外供暖。因地制宜,选择具有示范作用、辐射效应的园区和城市,统筹整合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企业的余热余能资源和区域用能需求,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大力发展热泵、蓄热及中低温余热利用技术,进一步提升余热利用效率和范围。

(二)加快建设高效热网系统

1.加强热网整合联网。对现有热源容量较大的城市,盟市政府要按照热网互联互通、供热统一调度的要求,加快研究供热(或规划)区域划分、热网联网运行、供热热源整合和优化等工作,使现有热源能够形成多热源联合供热环网,互相调剂、互为备用、互相补充,提高供暖可靠性,降低供暖能耗。

2.加快热网系统改造优化。各盟市要通过增设必备的监控调节设备和热计量装置等手段,推动供热企业加快供热系统自动化升级改造和节能改造,搭建统一的供热系统数据监测平台,提升供热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从热源、一级管网、热力站、二级管网及用户终端全系统的运行调节、控制和管理。探索建立供热管网运行状况检测评估机制,及时摸底排查,制定改造计划,重点加快改造严重漏损或存在安全隐患的管网和热力站设施。

(三)努力提高热用户端能效

1.进一步推广按热计量收费。率先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商业、医院等单体公共建筑实行供热计量收费。严格执行供热计量相关规定和标准,做好供热计量设施建设、使用、收费等工作,促进热用户端节能降耗。加快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供热计量改造,新建住宅配套建设供热设施时,鼓励安装供热分户计量和温控装置,促进热用户端节能降耗。探索创新供热管理模式,开展供热公司直管到户的示范试点,解决热用户端按需用能问题,提高用热末端的精细化管理能力。

2.提高建筑能效水平。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认真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进一步提高建筑门窗等围护结构和材料节能性能要求;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以政府机关办公建筑、政府投资公共建筑为重点,与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旧城改造、居住小区综合改造相结合,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综合改造;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示范,不断提高居民分户计量、节约能源的意识,建立健全用热监测体系,实现用户行为节能。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落实任务

自治区加强指导监管,协调保障热源供应,各盟市政府负责具体抓好落实工作,要结合当地供暖实际,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从热源、管网、用户各环节细化相关要求,组织抓好落实,企业承担清洁供暖主体责任、提供优质服务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清洁取暖工作。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冬季清洁取暖查看更多>清洁化能源查看更多>内蒙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