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人物正文

贺克斌:蓝天保卫战2018-2020 首年成效与未来展望

2019-01-24 08:43来源:美国环保协会关键词:蓝天保卫战大气十条贺克斌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月13日,美国环保协会与南科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北京环丁环保大数据研究院(环丁联盟)共同举行了大气移动监测挑战赛成果汇报会,发布了挑战赛成果报告并评选出各个奖项,历时半年多的大气移动监测挑战赛胜利收官。汇报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做了题为《蓝天保卫战2018-2020:首年成效与未来展望》的演讲,回顾了“大气十条”五年的工作成果,对《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首年行动成效进行了点评,并对未来大气治理和移动监测工作做出了展望。

谈到移动监测,贺院士指出,现有的科技手段可以告诉人们,为达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污染源应该先减哪个后减哪个。但排放是不是真正减少了?减排技术是不是真正得到应用了?现在缺少一套监管手段,把好用的减排技术和不好用的技术区分开来。这一点上,移动监测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大气移动监测挑战赛的这些参赛企业都是大气监测的探索者。把这些不同类型的移动监测技术结合起来,就能够成为最有利的武器。去年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中提到要打造环保铁军。让我们一起给铁军配上移动监测这把利器,这是未来发展的目标。

在此,我们对贺院士的讲话进行了整理,与大家分享。(以下内容根据速记整理)

贺克斌院士进行《蓝天保卫战2018-2020:首年成效与未来展望》主题演讲

蓝天保卫战2018-2020:首年成效与未来展望

贺克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一“大气十条”5年历史回顾

大气治理有两个最关键的要素。一是看地面的污染物排放量减下来没有,二是天上的污染物浓度降下来没有。先看地面排放量,2013年-2017年5年间全国全年平均二氧化硫下降59%,氮氧化物下降21%,一次PM2.5下降33%,VOC(编者注:挥发性有机物)水平基本持平,至少做到没有大幅度上升。

第二看天上的污染物浓度下来了没有。过去5年大气污染物6种参数(编者注:即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臭氧O3、一氧化碳CO)里除臭氧之外的5种参数浓度都实现了下降。前年大家纠结北京能不能实现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2015年、2016年时没人敢说肯定能达到60微克。因此2016年、2017年两年的治理任务非常重。李干杰部长在京津冀抓“双散”,即散乱污、散煤的治理,在前几年一系列治理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双散"这两个大的动作,最终全面完成了“大气十条”的艰巨任务。事实上, 今天讨论的网格化微站、移动监测等这些技术手段对于“双散”治理有非常大的支持。

大气质量改善的主要牵引因素是什么?很多人问过去五年中国能取得这些成绩是不是因为经济放缓了?这里有一个概念,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了,从8%变成6.5%,但它还是中高速增长的,发电量、水泥产量、粗钢产量等实物量是上升的。还有一个观点认为,空气质量改善是因为这几年赶上好的气象条件。那么气象和排放哪个是主因?简单归纳的话"内因是排放,外因是气象",改善空气质量最终还是要抓住排放的问题。这点可以通过对五年空气质量改善情况的定量分析来体现。分析显示,过去五年平均全国PM2.5浓度改善80%以上靠人为减排。如果以日变化来计,气象条件起了最重要的因素,但一年的年日均值改善主要靠减排,这是从定量分析上可以看到的结果。

二《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首年成效

2018年6月份国务院颁布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有四个重点:

第一是重点改善因子。中国应坚定不移地抓PM2.5。中间有一段时间夏天臭氧高时大家有点动摇,似乎臭氧比PM2.5威胁还大,但从排序上看,PM2.5还应该是关注的第一位。第二是重点区域。京津冀周边和长三角仍然是重点,珠三角已经平均达标不再列入,同时把汾渭平原放了进来。第三是重点时段是秋冬供暖期。第四是重点行业包括非电工业、重型卡车、散煤和扬尘。末端治理过去五年里已经起到很大作用,70%以上火电厂已经进行了超低排放改造,还想从它身上获取减排量已经没有多大潜力,非电行业中钢铁、水泥行业能做一批超低改造,但主要的重点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调整等。

《三年行动计划》首年成效怎么样?全国的成绩单是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优良天数79.3%,这非常不容易。第二个值得庆祝的是,全国平均的PM2.5浓度已经进到三字头,平均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但仍可看到臭氧一点一点在涨,同比上升1.3%,虽然涨幅不大,但值得警惕,因为它会减掉优良天数。

大家都关心北京市的表现,北京市全年PM2.5平均浓度从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降到2017年的58微克/立方米,下降了14.9微克/立方米。在2018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里讲2018年目标是“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力争继续下降”,没有说具体是多少,但最终从58微克/立方米降到51微克/立方米,降了7个微克/立方米,这个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其他指标中二氧化硫从8微克/立方米还降到6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从46微克/立方米降到42微克/立方米,PM10从84微克/立方米降到78微克/立方米。来看这四个指标与国家标准的距离,二氧化硫已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二氧化氮非常接近国家标准,PM2.5还有距离,PM10还有距离。在机动车、常住人口、GDP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几大污染物持续下降,迄今国际上类似的城市案例也不是太多的。

三大气治理和移动监测工作未来展望

刚才展示的成绩是自己跟自己比。2017年中国PM2.5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2018年是39微克/立方米。世界卫生组织第一阶段的标准是35微克/立方米,最终推荐的值是10微克/立方米,35是最低要求的那一档。中国还在为实现最低要求那档努力奋斗,预计要到2030年左右华北地区城市才能逐渐达到这个浓度。目前的进展还是在长期治理路上的进展,还远不是已经根治了或者彻底解决了。因此未来要继续减排,拼命继续减排。

减排依靠什么实现?靠一个一个污染源减排技术。现有的科技手段可以告诉人们,为达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污染源应该先减哪个后减哪个。但排放是不是真正减少了?减排技术是不是真正得到应用了?现在缺少一套监管手段,把好用的减排技术和不好用的技术区分开来。当没有裁判或监管手段出现的时候,一些具有减排任务的企业对什么技术都说“不好用”,而实际上很多情况是因为“不好好用”。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治理工作。问题如何解决?做微站、做移动监测技术的同仁们一定程度可以发挥作用。

不同的监测设备有不同的功能、尺度特点和应用空间范围。每种设备都不是包打天下,监测企业要把自身设备的优势特长说清楚。不同的武器组合起来以后就成了最牛的东西。

大气移动监测挑战赛的这些参赛企业都是大气监测的探索者。要探索需要注意技术源头。有很多技术源头上是可以从论文里寻找基本路径的。此外要关注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形成专利的地域图,了解哪些专利在什么地方,专利检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很多企业涉及到这些技术。我们非常期盼既引进又消化这些专利技术,当出现技术上“卡脖子”问题时不至于没得用。企业做到一定经济实力后做源头技术越来越多,关注形成专利。专利研发的前期工作要特别关注同行论文的发表,前期一些基础研究单位贡献出源头的学术成果后怎样形成专利,这是企业可以大有所为的。一些专家归纳了环境监测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关于大气环境,多介质环境生态系统立体化关联监测和风险评估,微型化、智能化和个人暴露的实时监测、可穿戴设备等,这是未来的方向。不一定每个企业都要做的很复杂,但这些企业的成果加到一起,可能就为一个地方政府构成了一套完整适用的东西。对于所有移动监测企业来讲,目前的基本功能第一位是识别和监管污染源,第二位的功能才是帮助解释研判那些污染过程。

最后,研究人员和移动监测从业人员要看“两头”,核心是做自己最擅长的这部分,但研发人员、工作人员要往“两头”学习一些东西。一头是大的大气研究计划。有的污染物研判过程已经在科研单位形成很多成果,研发人员只要借用就行。另一头是要跟大气环境监管部门对接。以高科技研发聚焦在污染源的监管和问题的辅助研判作为切入点,将来再说大数据展开。如果企业对排放数据、气象数据、数值模拟都有了解,团队就能找准定位,形成精敏感知、精准溯源、精细控制等等。

去年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中提到要打造环保铁军。环境执法是排在监管前沿阵地的铁军,铁军需要装备利器,铁军的利器从哪儿来?让我们一起给铁军配上移动监测这把利器,这是未来发展的目标。

原标题:贺克斌:蓝天保卫战2018-2020 首年成效与未来展望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蓝天保卫战查看更多>大气十条查看更多>贺克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