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海绵城市评论正文

重庆海绵城市系统构建策略

2019-08-27 11:32来源:规划师杂志作者:吴君炜 熊科 等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规划重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海绵涵养区,包括缙云山、铜锣山、中梁山和明月山“四山”管制区,龙王洞山、桃子荡山、东温泉山等连片山体,以及寨山坪、樵坪山和照母山等具有极高生态服务功能的城中山体区域。海绵涵养区面积约为2578km²,约占规划区域面积的 47.1%。海绵涵养区以生态涵养和生态保育功能为主,该区域内应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加强对水土流失地区、石漠化地区等区域的生态修复,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同时,可结合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湿地公园等具体项目,设置陂塘系统、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

海绵缓冲区,指除山体之外的非城镇建设用地区域,是海绵涵养区与海绵提升区之间的过渡区域,主要包括岭谷、河谷地区的农林用地、水体和村庄等。海绵缓冲区面积约为1670km²,约占规划区域面积的 30.5%。海绵缓冲区以生态保护和缓冲功能为主,该区域需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加强农田林网、河岸防护绿带的建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结合农田、水库、坑塘和洼地等的空间分布,规划设置具有调蓄功能的海绵设施,提高海绵空间的缓冲功能。

海绵提升区,指城市规划未建设区域,包括规划范围内小城镇建设用地区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区域。海绵提升区面积约为594km²,约占规划区域面积的 10.8%。规划在海绵提升区内优先建设蓝绿空间体系,保护水系及其绿化缓冲区域;综合平衡自然生态保护、城市发展和经济投入,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效益。规划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以灰色基础设施为辅,合理规划布局“净、蓄、滞、渗、用、排”等海绵设施,从源头、过程和末端系统性地控制径流、净化水质,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

海绵修复区,指现状城市建成区域,包括现状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等。海绵修复区面积约为631km²,约占规划区域面积的11.6%。规划结合现状公园绿地、道路防护绿地和配套绿地等空间,设置植草沟、滞留池和雨水花园等生态基础设施;结合排水管网及绿地等空间,布置初期雨水设施;采用透水铺装,逐步改造硬化地面;采用生态修复技术,逐步修复渠化河道;尽量恢复建成区的水体生态功能。

(2)海绵流域排水分区。

在自然汇水流域分区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用地、道路规划布局和雨水管渠布置情况,同时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管理要求,将主城区划分为80个海绵流域排水分区,对各海绵分区内的各类用地进行分析,以便于指标分解及指引制定。规划结合海绵涵养区、海绵缓冲区、海绵提升区、海绵修复区的划分原则和空间关系,在分析80个流域排水分区的用地比例和主导海绵功能区的基础上,将海绵流域排水分区分为四种功能类型区(图4):①一类区,指建设用地比例和建成区比例加权值在75%以上的流域排水分区。这类流域排水分区主要分布在海绵修复区内,以现状建设用地为主,总共有12个流域排水分区,其面积约占规划区域面积的4%。②二类区,指建设用地比例和建成区比例加权值大于等于 50% 且小于等于75%的流域排水分区。这类流域排水分区跨越了海绵提升区和海绵缓冲区(或海绵涵养区),区内建设用地面积比例较大,总共有22个流域排水分区,其面积约占规划区域面积的10%。③三类区,指建设用地比例和建成区比例加权值在大于等于 25%且小于 50% 的流域排水分区。这类分区主要位于海绵涵养区,并且有一定的建设用地,总共有30 个流域排水分区,其面积约占规划区域面积的 27%。④四类区,指建设用地比例和建成区比例加权值小于25%的流域排水分区。这类分区绝大部分位于海绵缓冲区(或海绵涵养区),流域排水分区内农田、林地等非建设用地比例较大,总共有16个流域排水分区,其面积约占规划区域面积的59%。

5.jpg

(三)“多规”协调,共建海绵城市系统

1.海绵城市水系统规划协调

规划与重庆主城区水系相关规划(包括美丽山水城市规划、水资源管控及水利设施布局规划、防洪规划、河道岸线规划等)进行了衔接,落实了水系湖库分布、防洪标准、防洪护岸工程规划、河道控制线和蓝线等规划内容。相关水系专项规划应纳入本次海绵城市规划提出的岸线修复要求,以及生态护岸、植被缓冲带、人工湿地、初期雨水处理设施等海绵设施布局要求,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

2.海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依托城市“大中小结合、点线面结合、多样性结合”的绿地系统,分析绿地自身的海绵功能条件和周边用地径流情况,形成空间合理、布置均匀、多层次、立体化、独具山城特色的城市海绵绿地系统。

规划与重庆主城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等进行衔接,将绿地分布、城中山体保护与利用、绿色廊道和绿线管控等内容纳入海绵城市规划。相关绿地规划应将海绵城市规划提出的立体海绵系统、绿地海绵指标、绿地海绵设施布局和绿地周边竖向控制要求等纳入规划内容(表2)。

6.jpg

3.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与重庆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道路红线规划进行衔接。应将海绵城市规划提出的道路海绵控制目标、道路断面LID设施布局和道路红线内外用地竖向控制要求等内容纳入相关道路专项规划中。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以渗透(提高雨水下渗率,降低道路综合径流系数)、滞留(实现雨水缓排,延长汇流时间,削减雨水峰值,达到总规提出的道路缓排容积目标)、净化(去除径流悬浮物)和发挥控制面源污染的作用为主要功能(图5)。

7.jpg

具体措施包括:①现状道路有条件修建生物滞留设施的,其污染控制容积指标由道路自身分解;不具备条件修建生物滞留设施的,其污染控制容积指标分解到下游绿地内。②大型立交绿地内宜设置下沉绿地、雨水湿地和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立交路段内的雨水应优先引导排到绿地内。城市高架路下应根据建设条件和水质监测情况设置雨水弃流、调蓄和利用设施。③结合主城区快速路、高速路两侧控制绿化带,选择地形、土壤和地质适宜的路段规划布置生物滞留带、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④规划作为超标雨水泄流通道的城市道路,其断面及竖向设计应满足相应的规划要求,并与区域排水防涝系统规划相衔接。⑤在现状建成区内,当道路路幅分配、市政管网敷设和周边绿地满足相关要求时,应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延缓雨峰并对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初期雨水进行净化;在道路路幅分配、市政管网或周边绿地敷设不符合设置生物滞留带、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要求时,可采用将人行道改为全幅透水砖铺装和车行道改为透水材料铺装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道路不透水面积。⑥在建设区内,次干路及以上的规划道路,沿河道、水库等水体布局的市政规划道路,以及人行道靠近路缘石一侧或中央隔离带应布置生物滞留带。⑦当道路坡度超过2%时,道路旁的生物滞留设施宜设置阶梯式回转型挡水堰,以增加径流流程及有效蓄水容积,增强滞蓄功能。

4.海绵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规划

(1)城市涝水行泄通道。

规划模拟管渠规划工程实施后50年一遇暴雨下的一维、二维耦合模型,分析地表积水顺着地形的汇流路径,规划地表涝水的行泄通道,疏导积水汇入河道、湖库、水塘、下凹绿地和低洼广场等,以降低风险;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划建设的管理力度,严禁随意侵占和改建行泄通道等违法行为;设立行泄通道标识并建立规范的行泄通道保护信息发布渠道,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完善公众参与及社会监督体系。

(2)城市雨水调蓄设施。

规划针对每个流域排水分区分别确定雨水管理目标,推荐适宜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从源头降低雨水径流量,以实现削峰、错峰和减量。规划在泄流路径的末端或中间合适区域结合用地性质,设置下凹绿地、雨水塘、人工湖和下凹广场等临时调蓄设施,降低内涝风险。

(3)排水防涝应急预案管理。

城市排水、防汛和城市管理部门应根据各流域的内涝风险识别成果制定各重要路段,尤其是下穿通道、立交转盘等区域的具体应急排涝预案。现阶段的应急预案包括组织指挥体系、部门应急联动和应急响应措施等,其有利于保障防涝排涝工作及时有效开展,降低损失。

5.海绵城市防洪规划

规划以主城区河湖水域及岸线综合整治、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为重点,逐步构建“格局合理、蓄泄兼筹、水流通畅、环境优美”的水利保障体系,增强主城区的水安全保障能力,与其他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和措施统筹衔接,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具体措施包括:①主城区内现状采用的是硬质型防洪护岸工程的河道,应对其进行生态化改造,使其成为生态型护岸;②对于整治的河道宜选用安全性和稳定性高的护岸形式,如植生型砌石护岸、植生型混凝土砌块护岸等;③对于主城区流速较缓、河岸放坡较小的河段,可采用自然驳岸,也可采用生态型护岸形式或天然材料护岸形式,如三维植被网植草护坡、水生态植物护岸。

6.海绵城市设施用地布局优化

在用地空间上,一方面根据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制定的控制目标等,科学划定城市蓝线和绿线,保护城市河湖水系及其周边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环境有重要作用的绿地;另一方面加强对主城区特有的残余斑块的保护。在用地竖向上,对流域级海绵设施所在的地块,结合周边用地和道路的竖向关系,提出海绵斑块和廊道地块的竖向要求,以有效消纳雨水管网排出的雨水(图6)。

8.jpg

(四)海绵城市监测信息管理规划

(1)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体系。

规划根据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建设施工阶段,由于具体设施尚未运行,该阶段全部考核指标均采用项目建设方填报表格上报,政府部门随机抽查的模式进行考核。

在运行管理阶段,由于具体设施或者项目已经建设完成并运行,故此阶段全部指标均采用监测的方式进行考核,分3个层面进行监测考核。

首先是具体措施方面的监测,LID设施的监测可对单次降雨、日累计降雨、月累计降雨和年累计降雨进行统计。

其次是项目或地块监测,项目或地块的监测布点遵循“所有地块监测出口液位,重点地块监测出口流量,部分地块(水环境敏感区域)进行水质监测”的原则。

最后是规划区的监测,监测布点遵循3个原则:一是在区域排口安装流量检测装置,进行径流量削减计算;二是在区域排口测水质,进行径流污染削减计算;三是在区域安装雨量计,每5~10km²安装一个。通过监测可以得到规划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单位面积控制容积和污染物去除率等考核指标,通过填报的方式上报雨污分流比例、排水防涝标准和城市防洪标准3个考核指标。

(2)海绵城市监测信息系统。

海绵城市监测信息系统主要包括5个子系统:水文在线监测子系统、水环境在线监测子系统、水生态在线监测子系统、水位水量在线监测子系统和人工采样监测平台。这5个子系统通过在线监测和人工监测相结合的形式分别对所属内容进行监测,得到监测结果后,应用到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从而提高海绵城市建设质量。

四 结语

《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为山地城市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有益的参考,对重庆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悦来会展中心、会展公园、张家溪湿地公园、嘉陵江滨江湿地公园、后河湿地公园、建筑小区及市政道路等项目正按照专项规划确定的原则和理念进行建设,重庆已初具山地立体海绵城市的形象。本文通过对重庆实践经验的总结,希望能为其他山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并为平原城市或其他特殊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共推我国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原标题:【作品鉴析】重庆海绵城市系统构建策略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建设查看更多>海绵城市规划查看更多>重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