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关键词:抗生素;土壤污染;生态风险;植物修复
1 环境中的抗生素
1.1 抗生素的存在现状
抗生素指的是由微生物产生或者是化学合成的具有抗病原 体或其它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主要有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大 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而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是人工合 成使用最为广泛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是恩诺沙星的代谢产物,对 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菌都具有广谱抗菌性。它通过抑制 DNA 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来阻止细胞分裂,已被证明具有基因毒性。
抗生素广泛地应用于医疗、畜牧养殖及农业生产。据估计全 球每年使用的抗生素达 100000 到 200000 吨,而中国每年的使用量超过 22000 吨,其中超过 70%是以药物原形随粪尿排出而进入 污水处理系统或直接进入环境。在农业生产中,粪便常被用作肥 料,粪便中的抗生素会渗出进入土壤及底下水,极大地威胁到农 产品的安全,如珠三角地区农场土壤及蔬菜被普遍检出抗生素, 含量高达 1537.4 μg·kg-1,而每份土壤及蔬菜样品中环丙沙星都被 检出,浓度范围为 5.3-119.8μg·kg-1,这些农场都普遍使用粪肥[1,2], 由此可见粪肥的使用是导致农场被抗生素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水环境系统的试验中,大多数化合物都是持久性的,只有少数 才是可生物降解的。有基因毒性的化合物如喹诺酮类和甲硝唑类 并不能够被去除,喹诺酮类抗生素会强烈吸附到污泥、土壤和沉 积物当中而不被生物降解。此外,由于污水处理系统对抗生素的 去除率低于 50%,污水厂出水中仍然含有高浓度的抗生素,这些 抗生素未能在污水处理过程或环境中降解或消除,它们将进入到 地表水或地下水甚至是饮用水中,直接威胁到人身安全。由此可 见,施用粪肥和废水排放是导致农业土壤污染的主要途径。
1.2 环境中抗生素的危害及迁移
近年来,环境中不断被发现的抗生素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 注,一方面是由于它潜在的生态风险如对环境中微生物参与的 关键进程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如养分的再生、碳氮循环以及污 染物的降解等过程。抗生素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中,但我们 对其环境行为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却了解甚少。土壤中环丙沙 星并不易被生物降解和矿化作用,而通常是通过阳离子交换作 用强烈的吸附于土壤。抗生素泛滥带来并传播着抗性作用及抗 性基因,环境中的这些抗性基因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遗传机制 能在微生物间进行水平转移和放大,进而可能转移至人类病原 细菌,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另一方面,抗生素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抗生素可在动植物食品(肉、奶、蛋、蜂蜜等) 中残留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包括“三致”(致癌、致畸、致突 变)作用、生殖与发育毒害、神经毒害、过敏反应、免疫力降低、耐 药性等。对孕妇和胎儿危害尤其严重,如四环素、链霉素、磺胺类 等可造成胎儿畸形、器官功能异常和溶血性贫血等。因此,抗生 素已成为新型重要环境有机污染物和近年来环境科学研究的国 际前沿课题。
2 植物修复污染物概况
2.1 土壤污染现状
随着经济工业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为向土壤环境中排放 的污染物急剧增加,如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倾倒,各类废水向土壤 排放渗透,机动车尾气和大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沉降等等,较普 遍的污染物有石油烃(PHC)、多环芳烃(PAHs)、卤代烃、杀虫剂、 溶剂、金属等,近年研究较热的有抗生素、矿山药剂、藻毒素等都是新型的土壤污染物,由此带来的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都 有据可查。土壤是众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繁衍的基础物质,当污染 物源源不断进入到土壤中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或超过土壤 的基准值时,就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威胁。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世 界各国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特别是农业生产用地,作 为人类粮食生产的基础,土壤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农作物产量和 质量,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故土壤的健康 状况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4],在一次对珠三角主要农场的调查中 发现,抗生素污染普遍存在农场中的土壤和蔬菜,其来源和所施 用的粪肥密切相关,可怕的是我们尚不清楚吃进这些受污染的蔬菜会有何种危害[1]。各种化学肥料及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农业 用地的状况堪忧,与此同时,各种工业污染物如重金属、抗生素、 矿山药剂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污染日益严 重。据统计,我国现有 1 亿耕地 hm2 ,其中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地 达 2000 万 hm2,受农业和化学试剂污染的农田达到 6000 多万 hm2 ,污染程度达到世界之最[5],污染土壤特别是农业用地的修复 已经到了“不得不为”的地步。
2.2 植物修复机理
植物修复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 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6]。虽然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植物修复 才尝试用于放射性土壤的修复,但在八十年代后得到了飞速发 展。植物修复现在被视为一种有前途的战略修复技术。针对不同 的污染物,植物去除的方式不太一样,就有机污染物来讲,主要 有三种去除方式,一是植物直接吸收代谢污染物,体内的污染物 要么通过蒸腾作用挥发到大气中,要么在植物生长代谢活动中 被分解;二是通过植物根或茎本身所分泌的酶等分泌物降解污 染物;三是根际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即根际修复。植物修复和 根际修复有着其它技术方法所没有的优势,相比传统的土壤修复方法如焚烧、挖掘、淋洗等方法,植物修复有着费用低廉,操作 简单的显著优势,同时通过植物的种植,不断向土壤中传输有机 物和氮氧,有效改善土壤质地,维持生态平衡。当然,植物修复或 者是根际修复它的劣势就是见效慢,还有就是可能会由于植物 生长条件的限制而不能达到修复的目的,如生长气候、污染土壤 的深度等等。 目前,通过基因工程来改良植物的方法已经在实 验室普遍展开,虽然已经获得了一些非常有前景的成果,但是限 于一些管理制度还不能被现场应用。这是因为经过基因改造的 植物存在着生态危险,如基因的转移、抗性基因的产生等等。所 以,植物修复的一大研究方向是不断的减小和消除植物修复的限制条件。
微生物辅助的根际修复是一种最为有效的从土壤中去除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法。我们知道,根际是植物根和土壤及微生 物相互接触最为活跃的区域,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可以促 使植物通过释放螯合剂、酸性物质、溶解磷及氧化还原剂来增强 污染物的迁移率和生物有效性。植物根际和根际微生物所产生 的根基分泌物包含一系列物质如糖类、氨基酸、铁载体和酶,同时也会有一些化学性质类似于污染物的物质产生,这些物质通 过非特定的污染物类似行为会增强根际修复。这些根际分泌物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植物的种类以及它的生长阶段 而不断变化,除此之外,植物也会因为某种化学刺激而改变根际 分泌物的成分和量。总之,植物根际分泌物的变化都会同时引起 根际微生物的活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而植物吸收累积和降 解污染物的状况也会发生变化。有研究表明,植物根际微生物的 数量比非根际区高十几倍至几百倍,其代谢活动也高许多,这也 许就是污染物根际修复效率高的原因之一。通过强化根定植微 生物来增强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是根际修复的常见手段,因为在 根际修复过程中根定植微生物起着主要的作用,然而植物和微 生物复杂的相互作用至今也没有被很好的理解。
3 土壤抗生素污染植物修复研究展望
抗生素进入土壤后,能直接杀死土壤环境中某些微生物或 抑制其生长,尤其是对细菌的作用最为显著。残留的抗生素可以 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粪便和土壤中有机质的腐烂和分解,土 壤肥力,并同时降低土壤微生物对其他污染物的固定或降解能 力。抗生素对微生物产生各种毒性效应,影响微生物活性和群落 功能多样性。因此抗生素会对“根际微生物—植物—土壤”整个 微生态产生复杂的影响。如何修复污染土壤环境和保障农产品 质量安全,有效评估抗生素环境风险,筛选出对抗生素有抗性或 能吸收的植物和根际微生物,是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必经之路, 对人类土壤环境安全与健康有着重大意义。
结语
抗生素作为近年来才受重视的土壤新型污染物,其在土壤 中带来的危害已在上文提到,虽然我们对它了解甚少,但无论如 何,查明抗生素污染土壤中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组成将是研究土壤植物修复的首要步骤。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抗生素是目前国际上广泛关注的四类新污染物之一。抗生素污染了水,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治理?我们认为,目前膜法处理是一种比较好的处理抗生素污染水的技术。”5月17日,在第18届POPs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侯立安在“新膜处理抗生素污染水卡脖子技术难题及对策”主题
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拓宽广度、延伸深度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任务。随着地方两会结束,围绕新污染物“筛、评、控”和“禁、减、治”治理思路,各地统一战线发挥优势,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汇聚了智慧力量。搭载生物医
近年来,抗生素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有害效应、抗性基因的传播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低处理效率,养殖废水是地表水中抗生素的主要来源之一。文中综述了近十几年我国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抗生素污染特征,以期为水产养殖水体抗生素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属于缺水国家。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推进,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更是面临巨大考验。7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走进《中国经济大讲堂》从多方面深度解读了如何有效治理水环境、保障水安全。
近日,有关“长江抗生素”的报道引起公众关注。报道称,一项调研显示,长江抗生素平均浓度为156ng/L(纳克/升),高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报道中同时引用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近年来对上千名8-11岁儿童和516名孕妇的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尿样中共有21种人用、兽用或人兽用抗生素检出,79.6%的学龄儿童尿
长江流域抗生素污染调查人体有超过80%的免疫功能是以肠道中菌群平衡为基础。滥用抗生素大量破坏益生菌,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为体外病菌侵入繁殖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抗生素监管存三大难题:一是污染管控起步较晚,药品产用登记体系缺乏,负荷估算难;二是环境科学与水文学脱节,过程追溯难;三是污水深
近日,随着《瞭望》杂志上一篇名为《长江流域抗生素污染调查》文章的发表,抗生素又被推上了热搜。环境中抗生素的来源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医疗废水以及动物饲料和水产养殖废水排放等。这些环境中的抗生素残留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进入人体,容易让人体产生抗药性,降低人体免疫力。近些年,我国也在积极行动
摘要为了解畜禽养殖场中抗生素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选取天津市5家典型规模化养鸡场,分别采集新鲜鸡粪、周边近土,及远离养鸡场的对照远土,用UPLC-MS/MS法检测分析5类兽用抗生素[磺胺类(SAs)、四环素类(TCs)、喹诺酮类(QLs)、大环内酯类(MAs)、β-内酰胺类(β-lactams)]的污染现状,利用风
废水排放中的抗生素污染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难题。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等研发出了一种低温等离子体废水处理技术,能够对诺氟沙星为代表的喹诺酮类抗生素进行降解处理。相关成果发表在最近的环境领域类专业期刊《光化层》上。该所研究员黄青课题组与企业合作,利
我国畜禽养殖抗生素年使用量达9.7万吨,占全国抗生素年消耗量近50%。这是从近日举行的第三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国际会议上获知的数据。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出,当前,畜禽养殖业应高度关注抗生素、抗生素抗性基因以及包括重金属在内的其他促生长激素等的新型污染物。城市环境所研究员朱
12月27日,谷城县南河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中标候选人公示,高能环境牵头联合体当选为第一中标候选人,投标报价3417.5312万元,计划工期365日历天。本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包含生态缓冲带构建工程和水体自净工程。(1)生态缓冲带构建工程:包括生态护岸1113m,其中硬质驳岸改造1839m,缓
12月25日,广西百色市田阳区百育河黑臭水体综合治理项目(重)中标候选人公示,安徽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预中标该项目,中标金额687.695126万元。项目采购人为百色市田阳生态环境局。百色市田阳区百育河黑臭水体综合治理项目,内容包括:①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新建百育河沿岸巴寮屯、树标屯、那话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10月21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武汉市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方案实施范围包括因山体滑坡、石漠化等自然因素,以及采石取土、项目建设、垦地开荒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山体破损。方案主要任务为根据最新摸底调查情况,全市现有61座破损山体、127处破损点位,总面积
日前,重庆市万州区瀼渡河流域甘宁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工程总承包公开招标,该项目总投资约12426.40万元,详情如下:1.招标条件本招标项目重庆市万州区瀼渡河流域甘宁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由重庆市万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万州发改审农[2021]48号批准建设,项目业主为重庆建环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生物修复技术的修复原理和应用特点,对比在土壤石油污染和海洋石油污染环境中的修复效果,旨在更好地了解生物修复技术,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1石油污染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进步,而另一方面,石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内生菌联合植物修复体系对修复自然环境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主要从内生菌联合植物进行污染修复的机理和应用两方面入手,介绍了内生菌接种宿主植物根、茎、叶部的几种方法及定殖的检测方法,总结了污染土壤中内生菌在植物组织内的定殖动态,以及内生菌-植物联合体系强化有机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修复效果的应用,并从内生菌调节生长因子、生物固氮和溶磷、在宿主植物体内的共代谢有机物、产生特异性酶降解有机物、提升植物对重金属抗性和降低重金属毒性几个方面解释了内生菌和植物的联合修复机理。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综合污染农田修复三次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重金属污染农田管理的四种情形:无干预、植物修复、化学稳定化和替代种植开展分析。研究发现:1)植物修复和化学稳定化能显著降低无干预的总环境影响;2)植物修复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和干物质运输距离、稳定化药剂的上游生产及长效性是决定两者比较优势的关键;3)如果将修复后土地使用的间接影响考虑在内,替代种植方式产生的总环境影响在某些情形下有可能远高于前两者。研究结果为相关技术研发和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综合污染农田修复三次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重金属污染农田管理的四种情形:无干预、植物修复、化学稳定化和替代种植开展分析。研究发现:1)植物修复和化学稳定化能显著降低无干预的总环境影响;2)植物修复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和干物质运输距离、稳定化药剂的上游生产及长效性是决定两者比较优势的关键;3)如果将修复后土地使用的间接影响考虑在内,替代种植方式产生的总环境影响在某些情形下有可能远高于前两者。研究结果为相关技术研发和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
间作模式是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边修复边生产的重要措施。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超富集植物(少花龙葵、翅果菊)与能源植物(皇草、甜高粱)间作对Cd、Pb、Zn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
如何有效的治理镉污染土壤,修复生态环境,是人类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充分发挥了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各自优势、弥补不足,提高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率,在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更好满足环境资源诉讼和环境行政执法等鉴定需求,司法部不久前公开发布《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白皮书》和10个指导案例。其一为固废异地倾倒致环境损害鉴定案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