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关键词:土壤污染 治理 物化修复
1 工程技术
1.1 工程治理
工程治理土壤污染是一种在重度污染的土壤中加入新土壤,缓解污染程度,使污染土壤重新获得自我修复能力,增强土壤抗污染能力,逐渐修复土壤功能的技术。更换土壤有很多种方式,深耕翻土以及客土都是换土比较常 见的方式。深耕换土法能够治理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通过翻耕土壤15~25cm,能够提高耕地耕层厚度,改善土壤耕层结构,降低重金属活性,从而促进耕地质量提升。深耕翻法适用于轻度污染的土壤,而对于重度污染的土壤则 更加适合使用换土法和客土法。工程换土在最初提出时对土壤治理起到了十分重大的贡献,具有对土壤的污染治理比较高效和治理工程不易失败的特点。但该治理方法需要庞大的施工工程量,而且成本高昂,要对土壤进行较大程度的扰动,土壤结构不容易控制,土壤的生产力会降 低,土壤更换下的污染土壤也需要后续的处理,工程施工换土的方式优缺点都很明显,并不是优秀的治理方案。
1.2 玻璃化
玻璃化通过向污染土壤插入电极,对污染土壤固体组进行高温处理,污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化合物,如硝酸盐、 硫酸盐、碳酸盐等挥发或热解后从土壤中移除。高温凝固 废弃物冷却后形成玻璃体,被固化。适用于含水量较低、 污染物在土壤表层的污染土壤,处理范围包括放射性物 质、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等。玻璃化技术的效率极高,轻度 污染的土壤都能进行迅速处理。但平均3.8~23.0m3 /d需要 投入650~1350美元的修复费用。高昂的修复费用使得玻 璃化技术并没有被大范围推广使用。
2 热处理技术
2.1 热修复
在对污染物进行热处理时两个部分之间由温差引起 的热量传递会将污染物进行高温加热,在达到一定的温度后污染物就会与土壤分离并挥发掉。热处理对象主要包括含氯有机物、避免二噁英生成的热脱附技术以及用来去除具有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微波热修复技术。但热处理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修复治理效果,具有腐蚀性的有机物、还原剂和氧化剂都不适用热处理修复污染土壤技术。在此前已经有实验证实了热修复的高效作用,不同的物质介电常数也不同,微波加热能够区别加热污染物,分离或回收可利用成分。美国曾对油污土壤(含油土壤)进行热处理修复实验,在高温条件下使用热处理技术对土壤进行加热,效果十分显著,经测试后发现石油化合物的浓度平均每千克下降了4000mg,几乎去除了绝大部分的油类污染物。研究表明,原位热解技术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热交换加热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使99% 的汞分离土壤,热解吸技术还可以选择太阳能来充当热源,减轻能源消耗的负担。
2.2 微波热修复
传统的热修复技术通常都是先加热外层,外层热量传递到内层,土壤外层的易挥发物质和水很容易离开土壤表层进而损失掉,土壤外层成分结构也会改变。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微波加热技术,微波加热能使土壤里 层与外层同时受热,损耗热量小,加热速度快,对土质结 构的影响很微弱。一些化合物农药对土壤污染危害极大, 如DDT等在土壤中非常难降解,有对化合物农药污染处理 进行研究的实验表明,微波加热可有效地去除农药中的 挥发性污染物,去除能力是传统的热修复技术的两倍,此外,在低温、低压的条件下进行热修复工作,处理的污染物还会加倍。但目前国外对于热修复技术的研究仍在探索 阶段,并没有给出具体可实施的系统性应用方案。
3 化学技术
3.1 光降解
光降解技术是新兴起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可以修复 农药过度使用造成的土壤污染,在光解条件下能够分解 有机物,生成无害的二氧化碳、水以及无机盐。这一降解 过程耗时短,降解方式易于操作,不需要投入大量成本, 后续不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化合物。这一方式是一种潜在 着广泛使用特性的污染处理方式,大多用于化学农药污染土壤以及石油烃污染土壤(含油土壤)。光降解主要使用在处理土壤 表面污染物方面,降解难溶于水和遇光分解的化合物。土 壤污染物中存在有机物、粘土矿物、金属氧化物等可将其 与水进行等比例混合,形成悬浮液,加强光后可降解。但 光降解反应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土壤组成、土壤厚度、光强、污染程度等,使用范围较为局限。
3.2 化学淋洗
化学淋洗将能够溶解土壤中的污染物溶解或吸附的萃取剂在外力作用下注射进污染土壤,使受污染土壤中的 重金属或有机化合物脱离土壤,再将化学溶剂从污染土壤 中抽取出来来处理污染物。这种淋洗方式能解决大面积土壤污染,适用于渗透性强的土壤,如通气透水的沙壤土 以及土壤颗粒中砂粒含量较高的砂土。 化学淋洗技术包括原位化学淋洗技术以及异位化学淋洗技术,原位化学淋洗技术直接向污染土壤中注射化学液剂,处理过程包括淋洗、抽取注射化学剂、处理注射化 学剂。注射化学剂有很多种方式,包括挖掘沟道,土壤灌溉、喷淋等常见的灌溉方式。依据土壤的具体情况进行选 择浇灌方式。
4 联合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也可同时使用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取二者的优点,中和二者的弊端,能够有效地加快修复 速度、提高修复效率以及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改变了单 种修复技术受土壤质量以及污染物的化学性质限制的现 状,使土壤修复技术变得更加灵活。如异位热脱附+土壤淋 洗技术,通过直接加热挖出的污染土壤并加热至沸点以上, 调节加热温度使得污染物挥发而不影响其他物料,后将污 染土壤与淋洗液混合在一起,将高温加热过程中未挥发的 无机污染物溶解在淋洗液中进行处理。电动修复和渗透性 反应墙联合修复技术,电动修复技术是利用金属特性,外 加电场来吸引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粒子、大分子胶体,同时 渗透反应墙将污染物降解,这种联合修复过程能在去除污 染物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污染物的毒性。又如植物—微生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治理周期长,能够治理的污染范围小, 局限性大,但微生物可以与植物修复法一起使用,微生物依 靠植物根系来吸取营养,同时提升土壤的降解污染物能力, 突破了植物修复法的局限性,加强了净化效果。
5 结语
污染土壤的净化在环境工程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点课题,不同的土壤土质不同,污染程度不同,污染物的性质 也存在差异,因此大面积地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是一个有难度的工程,尽管我国的土壤修复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 一些修复技术的局限性仍然有待改善,如玻璃化技术的使用成本、化学淋洗的投入成本以及处理成本、热修复技术的系统工程化、光降解的技术使用环境范围等。此外, 污染土壤的治理未建立起修复程度标准评定体系,因此相 关技术和管理部门应尽快完善污染土壤治理技术和标准规范,使土壤治理工作更加的科学、准确。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摘要: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强化修复技术(SER)的原理,并开展SER修复饱和带石油类污染土壤(含油土壤)室内研究。经过20d的SER修复,模拟受石油类污染的饱和带土壤,已接近修复终点,土壤中总石油烃(TPH)平均浓度,由初始的13.25g/kg降至4.30g/kg,去除率达到67.5
摘要:石油泄漏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有效的修复技术是油污土壤(含油土壤)治理关键,化学修复已经证明可在原位和易地、低成本、环境代价小修复石油污染的土壤(含油土壤)。笔者综述了化学氧化、电动修复等技术原理及应用效果,评价了化学修复技术的优缺点,阐述了化学修复技术的研究热点
[摘要]为解决石油污染土壤(含油土壤)中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土著微生物生长缓慢的问题,研究了分别添加玉米淀粉、玉米粉、可溶性淀粉和葡萄糖4种碳源对土样细菌总量和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淀粉作为碳源时土样TN和TP的下降幅度均最大;添加玉米淀粉和玉米粉比添加可溶性淀粉和葡萄
摘要:化学洗涤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含油土壤)具有修复时间短、操作简单、能耗低、适应性广、可资源化回收洗脱石油等优点,从表面活性剂复配、助剂应用、过程强化以及石油污染土壤(含油土壤)性质的影响等方面对近年来化学洗涤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含油土壤)的研究进行了评述。为推动该方法的实际应
[摘要]采用内酯型槐糖脂(SL50)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含油土壤)。通过单因子实验与正交实验,考察了槐糖脂溶液质量浓度、振荡时间、反应体系初始pH、NaCl加入量以及固液比(土壤质量与表面活性剂溶液体积之比)对污染土壤石油烃洗脱率的影响。单因子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参数变量均符合二次拟合模型
摘要:本案例详细介绍了强化生物堆技术修复某石油类污染场地(含油土壤)的实施过程,污染场地面积为9300m2,修复土方量约4650m3。经过6个月的修复运行,最终验收检测结果表明污染区域内土壤总石油烃浓度均达到修复目标值。工程实施结果表明:对于石油类污染土壤(含油土壤),强化生物堆技术是一种较好
摘要:针对土壤环境恶化问题,首先分析了土壤修复中微生物技术的应用,然后对油污土壤(含油土壤)改良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为保证土壤改良效果,提供技术依据,实现不断提高土壤修复与改良技术水平的根本目标。关键词:土壤;油污土壤;微生物修复;土壤改良引言如今,在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局势下,废
摘要:由输油管道破损泄露导致的土壤石油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针对管输油品泄露的土壤污染治理,首先介绍了常用的传统物化治理技术并进行其优缺点分析,着重对修复效果迅速,二次污染较小的化学修复技术中的表面活性剂淋洗技术和芬顿氧化降解技术的修复机理、研究进展、不足及发展展望进
摘要:选取前期实验中从长庆油田措施废液集中处理后残渣中筛选的3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D1、D2、D5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吸附法制备固定化菌剂,制备过程的最佳条件为:秸秆和草炭固定化菌剂的最佳固定化时间均为36h,木炭的最佳固定化时间为30h;秸秆固定化菌剂和草炭固定化菌剂的最优载体加入量为3.0g/100m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现代化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在持续加重,重金属污染是土壤污染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重金属污染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会对动植物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对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摘要:土壤的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我们要对土壤环境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包括但远远不止于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这一种。在土壤问题防治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源头的控制,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污染问题。关键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修复技术引言随着农业和工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利用日渐加强,人们生活方式迅速变化,大量未经妥善处理的污水被直接排入农田、固体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化学淋洗修复领域相关专利的数量、重要申请人以及国外化学淋洗修复领域相关专利的数量、国家与时间分布,展示了化学修复领域相关专利的发展路线,总结了化学修复领域相关专利的特点。上述化学修复领域相关专利的梳理,为了解与重金属污染土壤相关化学淋洗修复领域专利的状况,进而
摘要:本论文以蒙脱石粘土为研究对象,选用无毒、易降解、二次污染小且价格相对低廉的柠檬酸为淋洗剂,通过振荡淋洗法研究柠檬酸对粘土中Pb的淋洗行为,探讨淋洗剂浓度、pH、离子强度、水土比等对淋洗效果的影响。关键词:柠檬酸;淋洗;铅;蒙脱石1实验材料与方法1.1试剂与仪器实验中所涉及的化学试剂
摘要以云南省某废弃有色金属冶炼厂镉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一淋洗和复合淋洗方法探究盐酸、FeCl3、鼠李糖脂淋洗剂及淋洗条件对土壤中镉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酸(1mol·L-1)+鼠李糖脂(2%)配比为2∶1,液固比为8∶1,淋洗时间为24h的条件下,土壤中镉的去除率可达86.78%,可将镉污染强
《农业工程学报》2018年第34卷第23期刊载了河南理工大学等单位芮大虎、武智鹏、武迎飞、陈雪、刘剑飞和丁军的论文——“冻融-化学淋洗法协同修复重金属Cd和Pb污染黏性土”。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41371092)等资助。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大问题,土壤修复技术的研
纵观国内外修复技术,例如固化稳定化、化学氧化还原、化学淋洗、生物修复等技术,都涉及到修复药剂的使用,可以说修复药剂是污染场地修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修复药剂的作用机理的不同,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类型。物理修复药剂是利用吸附固定、包覆阻隔等物理过程稳定污染物的,包括吸附剂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