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农村污水政策正文

河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导则(试行)

2019-11-25 14:46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河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6)搅拌系统

1)厌氧池(区)和缺氧池(区)宜采用机械搅拌,宜选用安装角度可调的搅拌器。

2)机械搅拌器的选择应考虑设备转速、桨叶尺寸和性能曲线等因素。

3)机械搅拌器布置的间距、位置,应根据试验确定或由供货厂方提供。

4)应根据反应池的池形选配搅拌器,搅拌器应符合 HJ/T 279 的规定。

5)搅拌器的轴向有效推动距离应大于反应池的池长,并且应考虑径向搅拌效果。

6)每个反应池内宜设置 2 台以上的搅拌器,反应池若分割成若干廊道,每条廊道至少应设置1 台搅拌器。

(7)加药系统

1)外加碳源

当进入反应池的 BOD5/总凯氏氮(TKN)小于 4 时,宜在缺氧池(区)中投加碳源。投加碳源量按式计算:

23.jpg

式中:

BOD5——投加的碳源对应的 BOD5量,g/d;

ΔN——硝态氮的脱除量,mg/L;

Q——污水设计流量,m³/d。

碳源储存罐容量应为理论加药量的 7~14 d 投加量,投加系统不宜少于 2 套,应采用计量泵投加。

2)化学除磷

当出水总磷不能达到排放标准要求时,宜采用化学除磷作为辅助手段。

最佳药剂种类、投加量和投加点宜通过试验或参照类似工程确定。

化学药剂储存罐容量应为理论加药量的 4~7 d 投加量,加药系统不宜少于 2 套,应采用计量泵投加。

接触铝盐和铁盐等腐蚀性物质的设备和管道应采取防腐措施。

(8)回流系统

1)回流设施应采用不易产生复氧的离心泵、混流泵、潜水泵等设备。

2)回流设施宜分别按生物处理工艺系统中的最大污泥回流比和最大混合液回流比设计。

3)回流设备不应少于 2 台,并应设计备用设备。

4)回流设备宜具有调节流量的功能。

(9)消毒系统

消毒系统的设计应符合 GB 50014 的有关规定。

(10)污泥系统

1)污泥量设计应考虑剩余污泥和化学除磷污泥。

2)污泥系统宜设置计量装置,可采用湿污泥计量和干污泥计量两种方式。

3)大型污水处理厂宜采用污泥消化方式实现污泥稳定,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站)可采用延时曝气方式实现污泥稳定。

B.3.2.5 化学药品

(1)加碱

如前所述,硝化过程对碱度及 pH 有一定的要求。

(2)碳源

如前所述,A/O 系统在反硝化过程中,首先利用进水中快速降解 BOD 成分,当 BOD/TKN<3 时需增加有机物补充碳源,达到较好的脱氮率。用甲醇、甲醛等低分子含碳有机物,作为碳源时的脱氮速率高,但价格较高,因此常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以高浓度易降解含碳有机废水作为碳源。

B.3.2.6 污泥处理及处置

A/O 系统的 BOD 负荷低、污泥龄长,系统排除的剩余污泥量较常规活性污泥量大大减少,而且污泥达到了一定的稳定性,对于小规模污水厂(规模<6 万 m³/d)可以不经厌氧消化直接脱水,因此可以大大节省污泥处理及处置费用,污泥处理的占地面积也可以减少。

B.4 生物接触氧化

B.4.1 一般要求

B.4.1.1 适用于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农村,处理规模为多户或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对总磷

指标要求较高的农村地区应配套建设深度除磷单元。

B.4.1.2 接触氧化技术可分为一级接触氧化、二级接触氧化和多级接触氧化;根据曝气装置位置的不同,接触氧化池的在形式上可分为分流式和直流式,分流式接触氧化池污水先在单独的隔间内充氧后,再缓缓流入装有填料的反应区,直流式接触氧化池是直接在填料底部曝气;按水流特征,又可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式,内循环指在填料装填区进行循环,外循环指在填料体内、外形成循环。一般由池体、填料、支架及曝气装置、进出水装置以及排泥管道等部件组成。

B.4.1.3 进水水质、水量变化大的污水处理厂(站),宜设置水质和水量的调节设施。

B.4.1.4 接触氧化污水处理构筑物宜采取双系列并联设计。

B.4.1.5 应优先选用高效填料。依据污水处理要求确定接触氧化池需要的总生物量和填料附着生物量,并考虑附着生物膜厚度和生物膜活性等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填料种类包括:悬挂式填料、悬浮式填料和固定式填料等。

B.4.1.6 生物接触氧化池进水应防止短流,出水采用堰式出水,集水堰过堰负荷宜为 2.0~3.0L/(s·m),池底部应设置排泥和放空设施。

B.4.1.7 工艺设计内容可参考 HJ 2009。

B.4.2 主要设计内容

B.4.2.1 设计水质

(1)接触氧化池的进水应符合下列条件:

①水温宜为 12℃~37℃、pH 宜为 6.0~9.0、营养组合比(BOD5:氨氮:磷)宜为 100:5:1,当氮磷比例小于营养组合比时,应适当补充氮、磷;

②去除氨氮时,进水总碱度(以 CaCO3计)/氨氮(NH3-N)的比值不宜小于 7.14,不满足时应补充碱度;

③脱总氮(TN)时,进水的易降解碳源 BOD5/总氮(TN)值不宜小于 4.0,不满足时应补充碳源。

(2)BOD5的容积负荷可参考下表:

24.jpg

①好氧生物接触氧化池(I)曝气总时间宜为 1.5 h~3 h,曝气时池中的溶解氧含量宜维持在 2.0 mg/L~3.5 mg/L。

②好氧生物接触氧化池(I)污水的水力停留时间保持在 1 d~1.5 d。曝气总时间为 1.5 h~3 h,曝气时池中的溶解氧含量宜维持在 1.0 mg/L~3.5 mg/L。

③需要脱氮时,保证污水在生物处理单元的停留时间大于 24 h,以提高处理设施的处理效果。

20 t/d 以上的村庄污水处理站设计时,应考虑运行模式,如采用与城镇污水处理厂相同的连续曝气方式,可按表 B.4-1 中大于 20 t/d 的负荷选取,如采用每日曝气 3~4 h 的间歇式运行,应采用处理能力为 5~20 t/d 的参数设计。本导则规定的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有效接触时间及曝气量为最低标准。设计和运行时,需要合理布置曝气系统,实现均匀曝气。正常运行时,需观察填料载体上生物膜生长与脱落情况,并通过适当的气量调节防止生物膜的整体大规模脱落。确定有无曝气死角,调整曝气头位置,保证均匀曝气。定期察看有无填料结块堵塞现象发生并予以及时疏通。

(3)污染物去除率

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工艺的污染物去除率设计值可按表 B.4-2 确定。

25.jpg

B.4.2.2 工艺设计

(1)前处理、后处理和预处理

1)前处理

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应设置格栅渠。格栅渠的设计应符合 GB 50014 的规定。

污水集中治理设施应设置沉砂池。沉砂池的设计应符合 GB 50014 的规定。

进水悬浮物浓度高于五日生化需氧量设计值 1.5 倍时,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应设置初次沉淀池。初沉池的设计应符合 GB 50014 的规定。

2) 后处理

生活污水处理过程应根据处理出水要求设置后处理,普通的后处理单元工艺包括:终沉池、杀菌消毒池及污泥浓缩、脱水工艺。

3)预处理

生物接触氧化池前应设置初沉池等预处理设施,以防止填料堵塞。初沉池可以是单独的沉淀池或一体化设备中的沉淀单元,已建符合要求的化粪池也可作为初沉池。

进水的化学需氧量浓度超过 2000 mg/L 时,应增加厌氧法预处理工艺。

进水的 BOD5/COD 小于 0.3 时,宜增加水解酸化法厌氧处理工艺,以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

处理含油量大于 50 mg/ L 的污水时,应增设隔油池、气浮等预处理工艺。

进水 pH 值超出 6.0~9.0 之间时,应增设酸碱中和的预处理工艺。

进水水温宜控制不低于 12℃,或不高于 37℃。水温超出控制范围时,应考虑设置加热系统或设置冷却装置。

进水水温较高时,水力停留时间的设计宜取低值;进水水温较低时,水力停留时间的设计宜取高值。

(2)接触氧化工艺流程

1)基本工艺流程

接触氧化法的基本工艺流程由接触氧化池和沉淀池两部分组成,可根据进水水质和处理效果选用一级接触氧化池或多级接触氧化池(如图 B.4-2,B.4-3)

26.jpg

2)组合工艺流程

接触氧化工艺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污水处理工艺组合应用。单独使用时可用做碳氧化和硝化,脱氮时应在接触氧化池前设置缺氧池,除磷时应组合化学除磷工艺。以“缺氧接触氧化+好氧接触氧化”为主体工艺的组合流程适宜普通生活污水的除碳和脱氮处理(见图 B.4-4)。

27.jpg

(3)接触氧化工艺设计

1) 池容设计

接触氧化池有效容积可按下式计算:

28.jpg

式中,

V ——接触氧化池的设计容积,m³;

Q ——接触氧化池的设计流量,m³/d;

So ——接触氧化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mg/L;

Se ——接触氧化池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mg/L;

M ——接触氧化池填料去除有机污染物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kgBOD5 /(m3填料·d);

η ——填料的填充比,% 。

脱氮反应的接触氧化池有效容积的计算:

29.jpg

硝化好氧池有效容积可按下式

30.jpg

式中,

V ——接触氧化池的容积,m³;

NIKN ——接触氧化池进水凯氏氮,mg/L;

NEKN ——接触氧化池出水凯氏氮,mg/L;

MN——接触氧化池的硝化容积负荷,kgTKN/(m3填料•d);

η——填料的填充比,%;

Q ——设计流量,m³/d。

反硝化缺氧池的有效容积可按下式计算:

31.jpg

式中,

V——缺氧池的设计容积,m³;

Q ——设计流量,m³/d;

NIN ——反硝化池进水的硝态氮,mg/L;

NEN ——反硝化池出水的硝态氮,mg/L;

MDNL——缺氧池的反硝化容积负荷,kgNO3--N/(m³·d);

η——填料的填充比,% 。

同时去除碳源污染物和氨氮时,接触氧化池设计池容应分别计算去除碳源污染物的容积负荷和硝化容积负荷。接触氧化池的设计池容应取其高值;或将两种计算值之和作为接触氧化池的设计池容。

采用水力停留时间对计算得出的池容进行校核计算,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31.jpg

式中,

V ——设计池容,m³;

Q ——设计流量,m³/d;

HRT ——水力停留时间,h;

2)工艺参数

①去除碳源污染物

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宜按表中所列的设计参数取值。但水质相差较大时,应通过试验或参照类似工程确定设计参数。

32.jpg

3)池体设计

接触氧化法池的长宽比宜取 2:1~1:1,有效水深宜取 3 m~6 m,超高不宜小于 0.5 m。

接触氧化池采用悬挂式填料时,应由下至上布置曝气区、填料层、稳水层和超高。其中,曝气区高宜采用 1.0 m~1.5 m,填料层高宜取 2.5 m~3.5 m,稳水层高宜取 0.4 m~0.5 m。

接触氧化池进水应防止短流,进水端宜设导流槽,其宽度不宜小于 0.8 m。导流槽与接触氧化池之间应用导流墙分隔。导流墙下缘至填料底面的距离宜为 0.3 m~0.5 m,至池底的距离不宜小于 0.4 m。

竖流式接触氧化池宜采用堰式出水,过堰负荷宜为 2.0L/(s·m)~3.0L/(s·m)。

接触氧化池底部应设置排泥和放空装置。

(4)加药系统

1)一般规定

加药设备应不少于 2 套,应采用精密计量泵投加。

化学药剂储存容量应为理论加药量的 4d~7d的总投加量。

2)外加碳源

接触氧化池进水的 BOD5/TKN 小于 4 时,应在缺氧池(区)中投加碳源。

投加碳源量宜按下式计算:

33.jpg

式中

BOD5 —— 投加的碳源对应的 BOD5量,mg/L;

ΔN —— 硝态氮的脱除量,mg/L;

Q —— 设计污水流量,m³/d。

3)化学除磷

污水生物除磷不能达到要求时,宜采用化学除磷。药剂种类、投加量和投加点宜通过试验或参照类似工程确定。

化学除磷的药剂宜采用铝盐、铁盐或石灰。采用铝盐或铁盐时,宜按照铁或铝与污水总磷的摩尔比为 1.5~3:1 进行投加。

接触铝盐和铁盐等腐蚀性物质的设备和管道应采取防腐措施。

(5)污泥系统

沉淀池表面负荷宜按常规活性污泥法二沉池设计值的 70%~80%取值。

污泥量设计应同时考虑剩余活性污泥和化学除磷污泥。

去除有机物产生的污泥量宜按去除每 kgBOD5产生 0.2 kgVSS~0.4 kgVSS 计算。

化学除磷的污泥量应按化学反应计量。

接触氧化池不宜单独设置污泥消化系统。

剩余污泥应计量,宜采用湿污泥计量法或干污泥计量法。

污泥脱水设备宜优先选用板框压滤机,或离心脱水机和带式脱水机等,选用的设备应分别符合 HJ/T 242、HJ/T 283、HJ/T 335 的规定。

B.5 膜生物反应器(MBR)

B.5.1 MBR 法是指把生物反应与膜分离相结合,以膜为分离介质替代常规重力沉淀固液分离获得出水,并能改变反应进程和提高反应效率的污水处理方法。按照膜的结构可分为平板膜、管状膜和中空纤维膜等,按膜孔径可划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等。

B.5.2 适用于经济条件较好、对出水水质要求较高或用地紧张的地区,处理规模 20~500 t/d。

B.5.3 进水水质宜符合下列限值:COD 小于 500 mg/l,BOD5小于 300 mg/l,SS 小于 150 mg/l,氨氮小于 50 mg/l,动植物油小于 30 mg/l 且矿物油小于 3 mg/l,pH 6~9,不符合水质要求时应进行预处理。

B.5.4 膜生物法处理系统对 COD、BOD5、SS、氨氮的去除效率可分别达到 90%、95%、99%、90%以上。

B.5.5 应按污水的性质和污染物浓度,选择膜生物法的工艺类型;水质和(或)水量变化大的污水治理设施,宜设置调节水质和(或)水量的设施;按出水磷排放的要求,选择设置化学除磷装置;泵房、格栅、沉砂池和初沉池的设计应符合 GB 50014 的规定。主要工艺流程如图 B.5-1 所示。

34.jpg

B.5.6 MBR 工艺设计及其他规定应参考 HJ 2010。

B.6 人工湿地

B.6.1 一般要求

B.6.1.1 人工湿地适用于当地拥有废弃洼地、低坑及河道等自然条件,常年气温适宜的农村地区。人工湿地主要形式有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和混合型人工湿地。

B.6.1.2 人工湿地建设规模应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范围内的污水产生量、分布情况、发展规划以及变化趋势等因素,并以近期为主,远期可扩建规模为辅的原则确定;当人工湿地的流量在 100 m³/d以上时,人工湿地池不宜少于 2 组。

B.6.1.3 污水进入人工湿地之前应先经过预处理,降低悬浮物和其它大颗粒泥沙和漂浮物等。

预处理的方式可以是沉淀、化粪池、稳定塘、厌氧生物设施等。当污水处理设施可建设用地面积不足时,为降低湿地污染物负荷,宜采用好氧生物设施处理后再进入人工湿地。

B.6.1.4 人工湿地应远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般要求土壤质地为黏土或壤土,渗透性为慢或中等,土壤渗透率为 0.025~0.35 cm/h。如不能满足条件的应有防渗措施。

B.6.1.5 人工湿地系统应根据污水性质及当地气候、地理实际状况,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力负荷 2.4~5.8 cm/d;潜流人工湿地水力负荷 3.3~8.2 cm/d;垂直流人工湿地水力负荷 3.4~6.7 cm/d。

B.6.1.6 冬季寒冷地区可采用潜流人工湿地,冬季保温措施可采用秸秆或芦苇等植物覆盖的方式。

B.6.1.7 湿地植物应选择本地生长、耐污能力强、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观赏类湿地植物应当定期打捞和收割,不得随意丢弃掩埋,形成二次污染。

B.6.1.8 人工湿地工艺设计内容参考 HJ 2005。

B.6.2 主要设计内容

B.6.2.1 设计流程

人工湿地的设计应包括场地选择、水量计算、污染负荷去除设计、构造设计、集配水系统设计、植物设计、防渗设计、附属设施与管理机制设计。设计程序如 B.6-1 图所示:

35.jpg

B.6.2.2 人工湿地场地选择

人工湿地场地选择要充分利用天然湿地,不能直接利用的需进行工程改造,不能利用的废弃池塘,根据需要建立人工湿地。

B.6.2.3 水量与进水水质

(1)设计水量

人工湿地设计进水水量必须考虑各种极限情况,如暴雨、洪水、干旱等。同时,人工湿地应具备 10%~20%的超负荷能力,污水进入量应可调节。

人工湿地应以污水入流量和出流量的平均流量作为设计水量:

36.jpg

式中,

Qav —— 平均流量,m³/d;

Qin——人工湿地污水入流量,m³/d;

Qout——人工湿地污水出流量,m³/d;

A ——人工湿地面积,㎡;

P ——降雨量,m³/d;

I ——渗透量,m³/d;

ET ——蒸发量,m³/d;

(2)设计进水水质

37.jpg

B.6.2.4 污染负荷设计参数

38.jpg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查看更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查看更多>河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