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在一些污水厂的运行人员中,对生物脱氮工艺的内回流的理解不是很深入,认为内回流就是一个比例关系,而且感觉内回流从好氧末端回到缺氧段,从工艺流程上来看,感觉就是一个毫无用处的消耗电力的过程。在工艺管理的巡视检查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内回流在系统内进行循环,不像外回流一旦停运,曝气池内的活性污泥浓度急速下降,表面会产生大量的低浓度白色泡沫,导致污水处理指标快速超标。内回流泵即使停运,特别是很多内回流泵现在采用的穿墙泵,停运后从生物池表观上看不出任何的区别,巡视人员也往往会忽略内回流的作用。随着污水厂对总磷总氮的要求,生物脱氮工艺的运行大面积在污水厂中开展起来,很多污水厂都把总氮工艺控制重点放在了碳源投加上,把碳源当成化学药剂来进行对待,简单的认为碳源就是去除总氮的灵丹妙药,不断地增加碳源投加量,而忽略了生物脱氮工艺的其他控制点,比如内回流。在污水厂生物脱氮工艺的大量开展的现状下,认真了解内回流的来龙去脉,是控制好生物脱氮工艺的前提。
在公众号前面的文章里,针对生物脱氮的工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很多内容中也对内回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一直没有单独的把内回流列出来进行探讨,因此公众号将针对内回流进行一次深入的探讨。
要深入的了解内回流的作用,就需要再次回到生物脱氮的工艺上来,生物脱氮的过程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分别是:
① 氨化(ammonification):污水中的含氮有机物,在生物处理过程中被好氧或厌氧异养型微生物氧化分解为氨氮的过程;
加氧脱氨基反应式为:
RCHNH2COOH+O2→RCOOH+CO2+NH3
水解脱氨基反应式为:
RCHNH2COOH+H2O→RCHOHCOOH+NH3
在生活污水中的有机氮被水解或加氧后,产生的氨(NH3)溶于水后,生成污水中的氨氮NH4-N。
② 硝化(nitrification):污水中的氨氮(NH4+-N)在硝化菌(好氧自养型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转化为NO2-和进一步的NO3-的过程;
亚硝化反应式:
NH4++1.5O2→NO2-+H2O+2H+
硝化反应式:
NO2-+0.5O2→NO3-
总反应式:
NH4++2O2→NO3-+H2O+2H+
上述反应式中,我们对硝化菌的增殖,碱度的消耗等不进行展开,只做简化的硝化反应讨论。
③ 反硝化(denitrification):污水中的NO2-和NO3-在缺氧条件下在反硝化菌(兼性异养型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N2释放到空气的过程。
反硝化反应式:
NO2-+3H+(有机物供体的电子)→0.5N2+ H2O+OH-
NO3-+5H+(有机物供体的电子)→0.5N2+ 2H2O+OH-
在污水厂中,完成了这三步反应以后,也就完成了生物脱氮的整个反应过程,大家注意下氮元素用绿色(原料)和黄色(产物)标注出来的在三步反应中的不同存在方式,氨化是从有机氮转化氨氮,硝化是把上一阶段产生的氨氮(包含污水中本身的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反硝化是把硝酸盐转化为氮气释放。这三步反应,每一步反应的原料都是上一步反应的产物,也就是说这三步反应其实是环环相扣的,缺少任何一部,总氮都不能最终形成氮气释放出来。所以在污水处理中,生物脱氮反应应该是下图这样的一个流程:
污水进入第一个曝气池内,进行氨化以及去除BOD的反应,产生氨氮产物;进入到第二阶段,进行硝化反应,把氨氮转化为亚硝酸根和硝酸根;最后来到第三阶段,进行反硝化反应,把亚硝酸根和硝酸根转化成为氮气释放出去。这样一个流程是严格符合生物脱氮的顺序的,是根据生物脱氮的三步逐级进行的。但是在实际的污水厂中,生物脱氮的A2O工艺并不是这样的流程,那么为什么没有进行这种符合生物脱氮的标准流程的设计呢?
在上图中反硝化的流程中,除了搅拌工艺以外,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标识,就是在反硝化反应器中,投加碳源甲醇(CH3OH),这个是由于反硝化反应需要有机物提供的电子来进行脱氧的一个反应,所以这个阶段碳源是必不可少的。注意看第一步反应中,曝气池的作用,去除BOD,BOD是污水中有机物的生化指标,也就是曝气池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但是在第三步的反应中是需要有机物的,那么这个流程布置就很尴尬,前端用了很大力气去除有机物(来自污水本身),后端又人工的进行补充有机物(额外购置),造成资源的浪费。那么能不能把这部分先去除后补充的有机物合二为一呢?那就出来了改良的生物脱氮工艺流程:
这个流程中把反硝化反应器从第三步提前到了第一步,把原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了反硝化反应中的电子供体,为反硝化反应提供了反应的基础条件,使反应向右进行下去。这样调整后,进水中的有机物在被好氧曝气去除之前,实现了其在反硝化的作用,从运行上节省了在最后进行碳源投加的成本,也降低了曝气池溶解氧的消耗,减少了曝气风机的鼓风量,整体上降低了运行成本。
但是这样也带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反硝化区的前置改变了生物脱氮反应的正常流程,反硝化区接收的是污水厂的原废水,这其中的氨氮还没有经过硝化区的反应转化成硝酸盐氮,反硝化区只有有机物的电子供体,但是没有硝酸盐氮,也就无法实现反硝化反应,也就不能完成脱氮反应最后一步。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内回流设置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进水中的氨氮经过曝气区的推流过程中的硝化反应生成硝酸盐氮,这部分硝酸盐氮与活性污泥混合在一起,通过设置在曝气区(硝化区)的末端的内回流泵提升回流到反硝化区,提升混合液而不是二沉池出水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反硝化区内的活性污泥浓度,不至于被二沉池出水稀释过低,导致反硝化菌的数量不足,造成反硝化反应无法进行。所以说内回流是保证这种调整后的工艺流程能实现生物脱氮的重要环节。从这个角度来说,内回流在生物脱氮工艺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我们做生物脱氮工艺管理中需要密切注意的项目,没有稳定的内回流是无法保证生物脱氮工艺的稳定达标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社区案例】清理了一下硝化液(内)回流泵,清堵完成后处理效率下降比较多,之前氨氮0总氮20以下,现在氨氮30总氮50清理内回流泵会导致内回流量的提高,提高内回流影响氨氮,目前笔者遇到的只有破坏缺氧环境这种情况,所以,帖子内出现的问题的大概率就是内回流携带过多DO进入缺氧池,从而导致异常情
见过一些设计把内外回流合并到了一起,还有一些小伙伴咨询能否利用外回流替代内回流来增加脱氮效率,咱们先来了解一下两个回流的作用。内外回流的作用内回流与外回流的作用是不同的,内回流叫硝化液回流,外回流叫污泥回流,顾名思义,通过名称咱们也能猜出其中的作用,内回流主要是把硝态氮回流到缺氧
【社区案例】工艺倒置aao,内回流100%,外回流80%运行,由于生化池总氮去除效率较低,60%左右,生化系统两系列,4条沟,每条沟两台内回流泵,定频,本身想着提高内回流加大总氮去除率,加大了2号沟的内回流加至200%,并加大曝气,随后几天二沉池出水氨氮就开始上涨,我想问下,是由于内回流加大导
首先做一些阐明,这个系列关注的同行还是比较多,大家也在后面给我发一些讨论的观点和看法,涉及到多个方面,也给我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对自己之前的一些认识更加深入。这些问题中有一个比较集中,就是多个同行更希望我举实例或者列举更加详细的数据来做这个系列的补充。这个系列本身是工艺细节
上一篇围绕反硝化的内回流的停留时间进行了简单的展开,接下来继续围绕反硝化的内回流的工艺控制细节来进行探讨。内回流在工艺上是为了保障硝态氮回到缺氧区进行反硝化反应的,通过回流好氧区末端的混合液,把经过好氧曝气硝化的硝态氮带回到好氧前端的缺氧区内,这就是内回流泵的工艺作用,知道了工艺
这周继续围绕反硝化的工艺细节管理的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探讨。上周谈到反硝化的缺氧环境,除去进水在预处理段可能带来的非特定充氧以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溶解氧来源就是内回流。内回流主要的功能是将好氧区完成的氨氮硝化后产生大量的硝态氮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通过内回流泵带回到设置在好氧区前段的缺
内回流出问题,会导致缺氧池的反硝化受阻,没有了硝态氮的供给,碳源会进入曝气池,对于兼性厌氧菌的反硝化菌来说,是优先利用氧气进行异养代谢的,在曝气池中异养的反硝化菌消耗氧气利用碳源及硝化的底物氨氮进行代谢及繁殖,大大挤压了自养的硝化菌的生存空间,长期以往使硝化菌受到压制成为不了优势菌,从而使硝化系统崩溃!
利用AO法脱氮除磷,必须要达到这两个条件:①为反硝化菌创造活跃的环境,积极除氮;②创造聚磷菌活跃的环境,利用以上两个作用脱氮除磷。同步脱氮除磷,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上却很困难。
内回流是存在于脱氮工艺(例如AO)中的一种回流,也叫硝化液回流,因为其稳定性,所以很多小伙伴对其不太了解,出了问题,也不会往这方面去考虑,之前写过零零散散的内回流的知识,今天把这些知识系统梳理一遍,更有参考性!
关于外回流比(污泥回流比)的计算,工具书上很多也很统一,对于小伙伴基本上没有什么难道,主要的难点是外回流比公式的推算,之前我也写过文章,可以参考关于污泥回流比计算公式的推导!但是对于脱氮工艺的内回流计算,目前并没有过多的介绍,本文对内回流计算做一个详细的公式推导并附上污托邦社区上
内回流是存在于脱氮工艺(例如AO)中的一种回流,也叫硝化液回流,因为其稳定性,所以很多小伙伴对其不太了解,出了问题,也不会往这方面去考虑,本文只讲干货,不凑字数!为什么叫内回流?“内”是相当于系统来说的,硝化液回流并没有脱离系统,只是内部循环,相对的污泥回流是脱离系统的一股回流,所
北极星水处理网获悉,太原北郊污水处理厂一期改造主体工程已于近日完工,具备通水条件,正在进行最后的道路和园林绿化等收尾工程。工程完工后,该厂的污水处理能力将提升一倍,由原先的每日4万吨提升至每日8万吨。北郊污水处理厂是华北地区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建于1959年,服务范围包括上兰村至赵庄、滨
编者按:污水处理生物脱氮过程中氧化亚氮(N2O)作为直接碳排放源,其大气升温效应较CO2高出265倍。N2O产生源于硝化与反硝化过程,主要涉及亚硝化(AOB)及其同步反硝化、常规异养反硝化(HDN)、同步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N-AD)和全程氨氧化(COMAMMOX)等生物途径,以及硝化过程中间产物NH2OH与NOH之非生物化
在上个月的《水星漫谈》里,小编介绍了一篇WEFTEC的杂志《WaterEnvironmentTechnology(WET)》的文章,讲的是低C/N的生物脱氮除磷案例。除了案例之外,文中的图片也吸引到小编的注意。小编发现,文中污水厂的照片来自一个PaulCockrellPhotography的工作室。在此之前,小编已经在其他地方看到过此人名字
当下,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主要矛盾已由有机物的去除转向氮、磷等营养物的去除。而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普遍采用的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因其自身的特点及城市污水特征,导致氮、磷污染物去除效率无法满足愈发严格的国家标准。针对这种问题,通过对同步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除磷、短程硝化反硝化
下面我参照《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武学,讲一下我认为的污水处理学习思路。
近日,《净水技术》小编关注到,北京工业大学杨庆教授团队在城镇污水处理生物滤池工艺中N2O释放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成果以“Impactofgas-waterratiosonN2OemissionsinbiologicalaeratedfiltersandanalysisofN2Oemissionspathways”发表于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期刊(IF:6.551)。净水
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着反硝化碳源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生物脱氮效率的重要因素。解决碳源不足的问题,通常有利用内部碳源和投加外部碳源两种办法。在进行污水处理厂外加碳源设计或选择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成本和效益,同时也要兼顾碳源本身的安全性,以及生物池内的实际有效停留时间
应网友要求,我整理了常见污水处理工艺的相关原理、处理效率、工艺对比特点等内容;尽管每一种工艺有各自的特点,但不同处理工艺、不同的构筑物由于停留时间、污泥浓度等不尽相同;所以处理效率要结合实际生产过程之中的污泥状态来最终确定。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一、A/O工艺1、基本原理A/O是Ano
小编说:以北京高碑店再生水厂污水区升级改造为例,分析大型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方案及运行优化效果。为强化二级处理生物脱氮除磷效果,控制二沉出水TN浓度在20mg/L以下,该升级改造工程主要包括:改造部分初沉池为预缺氧池与厌氧池、增设生物池内回流设施、转换好氧池末端为消氧区、增设多点碳源投加等
1914年,Arden和Lockett发明了活性污泥法,从那时起污水处理技术的面貌便焕然一新,现代污水处理技术大厦的基石就此建立。Arden和Lockett在早期研究活性污泥法时便注意到了硝化的现象,并试图回收污水中的氨,但并不成功。今天,世界各地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二沉池反硝化浮泥的现象,70多
北极星水处理网获悉,太原北郊污水处理厂一期改造主体工程已于近日完工,具备通水条件,正在进行最后的道路和园林绿化等收尾工程。工程完工后,该厂的污水处理能力将提升一倍,由原先的每日4万吨提升至每日8万吨。北郊污水处理厂是华北地区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建于1959年,服务范围包括上兰村至赵庄、滨
生物脱氮除磷(BiologicalNutrientRemoval,简称BNR)是指用生物处理法去除污水中营养物质氮和磷的工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脱氮除磷工艺演变出了多种工艺和工艺变种,为我们选择污水处理技术路线,提供了很多种选项。一、A2/O工艺1、厌氧池图1为传统的A2/O工艺流程,首段为厌氧池,本池的主要作用为释
文章导读厌氧氨氧化工艺因其高效、低耗的优势,在废水生物脱氮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工艺在实际工程应用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许多含氮废水领域已成功工程化应用。前期我们介绍了厌氧氨氧化技术的发现与发展应用。本文结合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原理,对该技术在不同废水领域的研究及工程化应用情况
编者按:污水处理生物脱氮过程中氧化亚氮(N2O)作为直接碳排放源,其大气升温效应较CO2高出265倍。N2O产生源于硝化与反硝化过程,主要涉及亚硝化(AOB)及其同步反硝化、常规异养反硝化(HDN)、同步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N-AD)和全程氨氧化(COMAMMOX)等生物途径,以及硝化过程中间产物NH2OH与NOH之非生物化
【社区案例】马上入冬了,昨天水温连续下降了接近10度,现在氨氮持续升高中,北方的朋友们介绍介绍经验。生物脱氮对环境条件敏感,容易受温度变化影响。绝大多数微生物正常生长温度为20~35℃,低温会影响微生物细胞内酶的活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每降低10℃,微生物活性将降低1倍,从而降低了对污
在上个月的《水星漫谈》里,小编介绍了一篇WEFTEC的杂志《WaterEnvironmentTechnology(WET)》的文章,讲的是低C/N的生物脱氮除磷案例。除了案例之外,文中的图片也吸引到小编的注意。小编发现,文中污水厂的照片来自一个PaulCockrellPhotography的工作室。在此之前,小编已经在其他地方看到过此人名字
AO工艺通常是在常规的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前,增加一段缺氧生物处理过程。在好氧段,硝化菌进行硝化反应,氨氮转化为硝化氮并回流到缺氧段,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池利用氧化态氮和污水中的有机碳进行反硝化反应,使化合态氮变成游离态氮,同时获得同时去碳和脱氮的效果。一、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传统的生
在过去几年,美国许多小型污水处理厂都积极向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升级转型。然而,新系统的出水常常不如预期,甚至不能满足NPDES(NationalPollutantDischargeEliminationSystem)的要求。原因何在?原来,进水强度不够是美国小型污水厂进行生物除磷的常见问题。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些污水厂不能实现生物除磷呢
微生物的世界里面生活着一种细菌,天生娇贵,禁不起雨,经不起浪。它就是污师们又爱又恨的硝化细菌。生物脱氮的骁将,微生物界的贵族!像这样优秀的菌,为何这么难培养?看完下面这些控制条件你就知道了!一、硝化系统的培养硝化菌的培养相对于异养菌来讲比较难,硝化菌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污泥的驯化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产生量逐年增加。由于氨氮是水体主要污染物之一,因此,对水体中氨氮的去除成为水处理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沸石是一种具有独特多孔结构的天然材料,其三维骨架中存在的大量孔隙和空穴决定了沸石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和离子交换能力。因沸石价格低廉、易
上周工艺细节管理对生物池的硝化反应进行了全面的细节讨论,这周开始对脱氮的第二步反硝化反应的工艺细节管理进行探讨,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并参与讨论。在传统的生物脱氮理论中,氮的去除需要经过氨氮在有氧条件下被硝化菌硝化为亚硝酸根和硝酸根,而后在缺氧环境中被反硝化菌利用有机物转换为氮气释放到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