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卫评论正文

如何看待“疫情”后的环卫产业

2020-02-24 10:21来源:EBS公用环保研究作者:殷中枢关键词:环卫行业垃圾分类环卫公司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本文要点:

◆“疫情”给环卫行业带来什么?短期全城大消毒,长期推动行业提质。“全城大消毒”是当前“新冠”疫情过程中环卫工作的重点,短期来看疫情期间各环卫公司提供的杀菌消毒等增量环卫服务会带来公司运营成本的上升,招标工作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但长期来看增量服务的常态化有望带来公司营业收入的提升。此外,国家未来更将重视社会卫生综合治理,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各地环卫、清洁需求的提升将促使政府加大投入,进而推动行业提质。

◆环卫行业四大趋势提速:机械化&智慧化、一体化、垃圾分类、物业融合。(1)机械化&智慧化是行业发展大势所趋,人员安全、工作效率、运营成本等三方面因素是其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2)环卫一体化(产业链、城乡结合、扩充服务内容)是社会卫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加速推进将有效解决环境综合整治的服务短板以及城乡结构性不平衡的问题;(3)精细化处置是未来固废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全社会生产、生活规范水平提升也是大势所趋,同时亦涉及社会治理范畴,而前端的重要抓手便是垃圾分类制度;(4)城市精细化治理推动物业和环卫融合趋势加速,环卫和物业的诸多相似之处(商业模式、市场空间、竞争格局等)和环卫龙头公司的发展趋势(业绩维持高增速)有望推动其估值水平向物业龙头看齐。

◆市场空间持续延伸,核心竞争力决定未来行业格局。根据我们的测算,2020年传统三大核心业务(道路清洁+垃圾清理+公厕运维)的环卫服务市场空间将达1730亿元/年,若叠加三大非核心业务(绿化养护+垃圾分类+地铁保洁),市场空间有望突破3700亿元。目前行业仍处于群雄割据时代(CR10仅为20%),我们认为成本控制能力和一体化布局进度将是环卫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加速推进机械化和智慧化落地(运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成功实现一体化布局(扩展业务范围、最大化利润获取)的环卫企业(乃至固废企业)将在环卫行业市场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脱颖而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投资建议:给予环卫子行业评级“买入”评级。环卫公司多为轻资产运营,现金流普遍较好,未来PPP模式+政府采购项目并存,因地制宜使用将持续推动环卫行业市场空间进一步发展;此外,本次“疫情”对环卫公司造成的负面影响有限,“疫情”后环卫清扫等标准将持续趋严,服务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项目的收费标准和盈利能力有望实现提升。我们持续看好去杠杆背景下现金流和运营资产的长期配置价值,给予环卫子行业“买入”评级。重点推荐玉禾田、盈峰环境、龙马环卫,建议关注侨银环保、北控城市资源(H)、北京环卫集团(未上市)。

如何看待“疫情”后的环卫产业——固废提质系列报告之一

1.1短期进行大消毒, 长期推动环卫行业提质

从“爱国卫生运动”到“全城大消毒”

爱国卫生运动并不是本轮“疫情”中用于应急的新鲜事物。爱国卫生运动是1952年由毛泽东主席倡导发起的群众性防病运动,其主要内容从最开始的反对细菌战,经历除“四害”、农村“两管五改”后,发展至目前的以完善卫生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环境面貌、防治生态环境污染为重点的运动。

爱国卫生运动也是“非典”时期的重要防治工作手段,后期兴起医废处置设施建设。根据新华社消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2003年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卫生防病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广泛动员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组织各单位和群众大搞室内外环境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针对医废处置不足的情况,“非典”之后,医废处置产能快速上马。

“全城大消毒”是当前“新冠”疫情过程中环卫工作的重点。在本次疫情应急处理中,环卫工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各地方政府在把疫情防控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的同时,部分疫情严重地区也推出了更加有效更加严格的环卫防治手段,即全城大消毒。

以武汉为例,根据人民网报道,2月3日开始,武汉重点围绕医院、市场、社区、公共厕所、环卫设施等重点区域实施消毒作业:

1)加大医疗机构和集贸市场消杀力度。各区卫生和市场管理部门每天对全市240余家医疗机构、30余个集中隔离场所、260余家集贸市场,日均消杀面积达170余万㎡

2)强化公共区域和环卫设施消杀管理。各区城管部门利用雾炮车、洒水车配合人工作业方式,每天对全市240余家医疗机构、400家市场商超、2000余个人流量密集小区周边的公共区域,以及80000余个垃圾容器、220座垃圾收集转运站、14座垃圾处理场、1700余座公共厕所等环卫设施喷洒消毒杀菌药物,对暴露垃圾、呕吐物、污染物实施清理、清运,确保无污染残留,日均使用消毒液14000余升、洁厕灵1300余升,消杀面积达500余万m2。

截至2020年2月20日,已有湖北武汉、宜昌,河南郑州、洛阳、许昌,云南蒙自,陕西榆林等地区进行了全城重点区域的集中喷洒消毒工作,而该项工作的主要实施主体便是各地的环卫公司。

为应对“疫情”,环卫公司快速响应,身先士卒。疫情发生后,环卫相关的上市公司均在第一时间响应:一是各公司在全国各地的环卫项目均迅速加大工作力度,同时配备好相应必需物资(口罩、消毒液等);二是根据各地政府要求提供增量服务如杀菌消毒、医废收集等;三是在资金和物资层面对疫情地区予以支援。

从短期来看,即使不考虑疫情的影响,各地的环卫项目也会在春节过后较快恢复运营,因疫情响应导致的提前复工基本不会对公司造成影响;而短期的增量服务(杀菌消毒、医废收集等)带来的工作量增加会对公司的成本带来一定影响,主要来自于消耗物资和相应装备的采购带来的成本上升。虽然有公司表示部分地方政府已经表态会在疫情后提供相应补助,但是客观来说疫情期间各公司提供的杀菌消毒等增量环卫服务会带来公司运营成本的上升。

而从长期来看,一方面杀菌消毒等服务在部分地区有望成为常态化工作,而这种额外工作的增加有望通过调价或签订补充合同的方式予以解决,这也会进一步带来公司营业收入的提升;另一方面,疫情过后国家有望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标准的相关要求,推动环卫公司运用更加科技化、专业化的手段进行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市场集中度亦有望提升,而有着优秀管理能力的龙头公司有望在这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其核心竞争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1.2国家未来将更重视社会卫生综合治理

疫情给环卫项目开标带来的影响将在2、3月份反映。根据环境司南在2019年12月30日根据招标信息的测算,2020年1月份预计开标环卫项目的合同金额和首年服务金额分别为250亿元/60亿元,而实际的开标情况(278亿元/59亿元)也基本符合其预测,疫情并未对环卫项目1月份的开标情况带来影响。但是疫情的影响恐将在2、3月集中爆发。环境司南对环卫项目招标信息的监测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1月27日-31日期间全国共有217个环卫项目招标延期或暂停,这些原定于2/3月份开标的项目延期将对2020年1季度的环卫项目中标情况造成直接影响。

未来将更重视社会卫生综合治理,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环卫、清洁需求将持续提升,进而推动政府加大环卫方面的投入。根据光大证券宏观研究团队的结论,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即便在最严重的1918年大流感中导致了大量年轻劳动力的死亡(全球1/3感染,美国0.6%人口死亡),经济增速也在疫情消退后,重回潜在增长趋势。随着管控能力的增强、国际协作的加深、重视程度的提升、医学的快速发展,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趋势似乎减弱,其中管控能力越强的国家,疫情的冲击似乎越小。(详情请参见光大证券宏观团队于2020年2月4日发布的报告《百年疫情史:病毒改变了啥?——疫情宏观分析系列之五》)

同时,各国在一次次短期应对和中长期结构性改革中,逐渐总结出了较为完整的政策框架,对于中长期的结构性政策:

✔完善监控体系,搭建疫情风险评估工具和框架。

✔增强公众的防控意识,加强宣传和知识普及。

✔鼓励制药企业研发新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给予法律保护和资金支持,同时支持企业大幅提升疫苗的生产能力,为突发疫情的到来储备产能。

✔增加药品的储备,并对提前购买抗病毒药品给予补贴。

✔财政预算中将教育和医疗等民生领域列为重中之重。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增加医疗基础设施供给,提升医疗机构服务大规模人群的能力;充分发挥分级诊疗机制,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重视社会卫生综合治理,努力创造促进健康的良好环境,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疫情对环卫项目招标的影响短期虽存(具体时间长短受疫情持续时间影响),但长期来看随着疫情后全国对环卫工作重视程度的提升,各地的环卫、清洁需求将持续提升,进而推动各地方政府加大在环卫方面的投入。

2疫情推动环卫行业四大趋势提速

2.1

趋势一:机械化及智能化加速

根据现行国家卫生标准规定,普通城市道路的机械化清扫率应该达到40%,机动车快车道全部实行机械化清扫。但是目前总体来说我国环卫市场机械化程度仍处于提升阶段,很多地方的城市道路清扫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即依靠人力完成,只有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在2017年底的机械化清扫率达到70%以上。根据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年末,全国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84.2亿平方米,其中机械清扫面积54.7亿平方米,机械清扫率65.01%,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机械化清扫率仍有一定差距。

本次疫情的蔓延将进一步催化环卫机械化和智慧化推进速度的提升。疫情发生后,各地环卫公司第一时间重启各地的环卫运营工作,而采用机械化设备代替人工作业不仅可以有效避免环卫工人接触传染的风险,也可以提升增量服务(杀菌消毒等)的服务效率;而智慧环卫和监管平台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加精准的定位作业区域,进一步提升运营质量,降低运营成本。疫情过后,各地方政府对环卫工作重视程度仍将持续,消毒杀菌等工作有望纳入常态化工作范围,机械化作业无疑是实施此类工作的最优解。因此我们认为本次疫情的爆发有望催化环卫机械化和智慧化推进速度的提升,这也将有效缓解环卫公司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

环卫机械化大势所趋,疫情提升推进力度

即使不考虑疫情因素,环卫机械化也将是环卫运营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由于环卫企业所处行业工作性质和特点,大多存在招工困难的情况。近年来我国就业人口占比持续下降,人均平均工资呈刚性上涨趋势。随着人口的不断老龄化,环卫可能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风险;此外,我们认为有三大因素将持续催生环卫机械化需求提升:

第一:安全。环卫工人的安全和健康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环卫清扫工作中的痛点,推行环卫机械化能有效地减少环卫作业中的事故发生率,提升环卫从业者的健康保障;

第二:效率。环卫工作者老龄化现象严重,推行环卫机械化能够使环卫工人从体力工人向技术工人转化,有效提升作业效率;

第三:成本。环卫招工存在困难,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国家雇佣人工环卫清扫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

因此机械化作业替代人工作业是环境卫生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确保在任意场景下机械化作业都拥有绝对的经济性优势,比如在大型城市人员密集的中心城区,考虑到作业距离较短、灵活性要求较高,机械的燃料及折旧成本依然不容忽视。)

智慧环卫助力新型管理,优管理强监控,企业政府共同受益

智慧环卫作为“互联网+物联网”结合的产物,能够对环卫管理所涉及到的人、车、物、事进行全过程实时管理。智慧环卫技术可以通过人员、机械、设施、清运、辅助决策等五大管理模块,对环卫工作和垃圾处理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管统计,实现环卫管理日常数据、运行指标自动收集、归类分析和考核评估的精细化实时化,为环保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从而提升环卫作业质量,降低环卫运营成本,有效满足新形势下环卫管理所面临的需求。

随着环卫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环卫服务由最初的政府通过事业单位自行完成,逐步形成如今环卫PPP+特许经营的成熟市场,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由原来的“运动员+裁判员”兼职转变为“专职裁判员”,而企业则充当了“专职运动员”的角色。在现有模式下,企业负责项目运营,政府负责监督考核,智慧环卫也相应包含了两层面服务,作业侧的优化管理,和监管侧的实时有效。

对于企业来说,智慧环卫可以将车辆管理、人员管理、垃圾房、中转房管理、焚烧厂等环节进行全过程实时管理,通过作业模式规范化、作业状态精细化、作业考核智能化等方式,合理设计规划环卫管理模式,提升环卫作业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对于政府来说,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智慧环卫系统对环卫作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管。数据的自动记录,不仅避免了考核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同时提供了量化依据,有助于实现考核的公平公正。在云平台监控、调度中心,还可以实现及时调度,有效应对突发状况。

智慧环卫可以进一步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将相关服务部署在智慧城市管理云端,进一步发展其优管理、强监控的功能。2008年起,苏州市开始进行环卫信息化建设,引入GPS、视频监控等手段,加强对环卫作业的监管。同时,日照、佛山、福州等地开始进行数字环卫建设。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兴起,数字环卫进入高级阶段。物联网设备提升数字环卫管理的透明度、精确度,云存储和大数据的应用将城市、环卫、民生等等信息进行有效关联和分析,给予环卫管理者更有价值、更科学的决策建议。

2.2趋势二:环卫服务一体化加速

本次疫情的蔓延也将进一步推动环卫服务一体化的整体趋势加速。疫情过后,国家将更加重视社会卫生的综合治理,而环卫一体化是社会卫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角度上解决环境综合整治的服务短板,还是在乡村振兴的角度上解决城乡结构性不平衡的问题,环卫一体化(服务内容、处理目标、产业链、服务范围等多角度)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抓手。

在环卫服务市场一体化趋势下,项目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具体可以从四个维度去理解:一是服务内容一体化,从具体的服务内容上看,不仅包括道路清洁、垃圾清理和公厕运维等传统环卫业务,在此基础上更附带垃圾分类、绿化养护、河道水面维护、景观亮化及地铁保洁等城市基础设施维护;二是处理目标一体化,从传统的生活垃圾逐步扩展到建筑垃圾、餐厨垃圾,进一步结合再生资源利用直至完成两网融合;三是产业链一体化,环卫项目在做到收、储、运一体化之后,开始涉及前段的垃圾分类和后端的垃圾处置,形成产业链全覆盖;四是服务范围一体化(即城乡一体化),从传统的城市环卫扩展到县城和乡村,进一步实现农村环境整治,城乡结合实现“乡村振兴”。环卫一体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及产业链一体化。

蓝海下沉,城乡环卫一体化助力“乡村振兴”

村镇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水土环境及人民健康。该问题的核心原因是农村垃圾收运体系的不健全。当前国家倡导城乡环卫一体化,即是将城市与农村的环卫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通过“政府投入、项目整合、社会帮扶、群众自筹”4个结合破解资金投入问题,在村设立垃圾集中收集点,乡镇配备垃圾运输车,县区建立垃圾处理场,减少垃圾污染。因此,在乡镇一级,垃圾运输车,垃圾收、储设备将是未来投资的重点。

在价格机制上,根据2018年7月2日发改委出台的《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逐步探索农村固废处理收费制度,通过倡导“农村垃圾分类制度”和“谁污染谁治理”意识,逐步建立起可循环的政策,以保障执行效果。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环卫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进展将会逐渐加速。

在基础设施上,乡村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较低,建制镇和乡级分别仅达51%和24%(2017年底),说明无害化处理设施如焚烧厂、卫生填埋场依然有较大缺口,也说明城市或县一级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并未很好囊括乡镇一级的产废范围。因此,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也将实现镇乡一级基础设施的补足,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必要性。

而根据E20环境平台的统计,从环卫项目分布(年服务金额)的情况上也可以看出环卫项目正在朝着乡镇进一步下沉,城乡一体化项目金额的占比正稳步提升。

融合贯通,产业链一体化趋势加强

从产业链的角度,环卫项目在做到收、储、运一体化之后,开始涉及后端处置。如金沙县生活垃圾清运及焚烧发电一体化服务项目、杞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与乡村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PPP项目等,企业负责起垃圾从产生到处置的全生命过程。

不同的处理阶段则需要不同的资质,项目流程的延长提高了企业的准入门槛。如金沙县生活垃圾清运及焚烧发电一体化服务项目、杞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与乡村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PPP项目等,不仅包括垃圾的收转运日常运营、垃圾压缩转运站的建设,还包括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设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资质要求中明确规定,投标企业应具备相关的经验和能力。

而产业链一体化趋势主要体现为环卫服务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同时上下游企业向中游环卫服务进军。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将辖区内的环卫作业内容进行统一打包,公开招标,采用同一家企业对辖区内进行环卫作业,能够明确责任主体,防止作业考核时推诿扯皮,减少摩擦成本,提升作业效率;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对环卫产业链的整合并购,能够快速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环卫作业各个流程中的处理成本,提升市场占有率。

随着环卫市场的发展和各方势力进场,竞争格局已悄然改变。一体化和PPP的兴起不仅要求企业具备“投资+运营”能力,还要求企业提升全产业链综合能力。事实上,各个环节的协调运行,不仅可以提高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可以减少过渡环节,形成上下游协作,实现全产业链利润的最大化获取。

2.3趋势三:垃圾分类及精细化处置加速

疫情蔓延短期或对垃圾分类工作造成一定影响,但不改坚决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期趋势。由于本次疫情发生在春节时期,环卫工作人员本身有所减少,叠加扩散范围较广且速度较快,会带来部分区域的垃圾收运能力紧张;虽然广东省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废弃口罩管理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范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提出“暂停实施特定区域生活垃圾分类”,但我们认为该项要求仅限于缓解特殊时期特定地点的垃圾收运供需紧张问题,当供需缓解后垃圾分类工作仍将持续推进;此外,疫情期间的废弃口罩分类投放分类处置是避免疫情传播的重要工作,这也需要垃圾分类工作的支持。长期来看,疫情过后国家将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而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其中的重要抓手,势必将保持推进态势。

即使不考虑疫情因素,我们也始终认为精细化处置是未来固废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全社会生产、生活规范水平提升也是大势所趋,同时亦涉及社会治理范畴,而前端的重要抓手便是垃圾分类制度。虽然国家在《“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中规定了2020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的指标要求,且我国已基本实现,但在行业处置精细化程度方面,中国距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垃圾分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将对固废产业链利润的重新分配和体系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发展初期监管是关键,既需要发改、住建、市容、公安、商务及环保等多个部门统筹配合,也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主观能动性。当前,中国面临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认为,推动垃圾分类制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住建部于2019年4月印发的《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强调垃圾分类的推进目标,即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直至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0年,垃圾分类“中考年”来临,46个重点城市将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相关制度及立法的建立,以及前端收运和末端处置产能的落实。

在2019年6月3日习近平主席对垃圾分类做出重要指示后,垃圾分类作为一个全民关注的、且会持续发酵的新主题,各地正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政策的制定:截至2020年2月19日,已有银川、广州、宜春、太原、长春、上海、宁波等7个城市正式施行了各自的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还有深圳、北京等13个城市的相关垃圾分类条例正公开征求意见或已提请人大审议;国家层面亦保持着对垃圾分类的高度重视:2019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提出要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再次将垃圾分类制度全面推行要求提升到新的高度。

此外,垃圾分类和垃圾计量收费改革的结合将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环卫行业目前存在财权的不协调问题:一方面,我国当前“居民产废,政府付费”的付费机制并不利于环卫市场化的推行,未来排污成本内部化将是大趋势;另一方面,在当前推行环卫一体化过程中,下游垃圾处置与中游环卫存在发展的时间差,从规划到合同签订并未从一开始就统一协调,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可能存在权力和利益的纠纷。而垃圾分类和垃圾计量收费制度等财权方面的改革则是推进环卫甚至固废领域市场化进程的根本手段。一方面,环卫行业发展有望从原来的政策驱动转变为真正的市场驱动;另一方面,“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垃圾处理原则有望真正实现。

原标题:如何看待“疫情”后的环卫产业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卫行业查看更多>垃圾分类查看更多>环卫公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