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2.3 双极液膜法可见光光催化的可行性
不同过程对RBR 的去除结果见图9.Bi2O3-TiO2/Ti-Cu 不光照为无光照的双电极过程;吸附为Bi2O3-TiO2/Ti 电极吸附过程;Bi2O3-TiO2/TiVis 为单独的Bi2O3-TiO2/Ti 可见光光催化过程;Bi2O3-TiO2/Ti-Cu Vis 为斜置Bi2O3-TiO2/Ti 和Cu 电极液膜可见光光催化; Bi2O3-TiO2/Ti-CuUV-Vis为斜置Bi2O3-TiO2/Ti和Cu电极液膜复合光光催化; TiO2/Ti-Cu UV-Vis 为斜置TiO2/Ti和Cu电极液膜复合光光催化.可知无光照的双电极和吸附过程对RBR 的去除几乎可以忽略;Bi2O3-TiO2/Ti 阳极的可见光光催化脱色率约为8%;斜置Bi2O3-TiO2/Ti 和Cu电极液膜可见光光催化脱色率约为62%;斜置Bi2O3-TiO2/Ti和Cu电极液膜复合光光催化脱色率约为75%;斜置TiO2/Ti和Cu电极液膜复合光光催化脱色率约为67%.可知Bi2O3-TiO2/Ti 电极单独的可见光光催化效率很低,但加上斜置Cu电极构成回路以后,光催化效率大大提高,可见回路的构成可提高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效率.此外复合光下Bi2O3-TiO2/Ti的催化效率高于TiO2/Ti,表明Bi2O3的掺杂有助于提高催化剂对可见光的利用.
2.4 光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2.4.1 废水循环流量的影响 废水循环流量对RBR 脱色率的影响如图10 所示.结果表明,当流量>80mL/min 时,脱色率随着流量的增大而降低,而当流量为60mL/min和80mL/min时,脱色率相当,为了避免循环流量过小导致电极表面布水不均从而使得脱色率降低的情况发生,本文选取最佳流量为80mL/min.
2.4.2 初始pH值的影响 溶液初始pH值对光催化脱色率的影响见图11.
由图11可见,结果表明,pH值对RBR的脱色率有很大影响,RBR 的脱色率随着pH 值的减小而升高,较低的pH值有利于RBR脱色.此结果与笔者对TiO2催化剂的研究结果一致[22],但考虑到实际应用,pH值不宜过低,因为过低的pH值会引起仪器设备腐蚀和增加试剂成本,选取pH 2.52为最佳初始pH 值.
2.4.3 RBR 初始浓度的影响 RBR 浓度对光催化60min的效率影响见图12.RBR的脱色率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略有下降,但RBR 的绝对去除量[式(1)]却随着RBR 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Bi2O3-TiO2/Ti 电极可见光双极液膜法光催化有利于处理高浓度染料废水.这与笔者前期对TiO2/Ti膜电极紫外光双极液膜光催化法所得结果类似[14].这是因为Bi2O3-TiO2/Ti膜电极表面催化剂的活性位数量是一定的,当液膜中RBR 或降解中间产物分子数量小于光催化剂的活性位数量时,催化剂的催化能力不能充分发挥,随着RBR 浓度增加可以增加处理的RBR 分子数量,从而使RBR的绝对去除量增加,直到RBR 浓度增加使得污染物分子数量与催化剂的活性位数量相当,污染物的绝对去除量就达到了最大值,即此时RBR 浓度继续增加,其绝对去除量不再增加,而是维持一稳定值.本文制备的Bi2O3-TiO2/Ti膜电极,组装的斜置双极液膜反应器,处理RBR浓度达到40mg/L能够使光催化剂光催化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RBR 去除量(mg)=CRBR(mg/L)×VRBR(L)×脱色率(%) (1)
2.4.4 光催化过程中RBR 的UV-Vis 分析 在循环流量80mL/min,pH 2.52 条件下,20mg/LRBR 在光催化过程中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谱图见图13(a),处理150min,脱色率可达到88%[图13(b)].
随着光电催化反应的进行, 500~550nm 处RBR 的特征吸收峰强度显著减弱,反应120min后,该波段的吸收峰基本消失,表明RBR 分子结构中共轭体系被破坏;同时,在250~350nm 处的吸收峰强度也相应减弱;然而,在小于250nm紫外光区的吸收峰强度却明显增大,表明降解过程中生成了一些中间产物,这一结果与张豪等[23]的研究结果一致,而与笔者前期紫外光催化的研究结果不同[24].综上,可以推断出可见光催化主要是使得RBR的发色基团的化学键断裂,生成了小分子的有机物,使其脱色,并不能使其矿化.
2.5 光催化机理
在笔者前期对紫外光源TiO2/Ti-Cu 双极液膜法研究[24]的基础上,初步考察了可见光源Bi2O3-TiO2/Ti-Cu 双极液膜法的光催化机理.2.5.1 电压电流测定 在可见光照射下,采用万用表测定了可见光照射Bi2O3-TiO2/Ti 电极情况下,阴阳极之间的电压和电流值,测得电压和电流分别为90mV 和7 μA,结果与紫外光源的情况基本一致[24],表明在可见光照射下,Bi2O3-TiO2/Ti和Cu 之间基于肖特基势垒,建立了电场.
2.5.2 H2O2 测定 在上述电场考察基础上,在双极室模式下,用蒸馏水代替染料,避免染料颜色的干扰和对H2O2 的消耗,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量反应过程中阴极室的H2O2 浓度.结果表明,H2O2 浓度的稳定值为0.28mmol/L,此结果也与TiO2/Ti-Cu 双极液膜的结果一致[24].
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可得到Bi2O3-TiO2/Ti-Cu 双极液膜法的初步机理:在可见光照射下,Bi2O3-TiO2/Ti 和Cu 电极经导线连接后,由于基底Ti和Bi2O3-TiO2之间形成的肖特基势垒,使光生电子由Bi2O3-TiO2表面转移到Ti电极上,然后转移到与Ti等电位的Cu电极表面,并在Cu电极表面直接还原染料或与其表面液膜中的溶解氧反应生成H2O2,进而参与染料的氧化,由此实现Bi2O3-TiO2/Ti的直接氧化和Cu阴极的直接还原和间接氧化,最终实现Bi2O3/TiO2/Ti-Cu 双极液膜的双极双效效果.
3、结论
3.1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Bi2O3-TiO2/Ti 电极, XRD、XPS、DRS 和UV-Vis 表征结果表明Bi 成功掺杂进入了TiO2催化剂,主要以Bi2O3的分散相形式存在.Bi 的掺杂使催化剂的光响应波长得到扩展,有明显的可见光光电响应.
3.2 Bi2O3-TiO2/Ti 和Cu 电极组装的斜置双极液膜光催化反应器,在可见光源下光催化处理RBR,主要是使其发色基团遭到破坏而脱色.在最佳pH 2.52,废水流量80mL/min 条件下处理20mg/L RBR150min,脱色率可达到88%.
3.3 斜置双极液膜法可见光光催化的机理考察结果为:在可见光照射下,在肖特基势垒作用下,光生电子可自发由Bi2O3-TiO2表面转移到Ti基底上,然后转移到与Ti 等电位的Cu 电极表面,并在Cu电极表面直接还原染料或与其表面液膜中的溶解氧反应生成H2O2,进而参与染料的氧化,由此实现Bi2O3-TiO2/Ti 的直接氧化和Cu 阴极的直接还原和间接氧化,最终实现Bi2O3-TiO2/Ti-Cu 双极液膜的双极双效效果.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成果简介近日,湖南大学汤琳课题组在Water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Intimatecouplingofphotocatalysisandbiodegradationforwastewatertreatment:Mechanisms,recentadvancesandenvironmentalapplications”的综述论文(DOI:10.1016/j.watres.2020.115673)。光催化与生物降解直接耦合(Intimatecouplingofph
光催化剂是指在一定能量光子激发下价带电子发生跃迁,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光生空穴与空气中的水分子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而光生电子与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氧负离子。羟基自由基和氧负离子均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特别是羟基自由基的氧化还原电位可达2.8eV,可将一般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将含
摘要:分析了纳米光催化降解有机废气机理,提出了低温等离子体(LTP)光催化协同降解涂装有机废气(VOCs)的技术。实践证明,该项技术可使涂装中的有机废气(主要成分为VOCs)浓度le;300mg/m~3,出口风速10~20m/s,风量10000m3/h,漆雾收集率可达90%,有机废气净化率达90%,降解为10~20mg/m~3,满足GB16297的二级排放
摘要:吸附-光催化法因其高效、便捷、无污染等特点,在室内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领域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吸附-光催化降解VOC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常用的固定化TiO2的制备方法,以及各自的工艺流程、适用范围和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反应环境(风速、初始浓度、温度、相对湿度)对吸附-光催化降解
土壤修复技术中的土壤光催化降解(光解)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深度土壤化学修复技术,可应用于污染源为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土壤的修复过程。光催化氧化法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常温、常压),能将挥发性有机物(VOCs)分解成CO2、H2O和无机物质,反应过程快速高效,易于操作,价格相对不高且无二次污染问题,因此具有
纳米TiO2光是一种光触媒,光触媒就是使用光的能量在某种媒介上使有害气体发生分解反应。采用TiO2半导体纳米材料及紫外光,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光催化氧化反应净化消除挥发性有机气体,可将气体中的甲醛、苯、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污染物氧化、分解成CO2、H2O等无毒无味的物质。故不存在吸附饱和和二次污染问题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含量与日俱增。大多数VOCs不仅具有生物毒性及三致作用,而且是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因此全球范围内都致力于对大气中VOCs的污染控制和空气净化等相关工作的研究。光催化氧化法是一种普遍认可并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VOCs净化技术,特别是
摘要:文章介绍了染料废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并分析了其去除原理和工艺优缺点,目的在于为染料废水处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并提出未来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走向—高效、经济、适应性强、清洁性的废水处理技术。前言伴随染料生产和印染行业的发展,染料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急剧增多
摘要:染料废水具有色度高、有机物浓度高、可生化性差的特点,属于难降解有机废水。采用高压脉冲电絮凝-缺氧池-好氧池处理染料废水,当进水COD≤2000mg/L,色度≤1500倍时,出水可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表1间接排放标准:COD≤200mg/L,色度≤80倍。工程实践表明,该处
摘要:染料污染是最主要的工业水污染问题之一。其种类繁多、化学结构稳定、常常具有酸碱度和多种颜色,如果随意排放自然水体会对水体酸碱性、能见度和有机物含量造成很大影响,污染极大。工业染料废水一般通过物理、化学、生化法去除,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本文根据染料废水水质特征,比较几种主流去除
“我们渴求给废水处理副产废盐一个明晰出路。”在中国化工报社长江经济带染料及中间体产业发展调研组近期在走访过程中,多家企业反映母液水治理已成为制约染料及中间体产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副产废盐如何处置更是一直困扰着他们。专家介绍,染料及中间体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大量废水,这些废水的主要特
污水处理技术的进步不仅是生物工艺、机械设备的优化,其实材料化学领域的突破对污水处理效率的提高也大有帮助。最近,兰州大学和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的材料化学家声称研发了一种可以快速去除废水中的纳米新材料。小编在本期将带大家看看他们的研究成果。快速处理染料废水的新材料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
全世界每年大约生产8times;105t的染料,这些染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印染、皮革制造等行业.在整个染料生产过程中流失的染料占了全部染料产量的15%.染料废水具有水量大、有机物含量高、色度高、ldquo;三致rdquo;毒性等特点,如果处理不当,会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常见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
1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AdvancedOxidationProcesses)定义为可产生大量的OH自由基过程,利用高活性自由基进攻大分子有机物并与之反应,从而破坏油剂分子结构达到氧化去除有机物的目的,实现高效的氧化处理。Fenton法处理含有羟基有机化合物的废水时存在明显的选择性。羟基取代基类型、羟基数量、羟
1引言偶氮染料是使用最多的染料,约占全部染料的70%左右.偶氮染料分子结构中一般除了含有氮氮双键外,其化学键上还连有苯环、萘环等结构,苯环或萘环上又有mdash;NH2、mdash;CH3、mdash;NO2、mdash;SO3、mdash;Cl和mdash;OH等取代基团.目前国内外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的方法仍以生化法为主.研究发现,单独
染料废水中含酸、碱、铜锌等金属盐、硫化碱等还原剂、氯化钠等氧化剂以及中间体等,还含有色悬浮物(100~500mg/L)和溶解物(3000~16000mg/L)等成分。当前,国内外处理工业染料通常技术主要有废水吸附法、生物处理法、化学絮凝法、化学氧化法和电化学法等。除这些较为成熟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些正被推广应
Q:平常在课本中讲到活性污泥法MLSS时说应该控制在2000~3000mg/L。但是工程上好像有时要远小于课本上说的,这是源于什么呢?MLSS具体定多少,完全取决于F/M值;所以,MLSS值不应该是固定的,与入流污废水底物浓度及系统调整(指进水含有难降解、高SS值等情况的事前应对)有关;同时,需要考虑MLSS值中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