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探索与思考

2021-02-01 10:54来源:中国给水排水作者:周杨军 李巍等关键词:水环境治理水环境质量长三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③ 生态带构建:结合滨水生态特征与主要污染物类型,构建系统化河道生态消落带

示范区水网错综复杂,滨水空间范围大,结合景观与生态修复工程,分类构建“滨水湿地+滨水缓冲带”组合的生态消落带,提升整体生境。消落带宽度建议控制在20~50米,其中滨岸缓冲带宽度18~48米,主要采用乔木-灌木-草木混合模式;小型滨水湿地宽度1.5~2.0米,一般设置在重要河道交汇处,主要采用本地“挺水+沉水”植物。消落带修复模式见图6。

1.jpg

3.2 圩域生态化——从单纯圩区排涝转向圩域生态化综合整治

示范区水网密集,洪涝风险高,自古以来人们通过建设圩区来防止水患,久而久之,圩区变成一种独特的自然空间单元。近年来示范区内圩的强排功能被进一步强化,而圩区内毛细水系也有强制整合或灭失的危险。圩域生态化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圩域内毛细水系的自净功能,通过系统改造,将圩内水系从水网变成生态滤网,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多层净化。

① 圩域代替流域,塑造基本面源污染治理单元

由于示范区主要农业均在农业圩区内,因此圩区变成最合适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边界。在示范区内以“圩域”代替“流域”来进行面源污染治理更具备空间可操作性。首先应分析示范区农业圩区总氮、总磷的污染排放强度,识别高强度污染排放圩区和低强度污染排放圩区,排放强度分布情况见图7。高强度污染排放圩区强调农业污染的源头排放控制,并在组合多类生态技术、加强末端净化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种养殖结构,逐步改变高强度种植模式;低强度污染排放圩区倡导生态化农业,建议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

9.jpg

② 构建生态滤网,改造提升水系网络自净能力

结合示范区水系自然特征,通过对水系改造,形成具备净化功能的生态滤网,并构建“滤网–滤芯–滤道”三级净化体系,按照“小微滤网贯通–湿地滤芯自净–骨干滤道通畅”的净化次序,形成过滤–恢复–反向加强–复苏的演化规律,保障水系统全网络、全流程、全要素的多样化生态修复,从而恢复河湖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并逐渐恢复其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圩域生态滤网净化模式见图8。

10.jpg

实施过程中,首先系统疏通断头浜,并结合圩内水系流速慢、往复流、防洪风险小的特征,构建“水岸—水面—水下”自然网络化净化空间。通过重建多孔穴柔性河岸,柔化硬质河岸,重塑岸坡生境;采用生态浮岛、生态浮毯、生态基净水技术及曝气复氧技术对水域空间进行生态修复,加强垂向流动;构建以沉水植物为主,沉水、挺水、浮叶植物共生,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水下森林群落,改善底栖生态环境。

③ 建设生态湿地,构建分布式自然净化多节点

示范区内水系湖荡多,养殖河塘多,生态湿地少,造成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物无法形成生态链循环。通过建设生态湿地,形成沉淀、拦截、曝气、吸收等多道步骤,可以逐层逐步改善水污染,有效减轻入河湖面源污染,提升生态滤网整体净化功能,湿地净化模式见图9。

11.jpg

创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开展农村生活污水黑灰分离治理试点,将水量占比约90%的灰水进行还田利用,10%的黑水纳入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达标后方可排入圩内河道。通过黑灰分离、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控制、末端入河缓冲带建设等组合工艺,可有效控制圩区污染,建设清洁圩区。圩域组合生态处理模式见图10。

12.jpg

3.3 设施高效化——从灰色提质增效转向蓝绿灰融合高效

① 融合蓝色,海绵改造削减初雨污染与入湖污染

充分利用示范区内水面多、蓝绿空间多的特点。提升雨水自排能力,结合圩域建设,率先完善高标准的雨水排水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海绵设施建设促进源头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以逐步分流制排水改造,推进集中建设区的排水混接治理和内涝治理。

充分利用滨湖空间削减湖周面源污染。推荐利用20~100米的滨湖生态空间,通过构建初级沉淀(湿塘等)–湿地过滤(雨水花园等)–入湖拦截(植草沟、滞留带等)–湖体自净等多级净化体系,保障入湖水质。生态缓冲带建设模式见图11。

13.jpg

② 改造灰色,提升污染物收集率水平与污水处理模式

结合城镇污水提质增效相关要求,对示范区内各建成区污水管网进行系统化修复治理,逐步提升污染物收集率水平。推行共享理念优化污水厂布局,利用示范区内湖荡多的特点推进污水厂尾水湿地净化工程建设,通常按照1万吨污水1~2hm2的规模配建人工潜流湿地进行深度处理。同时结合水处理发展理念和示范要求,在重点区域规划建设污水新概念厂,形成低碳、高效、资源可回收利用的系统性建设模式,示范区城镇排水系统分布情况见图12。

14.jpg

③ 循环绿色,高效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零排放与中水再生利用

构建水资源循环使用系统,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至20%(约55万t/d)。按照“优水优用”的原则,合理规划再生水循环使用,城市景观和生态补水可优先利用再生水,工业用水应大力采用再生水。应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入园,优先开展工业区废水回用,并在再生水水源收集系统中的工业废水接入口设置水质监测点和控制闸门。水资源循环模式见图13。

15.jpg

3.4 品质魅力化——从单一工程治水转向构建魅力滨水

① 推进滨水可达,建设全域网络化的滨水绿道体系

结合滨水空间生态修复,以“全域贯通、活力触媒”为原则,同步推进流域级、区域级、组团级、绿道连接线四级滨水绿道体系建设,将绿道与生态隔离带合二为一,塑造“以绿道为线,以生态为底,以田园为基,以文化为色”的魅力滨水景观。滨水绿道布局情况见图14。

16.jpg

② 塑造魅力水岸,构建隐形堤防下的开敞滨水空间

改变传统的硬质化直立挡墙式防洪模式,结合活力城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三类功能需求营造契合度高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消隐式生态堤防,链接示范区内部湖荡聚落,凸显文化资源底蕴,促进生态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蓝绿开敞空间布局情况见图15。

17.jpg

③ 打造示范节点,构建“生态+”的系统化节点改造样板

在湖荡治理过程中,改变传统以景观亮化为核心的节点改造方式,推进以生态优先为核、景观提升为辅、文化增色为魂的“生态+”新范式。以元荡湖为例,通过堤岛串联、生物过滤、绿色织补与驳岸保护,构建多节点的湿地湖湾区域,让自然做功,并叠加景观与文化主题功能,营造新兴功能需求与传统江南水乡特色相耦合的“新江南”风貌。生态治理节点模式见图16。

18.jpg

原标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探索与思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环境治理查看更多>水环境质量查看更多>长三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