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碳交易市场正文

碳中和:四十年投资蓝图徐徐展开 将衍生出巨大的低碳投资需求

2021-03-08 10:51来源:平安研究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碳中和影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研究》进一步测算了四种情景下实现低碳转型路径,各部门所需要的投资规模。总体而言,实现长期低碳转型目标的投资需求包括能源和电力系统新建基础设施投资、终端节能和能源替代基础设施建设和既有设施改造的投资。若考虑其中与“30·60”目标最接近的2℃情景,研究测算得出2020-2050年间,中国能源供应部门新增投资将接近100万亿元,工业、建筑和交通部门新增投资分别为3万亿、8万亿和18万亿左右,合计新增投资规模接近130万亿元。

13.jpg

3.2 零碳中国将催生七大投资领域(IAC与落基山研究所)

中国投资协会(IAC)和落基山研究所于2020年11月8日发布了《零碳中国·绿色投资蓝皮书》(下称《蓝皮书》),其测算得出,零碳中国将催生七大投资领域,撬动70万亿绿色产业投资机会,包括再生资源利用、能效提升、终端消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和数字化。

具体而言,根据《蓝皮书》测算结果,零碳情景下中国2050年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将在22亿吨标煤左右,较2016年下降27%,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从目前的45亿吨标煤下降到2050年的25亿吨标煤,且化石燃料需求降幅超过90%,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要能源。在2020年到2050年间,将有70万亿元左右的基础设施投资被直接或间接地撬动,包括:发电侧大量的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的跨区输电通道、数量在千万量级的5G基站建设、物联网相关基础设施、交通领域加氢站和电动车充电站的加速布局,以及高铁、城际铁路的大规模扩展等。

14.jpg

此外,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刘满平近期在其文章中引用相关研究显示:2030年实现“碳达峰”,每年资金需求约为3.1万-3.6万亿元,而目前每年资金供给规模仅为5256 亿元,缺口超过2.5万亿元/年以上。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在新能源发电、先进储能、绿色零碳建筑等领域新增投资将超过139万亿元,资金需求量相当巨大。

综上所述,不同机构测算出中国推动低碳至零碳路径所需的投资有所不同,未来三十多年的总投资在70万亿到140万亿元不等。但这无疑都意味着,未来伴随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推进,将撬动规模庞大的绿色低碳产业投资,也将带来相关领域的长足发展。

04 机遇: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三大路径和八大投资领域

从中国现有的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状况来看,我们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至少需要考虑从三条路径入手:一是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包括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二是促进和增加碳吸收,主要包括技术固碳和生态固碳两种手段;三是通过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来支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15.jpg

4.1 路径一:减少/控制碳排放

4.1.1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化石能源,增加清洁能源

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的能源结构目前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从能源生产看,截至2019年,原煤、原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超过80%,而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的非化石能源占比不到20%。但从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近年来持续增长,到2019年占比升至15.3%,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

从能源结构调整的手段上看,主要分为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和增加清洁能源使用两个方向。前者可以考虑通过碳定价,实施碳税与碳排放交易,来限制各领域化石能源使用;后者则需要政策与市场给予有力度的激励措施,支持我国低碳清洁能源行业的发展。

16.jpg

1. 实施碳定价:碳税与碳排放交易

碳定价主要包括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两种形式。前者是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征税,后者是指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额度的分类和交易。碳定价实际是对排放二氧化碳设置一个价格,通过发挥价格的信号作用,使经济主体减少排放二氧化碳,或为排放二氧化碳买单,从而引导生产、消费和投资向低碳方向转型,实现低碳发展转型。

1)碳税

碳税是通过税收手段,将因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环境成本转化为生产经营成本 。据世行统计,截至2020年6月,已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碳税政策,覆盖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300亿吨。此外,在已制定国家自主贡献的185个《巴黎协定》缔约方中,已有97个缔约方提出正在计划使用或考虑使用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履行国家自主贡献承诺。

通过碳税制度实现企业减排的目标,有以下几点优势 :其一,效果明显。对二氧化碳排放增税可直接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快速挤压资源密集型企业利润空间,使其采取节能减排或限制升温的措施,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幅减排。其二,实施成本低。政府向企业征收碳税,主要可依托现有税政体系实施,新增成本较低。其三,预期稳定。碳税的税率稳定,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碳价格预期指引,企业可安排中长期减排计划。其四,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政府可将碳税收入用于绿色项目建设或新能源技术研发,支持低碳转型。

但是,碳税制度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对碳排放量的控制力度可能不足。若碳税税率设置较低,一些高排放、高收益的企业可能选择维持原有生产经营模式不变,减排意愿较低。而实际上,根据IMF预测,为实现2030年2℃的控温目标,每吨二氧化碳定价应在75美元左右,而目前全球平均价格为2美元;世界银行的数据也显示,当前大部分国家碳税的税率较低,且基本都在75美元以下。按照目前的情况,碳税政策的实际效果可能弱化。

我国目前还未提出建立碳税制度,有部分学者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建立碳税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基于碳税制度的优势,其对于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考虑其成本较低,可以使企业合理控制排放成本、稳定生产预期安排。因此,碳税制度在我国具有推广实施的理论合理性和可行性。

17.jpg

2)碳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ETS)是指政府每年确定碳排放总额的上限,有偿或无偿地向企业分配碳排放配额,排放配额可在企业间进行交易。目前,随着各国家和地区着手落实《巴黎协定》及应对国内气候变化,碳市场正在全球各地不断兴起和发展。截止到2019年,全球已有20个碳交易体系投入实施, 覆盖27个司法管辖区;这些地区的GDP占全球的37%,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量的8%左右。此外,另有6个司法管辖区正计划在未来几年启动碳交易体系, 其中包括中国和墨西哥;还有12个不同级别的政府开始考虑建立碳市场, 作为其气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智利、泰国和越南。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仍处于建设初期。2013年,发改委批准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在内的11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以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目前这7个市场的交易量已初具规模(见下表)。2017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工作。截至2020年8月,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仍然处于发展初期,成交量受履约驱动,存在市场活跃度低、企业参与度低、履约推迟现象普遍、信息披露不足等问题。进入2021年,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部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这意味着中国碳市场进入“第一个履约周期[4]”。碳市场的首个履约周期在发电行业实施,全国2225家发电企业将分到碳排放配额;待其稳定运行后,将扩大市场覆盖行业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完善碳交易市场。

18.jpg

中国碳交易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八大行业;按照这个范围测算,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达到每年30亿到40亿吨的规模。若仅考虑现货交易,其交易金额为每年12亿到80亿元。而值得一提的是,正在筹备中的广州期货交易所此前表示有意将碳排放权作为首个交易品种。如果将碳排放权期货考虑在内,以期货交易量大、频率高的特点,则碳交易金额将会大幅上升,每年可能升至600-5000亿元。

19.jpg

2.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近年来,中国低碳清洁能源的发展在快速推进。国务院2020年12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快速扩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截至2019年底,在运在建核电装机容量6593万千瓦,居世界第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能源输送能力显著提高,建成天然气主干管道超过8.7万公里、石油主干管道5.5万公里、33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30.2万公里 。

从能源技术上看,中国持续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成为我国能源发展动力变革的基本力量。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水电方面,我国成功研发制造了全球最大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电机组;风电方面,我国具备最大单机容量达10兆瓦的全系列风电机组制造能力;太阳能方面,我国不断刷新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核电方面,建成若干应用先进三代技术的核电站,新一代核电、小型堆等多项核能利用技术取得明显突破。

从政策支持上看,《白皮书》表示国家将大力推进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并明确提出了支持发展新能源领域的几个具体方向:(1)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2)全面协调推进风电开发。(3)推进水电绿色发展。(4)安全有序发展核电。(5)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6)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此外,2021年3月1日,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能源电力达成“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路径,从能源的供给端和消费端共同布局了实现能源电力的30·60目标。

22.jpg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预测,中国目前约90%的碳排放来自电力和热力生产、工业和交通等领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能源结构在“加速转型情景”下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电能将占到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的53%。其中,92%的电能将由光伏、风电、氢能、核能等为主的零碳能源提供。相比前文所述当前清洁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15%左右的占比,可知中国的清洁能源领域未来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核电、氢能、生物质能、地热、海洋能等在内的能源行业,伴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和实现,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23.jpg

原标题:【平安策略】绿色经济系列专题(一)碳中和:四十年投资蓝图徐徐展开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达峰查看更多>碳中和查看更多>碳中和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