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碳交易评论正文

碳中和手册:概念、现状与政策

2021-04-29 08:14来源:明晰FICC研究作者:明明债券研究团队关键词:碳中和碳达峰碳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核心观点

自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以来,国家领导人、各部委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两“碳”目标,针对绿色减碳任务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和具体性政策。本文旨在对“碳中和”的基本指标、概念以及当前的政策出台情况做梳理。

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要在2030年前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二氧化碳净排放为零,即通过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方式抵消全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根据当前我国碳排放状况,减碳目标分为两大阶段。首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速,到2030年碳排放增速减少至0,达到碳排放总量顶点;随后前期蓄力的减碳政策及措施开始释放明显成效,温室气体排总量逐步下降,到2060年达到排放总量与碳捕捉总量平衡的目标。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碳排放大国,电力、矿物冶炼是国内主要排碳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化石燃料的需求仍旧较大,总体的碳排放量与日俱增,2019年全球碳排放总量达341.69亿吨。我国自2005年超过美国成为主要碳排放国后,每年的碳排放经历了较快的增长,但近几年增速有所放缓,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达98.25亿吨,占世界总体碳排放量的28.75%。2005-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由60.98亿吨增长至98.25亿吨。电力、矿物冶炼、交运等贡献了大部分的碳排放份额。

国家及各部委领导人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及“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中央出台多项纲领性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会议上作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采取有力政策措施的承诺;李克强总理在2021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通过新能源发展、科技创新、制度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保障“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央行行长易纲、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也提出以市场化方式使资金向实现碳中和领域流动。国务院、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也针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出台多项指导性文件。

各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出台的“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中对中央重要性指导意见做出了响应,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重点领域节能、支持重点行业或地区优先达到“碳中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创新绿色科技、完善法律法规、引导绿色生活方式等方面做出详述。各省市、自治区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为实现减碳节能做出了今年的目标规划。各省市、自治区在指导意见的大框架下,结合地区自身自然资源、环境状况及经济情况,因地制宜,提出具体的节能转型措施。

根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的原则,各部委对重点领域的减碳政策出台了更详细的规划指导。本文归纳了电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建筑材料、钢铁和有色、碳排放权交易等重要领域的相关政策,也对其他领域政策进行了简述。

正文

自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以来,国家领导人、各部委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两“碳”目标,针对绿色减碳任务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和具体性政策。什么是“碳中和”?当前碳排放现状如何?我国计划从哪些方面达成“碳中和”?本文将对此做出解答。

重要概念和指标

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增长在某一个时点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指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即通过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方式抵消全部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碳排放强度(简称碳强度):单位GDP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但仍高于欧美)。

人均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人数。

碳价格:即界定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将碳排放的外部性通过价格内在化,使得原来隐性的社会成本转为显性的生产成本,进而促使生产主体降低排放动机。

碳税:即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政府通过对燃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从而把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环境成本转化为生产经营成本,以达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目的。

理论碳价(碳成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William D.Nordhaus定义的碳的各期社会成本的折现值。

绿色溢价:产生碳排放的产品(化石能源)与不会产生碳排放的替代品(清洁能源)之间的成本差异。

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碳标签:碳标签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以便推广低碳排放技术。

碳足迹: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碳市场:即碳排放权的交易市场。

碳交易:指对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利用市场化的机制对碳资产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了市场效率。

新能源:即以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相较于传统化石能源,新能源的优势在于:(1)可再生性与永续利用;(2)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不依赖矿藏;(3)不含碳,减轻碳排放。新能源的不足在于:(1)能源密度低,开发利用单位成本高;(2)间断式供应,波动性大,对持续供能不利,更需要及时储能。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指将二氧化碳(CO2)从工业或者能源生产相关源中分离并捕集,加以地质、化工或生物利用,或输送到适宜的场地封存,使CO2与大气长期隔离的技术体系,该技术被认为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以的有效途径。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缩写,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基于ESG绩效,能评估企业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贡献而非单纯的财务情况。相对来说,ESG评分表现良好的公司对于社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更为强烈,更具有竞争优势和长期投资价值。但目前该评价体系仍在不断完善中。

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绿色城市:即能够提供绿色生产、绿色服务和绿色生活的城市,本质上就是生态城市。主要特征是: ①具有绿色的自然与生态环境;②保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衡量的指标包括但不限于环境健康度(包括污染防治、碳排放、空气质量等方面)、城市开放空间体系设计(同时关注环境美学和城市活力)、社会资源公平性(包括住房供给、贫富差异等)、交通效率(绿色出行)、能源可持续性(利用是否高效、是否可再生)等多个方面。

指标解释来源:碳排放交易网等

碳排放现状

目前中国依旧是世界上第一大碳排放大国

全球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化石燃料的需求仍旧较大,总体的碳排放量与日俱增,2019年达341.69亿吨。我国自2005年超过美国成为主要碳排放国后,每年的碳排放经历了较快的增长,但近几年增速有所放缓。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达98.25亿吨,占世界总体碳排放量的28.75%,较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存在较大的减排空间。

1.png

电力、矿物冶炼仍旧是国内主要排碳领域

2005-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由60.98亿吨增长至98.25亿吨。电力、矿物冶炼、交运等贡献了大部分的碳排放份额。根据Wind数据库的有效统计显示,2017年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达41.43亿吨,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的碳排放量达28.47亿吨,分别占当年总排放量(92.97亿吨)的44.56%、30.62%。此外,根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碳排放报告》以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所发布的《中国钢铁工业节能低碳发展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建材行业2020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4.8亿吨,较2019年增幅2.7%,钢铁行业2020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中国总体排放量的15%。

2.png

“碳中和”相关中央及地方政策

中央领导人讲话及中央部委文件

自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以来,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社会,逐步实现“碳中和”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中央高度重视“碳中和”承诺,多次在重要性讲话上提及“碳中和”目标,各部委也出台多项纲领性文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气候雄心峰会等6个国际会议上提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承担大国责任,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并呼吁各国携手共面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李克强总理在2021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通过新能源发展、科技创新、制度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保障“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央行行长易纲、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也提出以市场化的方式,使现资金向实现碳中和领域流动,并把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支持相关机构研究推出碳排放权期货。

各部委出台的主要相关政策如下:两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建议文件从全国层面进行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的总目标。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把清洁低碳作为能源发展的主导方向,以2025年和2035年为节点,逐步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目标。生态环境部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通过市场对碳排放量总量进行分配。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工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能否率先达峰,特别是重点行业能否提前达峰,将是我国兑现应对气候变化承诺的关键,要支持有条件的行业率先达峰。财政金融方面,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等会议提出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推动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推动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等指导意见。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中和查看更多>碳达峰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