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全文:拟投资85大项目 新建两大污水处理厂!

2021-06-23 09:13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关键词:水环境保护治理水资源保护昆明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强化蓝藻防控,保护与修复水生态

(一)强化蓝藻处理和日常防控能力建设,提高蓝藻处置水平

针对滇池草海、外海蓝藻水华重点防控水域,分期建设大型蓝藻处理站及湖面藻水离岸拦截、导流、打捞、输送设施,尾水水质按湖库地表Ⅲ类水标准控制(除总氮外),实现藻泥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同步配建尾水布水设施,利用湖滨带湿地系统进一步净化后回补滇池,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坚持日常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模式,针对 15 片藻生物量较高的近岸敏感水域,通过精细化运行龙门藻水分离站、虾坝河装配式藻站、4 套藻车、5 套藻船等设施设备,尽可能减缓、减轻规模以上蓝藻水华发生。继续做好湖面日常保洁、湖滨带坑塘内野生水葫芦、大薸打捞管控,外海软围隔前置库及草海导流带前置库运行管护。

(二)实施湿地改造工程,提升湿地水质净化功能

巩固“四退三还”成果,开展湖滨湿地塘库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湖滨湿地配水系统,保证湿地内水流畅通。在现有塘库湿地中设置导流坝埂设施,确保湿地的水力负荷、污染负荷、水流停留时间等技术参数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滇池环湖湿地水质净化能力。新建官渡区福保半岛生态湿地和滇池外海西岸西华湿地、观音山南,观音山北湿地,新增湖滨湿地面积 3290 亩。

(三)深化研究湖泊底泥处置方式,有效控制湖泊内源

对滇池底泥沉积状况进行勘探,开展滇池底泥污染不同控制技术比选优化研究,提供滇池水质、底质、内源通量及释放风险分级专题图,明确滇池内源通量及污染严重区域,形成分区、分级和分期治理策略,集成底泥污染控制技术,达到削减内源、改善水质和生态修复的目的,提出适用于滇池内源控制的技术措施及实施方案,并开展工程示范。

(四)继续开展滇池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围绕着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水、土、生物、气象等主要元素构建湖滨带、湖泊生态系统监测网络;配套建设在线及人工监测、观测设施设备;长期跟踪监测生态系统状态,开展演替趋势与系统评估研究。

对滇池流域重点水域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开展本底调查和监测,准确掌握水生生物种类、种群数量和水生生物资源变化情况及趋势,建立水生生物资源台账,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生生物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选择滇池外海有条件的典型区域开展滇池水生植被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形成成熟的生境改善及植被修复技术体系,采取适度人工干预恢复滇池湖体水生植被,创造鱼类、鸟类等生物创造栖息生境,为滇池水生态系统恢复进行有益探索,创造条件。

(五)科学开展增殖放流,重点水域十年禁渔

在滇池及主要入湖河道重点水域周边村镇、集市开展禁渔政策的法制宣传教育,鼓励群众积极举报涉渔违法线索。健全部门协作、流域联动、交叉检查等联合执法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提升重点水域和交界水域管理效果,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依法严厉打击“电毒炸”、“绝户网”、“生产性垂钓”等违反禁令进行捕捞的行为,查处捕捞、收购、销售非法捕捞渔获物等违法犯罪行为。鼓励各区街道、社区成立护渔群众性组织,参与水生生物保护集中治理整顿涉渔 “三无” 船舶和大马力快艇。对查获的 “三无” 船舶,要完善移交处置流程,设置集中扣船点,依法进行没收、拆解、处置,并追查非法建(改)的市场主体,通报船舶制造行业管理部门。对非法从事渔业捕捞的船舶,要及时通报船籍地行业主管部门,依法加强属地监督和管理。

根据滇池资源状况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制定增殖放流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科学确定放流种类,合理安排放流数量,加快恢复水生生物种群。发挥鱼类在生物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以渔控藻、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以渔保水。严禁向天然开放水域放流外来物种、人工杂交或有转基因成分的物种,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和种质资源污染。完善增殖放流管理机制,严格苗种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放流苗种管理追溯体系,加强人工增殖放流效果跟踪评估。

四、加强水资源保护,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一)继续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规模和人口总量,合理规划城市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滇池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滇池流域水资源节约考核评价体系,将节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节约用水要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严控地下水超采。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积极推进工业领域节水,促进污水处理和利用,严格控制高耗水工业发展。

(二)加强城市污水、雨水和藻水分离站尾水再生利用

继续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探索提标后共约 200 万立方米/天水质净化厂尾水补给滇池生态用水的可行性,减少滇池对牛栏江补水的依赖。

在主城区、环湖重点片区及产业园区,继续推进再生水配套工程,新建第十四水质净化厂尾水综合利用工程,对现有再生水处理站进行提升改造,配套建设再生水供水主管约 10 公里,提升再生水利用设施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构建再生水智慧管理平台。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加强对雨洪水的调蓄及综合利用。实施东大河-中河流域李官村湿地工程,收集瓦窑村、李官村、袁家营村、兴房村四个村子雨季村庄内的初期雨水,对其进行净化,净化后再排入河道内;全面推进呼马山、跑马山等面山防洪滞蓄工程,将雨水蓄存、下渗,解决河道生态流量不足问题。

(三)优化水资源配置

完善滇池流域水资源联合调控,实现河-湖水质水量精细化联合调度。充分利用本区域水资源和牛栏江补水,最大化发挥补水工程的环境效益;将提标后 200 万立方米/天的优质尾水作为滇池流域第二水源,雨季在保证滇池和螳螂川水质达标的前提下,将优质尾水补给河道和滇池,合流污水截留至西园隧道达标处理;充分利用藻水分离站达到Ⅲ类水标准(总氮除外)的尾水,将尾水经湖滨湿地处理后回补滇池。将再生水、雨水、藻水等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调度中,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五、开展不稳定达标饮用水源地整治,实施水源地保护

在巩固松华坝水库、宝象河水库、红坡自卫村水库、大河水库、柴河水库、双龙水库、洛武河水库 7 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强化水源保护区整治、水源监控能力等规范化建设。针对不能稳定达标的柴河水库开展水源地限期达标整治工作,通过沿岸截污治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手段,提升饮用水源地水质,确保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的要求。逐步推进乡镇及以下饮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工作。

六、提升水管理水平,实现精准化管理

(一)加快建设智慧管理系统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建立和完善滇池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信息管理平台,如昆明主城公共排水设施数据管理和排水管网系统数据监测管理平台和智慧滇池智能化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息数据中心,构建滇池生态环境天空地立体监测体系;利用数据分析,打造智能联动的数据可视化平台;完善滇池保护治理监督管理中心,对滇池流域信息数据进行数字化集成和处理,运用数字监督管理实现全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调度;构建及集成滇池流域水环境管理系列模型,建立滇池保护治理辅助决策中心。

(二)贯彻实施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加强全过程量化与精细化管理。以提升滇池水质为目标,精准测算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或最大允许入湖量,实行分期总量控制管理。以滇池主要污染物最大允许入湖量为约束,精准测算 35条河道的污染负荷削减量,并分解到每个河段所在的行政区,实施精准目标管理。将“双目标责任制”中的所有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并落实到每个责任主体身上,进行量化考核管理。不断优化各种管理的流程,实行流程控制管理。

持续优化已建工程运行管理。继续坚持工程建设和运营监管两手抓,认真抓好雨污合流控制,加快推进河道排污口、雨水口整治和雨污混合水通道、溢流坝、节制闸改造等工程,不断开展环湖截污水质净化厂升级改造,大力实施雨污调蓄池与水质净化厂联合调度示范工程,最大限度减少雨污混合水翻坝、翻闸溢流等现象。通过加强已建成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实施污水处理厂、调蓄池等各项相关治理设施联合调度,发挥治理设施效益,进一步削减城镇入湖污染负荷。

(三)加强流域监测预警管理

加强滇池监测管理。整合环保局、滇管局、水务局等部门的水文水质在线视频监测设施资源,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全面、布局合理、数据共享的滇池流域综合监测体系,系统开展水文、水质、水生态和河湖空间的监测。加快完善流域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网络,推动重点排放企业安装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对各行政区主要河流交接断面、重点监控断面、重点饮用水源地的实时监测。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水下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扩大网络监测覆盖率,提高监督性监测频次和监测水平。

加强滇池预警管理。在完善监测和评价体系的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滇池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水污染负荷、水生态安全的预警体系。建设滇池蓝藻水华预警体系,定期开展重点水域预警评价。建立滇池流域河湖健康状况常态发布机制,对非法侵占、水生态破坏、水质恶化等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及时处置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七、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增强驱动力

(一)充实滇池保护治理指挥部及其办公室

充实滇池保护治理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发挥其协调管理作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跨部门、跨行政区的保护治理重大问题;增设调度会议制度,每月组织召开一次调度会,各单位汇报当月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工作推进部协调解决各项问题,倒排时间,督促个单位按时完成任务;安排部署新的工作任务。

(二)继续实施“双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度

认真总结实施“双目标责任制”的经验,完善其考核指标的计算方法、测算方法和操作流程,制定规范的测算技术和方法指南。适当增加考核指标,扩大考评范围,细化目标责任,将“双目标责任制”落实到全流域各个责任主体身上,明确市级、各行政区、各条河道(有河长责任人)主管领导直接挂帅负责的新增污染负荷削减量绩效考核目标任务。不断完善控制单元水质达标评价体系,由市滇管局委托第三方按年度、季度、月度分别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依次进行严格认真的考核、激励和问责。

(三)修订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继续推行市、县(市)区和开发(度假)园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村小组“四级河长五级治理”治理体系,配套运用好联席会议机制、日常巡查机制、动态监测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激励问责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等制度。

继续深化滇池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改革工作,按照“谁污染、谁补偿,谁治理、谁受益”原则,使生态补偿与目标任务相衔接、与断面污染物量相关联、与地方主管领导责任绩效直接挂钩,有效促进各河道断面水质提升、控源截污系统的完善、地方治理责任的落实。修订完善《昆明市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金使用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文件,明确补偿标准的调整机制,进一步规范绩效评价、考核问责和监督检查。

以持续改善滇池生态环境质量和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核心,建立外流域补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当补水水质和水量符合滇池保护治理要求,按达标水量支付水费;若未达到补水要求,则不予支付水费。

(四)强化公众参与制度

加快制定和实施滇池保护治理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并充分运用公众参与平台,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提升社会公众参与度。依法公开滇池治理保护相关信息,利用在公共区域设立河长工作责任绩效公示屏,公布主要入滇河道的河长、段长以及河道水质的实时动态情况,鼓励社会大众对滇池保护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宣传进街道、进社区、进企业、进商场、进学校、进家庭,动员全市民众“关心滇池、爱护滇池”。鼓励各类媒体开展对滇池保护治理的宣传活动。鼓励设立促进滇池保护治理方面的行业组织和公益组织,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保护治理滇池的积极性。

(五)提炼滇池治理模式

分别从领导引领、工程落实、制度驱动、科技促进和融资保障五个方面总结滇池治理成效与启示;以滇池水质提升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为出发点,加强入湖河道水质和污染负荷削减双目标控制管理,统筹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利用、水生态修复、水科技创新、水管理提升、水制度完善,提炼形成一个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可推广、可借鉴的滇池治理模式。

第三章 流域控制分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十四五”期间继续推进流域控制单元精细化管理。基于国家构建的包括全国—流域—水功能区—控制单元—行政区域五个层级、覆盖全国的流域空间管控体系,进一步与国家对接细化,通过控制断面将流域成果归集到控制单元,建立排放源和单元水质明确清晰的响应关系,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层层分解到各级行政区域;结合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建立完善责任体系。根据国家重点流域控制单元汇水区划分结果及昆明市对滇池流域的水质考核要求,共划分为 27 个控制单元,在对 27 个控制单元汇水区特点、环境问题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归并相似单元,将 27 个控制单元并为草海陆域控制区、外海北岸控制区、外海东岸控制区、外海南岸控制区、外海西岸控制区、草海湖体控制区和外海湖体控制区,根据关键问题成因,制定各控制区水生态环境保护要点。

一、草海陆域控制区

(一)构建“源头控制、过程收集、终端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截污治污体系,实施新运粮河流域筇竹寺片区防洪截污及生态补水和王筇路(上山段)防洪滞蓄工程,新建雨洪调蓄池 4 座,新建排洪沟、生态补水管道,新(改)建截污管道,实施沟渠及管道清淤等。进一步完善控制区内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对老运粮河、乌龙河、大观河等具备清污分流建设条件的片区开展分流制排水系统完善,建设雨、污水管道箱涵约 17.2 千米,小区庭院改造面积约 4.55 平方千米;提升完善二外路外污水收集系统,分期对庭院小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分片区排查并整治管网错接、混接情况;打造老海源河海绵型城市河道生态绿廊,分层次实施雨污分流。扩建第十三水质净化厂,在一期已建 6 万立方米/天的基础上扩建至 12 万立方米/天,以提高片区污水收集处理率。

(二)按照“治理、恢复、涵养、提升”相结合的思路,把保障河流生态用水放在突出位置,制定尾水补水方案,合理确定各河道补水规模及来源。实施第三、第九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新增提标规模 12 万立方米/日。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对篆塘河西坝河分水闸至篆塘公园段进行综合整治,整治长度 779 米。

(三)提升改造草海湖滨生态湿地,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水质净化功能,削减草海陆域入湖污染负荷。

1.jpg

二、外海北岸控制区

(一)实施呼马山、五华区虚宁寺和花渔沟上游面山防洪滞蓄工程,新建面山截洪沟、输水管道、输水沟渠,调蓄池、沉砂池,做到“就地截、就地蓄、就地渗”;补齐污水处理短板,新建昆明市第十四污水处理厂和官渡巫家坝片区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 60 万 m³/d,并配套建设 40 万 m³/d 一级强化处理设施,增强对雨季合流污水和城市面源的处理能力。

实施学府路及教场中路,教场北沟、教场中沟等 19 个节点改造,新建雨污管网 2 千米,清淤除障 0.2 万立方米;开展太和街道、金马街道、吴井街道及关上街道共 320 个小区雨污分流工程,整治建筑面积约 371.4 万平方米;改造主城老旧排水管网 20千米;加强老旧节点和泵站的更新改造,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效能。

重点实施盘龙江花渔沟盘龙区段、北辰大沟、白云路大沟、园博大沟,金汁河上坝村、瓦窑村、司家营、羊肠大村段,经开区七家村排水大沟、羊甫箱涵经开区段、西亚山庄排水沟、铜牛寺水库泄洪沟等支流沟渠清污分流工程。开展金汁河、马溺河、东干渠和西冲大沟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

(二)结合十四水质净化厂工程建设同步实施第十四水质净化厂尾水综合利用工程,将十四水质净化厂部分尾水通过东干渠转输至东白沙河水库,用于东白沙河水库、海河生态补水。

(三)加强该控制区内饮用水源地保护。根据《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 773-2015)等要求,强化水源保护区整治、水源监控能力等规范化建设。


1.jpg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环境保护治理查看更多>水资源保护查看更多>昆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