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碳交易评论正文

“30·60”目标下的绿色信贷发展及政策建议

2021-07-02 16:36来源: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作者:胡宏海 史英哲关键词:碳中和碳达峰绿色金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上市银行绿色信贷实践

在绿色信贷投放领域,上市银行主要集中在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和污染防治六大领域,其中节能减排领域是绿色信贷投放最多的领域。部分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业务中逐渐形成鲜明的业务特色,如工行计划将低碳要素全面纳入标准制定、产品创新、业务流程、业务考核、前瞻性研究等领域,并持续扩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投融资规模,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务;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将立足全市场一流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供应商的定位,践行ESG理念,不断扩展绿色金融体系的外延,围绕从城市更新到乡村振兴不断扩展的绿色场景,完善绿色金融供给体系,特别是以碳达峰、碳中和率先达标为核心,以“融资+融智”为载体,以“交易+做市”为抓手,以“碳权+碳汇”为标的,全面占据碳金融制高点;苏农银行创新形成“补绿、增绿、护绿、映绿”的绿色贷款余额管理工作机制。从具体上市银行(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分类层面来看,绿色贷款占贷款和垫款净额比例最高的银行分别为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甘肃银行和渝农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增速最高的依次是:邮储银行、浙商银行、九江银行和紫金银行。

图3: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占比最高银行(2019年)(单位:%)

5.png

资料来源:上市银行年报,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整理

图4: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增速最高银行(2019年)(单位:%)

6.png

资料来源:上市银行年报,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整理

二绿色信贷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痛点

当前,我国绿色信贷尚处在发展建设阶段,科学全面的绿色信贷项目核算体系尚未建立,绿色信息披露仍待强化,绿色标准尚未统一,迫切需要加快完善绿色信贷服务体系,引导信贷资源加速向绿色低碳领域积聚,助推全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绿色信贷项目成本核算体系亟待健全

从银行运营可持续角度,绿色信贷项目存在成本收益核算不够科学,绿色风险资产资本占用不合理。目前国内绿色信贷投放过程中缺乏更为精准全面的成本收益核算机制,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全面评估绿色信贷对其发展的持续助力以及对于环境效益的贡献。从社会收益角度上看,虽然贷款减排量测算体系已经形成近十年,绿色信贷的实际环境效益仍尚未反映在绿色贷款的收益率计算中。

近年来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连续3年进行了绿色信贷折合减排数据披露。截至到2019年年底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减排折合二氧化碳分别为8985.96万吨、8493.13万吨、7494.00万吨、7233.31万吨和1944.35万吨。

从银行收益上看,由于目前缺乏成熟的碳定价机制将绿色信贷的减排量兑现到贷款收益率和银行账面收益上,也就意味着银行绿色信贷直接收益与其他信贷项目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因此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绿色信贷业务规模增速。

从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来看,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明显好于整体信贷资产质量,绿色信贷不良率均值不及整体信贷不良率的三分之一,既然绿色信贷资产质量较高,监管部门可以考虑适当调低绿色信贷的风险资产权重,减少资本占用,帮助银行节约信用成本。

图5:绿色信贷质量优于整体信贷资产质量

7.png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我们认为随着国家对绿色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碳定价体系建设不断成熟,待到科学全面的绿色信贷项目成本收益核算方法能够正式投入使用,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将成为银行积极寻求的信贷资产投放方向。

(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亟待强化

真实、准确、完整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推进绿色信贷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虽然我国在推动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制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基本建立了覆盖生态环境管理各制度、全流程、全要素的信息披露体系,取得了扎实进展。5月发布实施的《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在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法治化建设的工作任务中明确,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制定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人民银行、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在相关行业规范条件、招股说明书、发债企业信息披露中明确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要求。但是,现有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存在着责任分散、内容零散、监管不足、信息质量差、信息获取难等问题,对于生态环境治理支撑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根据由 PRI(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EP FI(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组织)及商道融绿编制的《中国的ESG数据披露》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近82%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公司披露了相关ESG数据与分析。尽管披露ESG相关数据的上市公司数量可观,但是关键指标的披露率仍低于国际水平。尽管金融监管部门规定绿色信贷项目需要明确用途并提交对环境的影响评估,但详尽的企业ESG信息披露才能更好帮助银行全面评估其环境风险敞口。若是企业端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银行将无法将环境风险准确纳入其风控授信体系,也无法完成对绿色信贷余额的整体碳排放或者环境影响做完整估算。因此,需要加快形成企业自律、管理有效、监督严格、支撑有力的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为精准绿色信贷和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图6: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公司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自愿披露ESG数据的增长情况

8.png

资料来源:商道融绿,商道纵横MQI数据库,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三)绿色信贷标准建设亟待加强

近年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等部门相继出台《绿色信贷指引》《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制度办法,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信贷标准体系夯实了基础。但在工作实践中,仍然存在认定标准有部分交叉冲突问题。我国绿色项目的标准制定部门包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分别从自身部委角度界定绿色项目技术标准,全国统一的绿色项目标准上尚没有完全统一。而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对绿色项目的认定主要采用产业类型划分的方法,对项目本身缺乏界定标准。因此,商业银行在实际执行中,对绿色信贷项目的认定标准有交叉冲突的情况。同时,目前绿色信贷的定义局限在纯绿色项目,较为狭义的绿色贷款定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绿色信贷的发展,但是同时也防范了“洗绿”和“漂绿”的风险。为了更好地鼓励和引导银行业大力开展绿色信贷项目,可以考虑根据绿色信贷占银行贷款比重、绿色信贷余额、绿色信贷折合减排等数据确定银行的绿色等级,给予相应的政策激励,引导和鼓励银行机构可以更好地助推国家“30·60目标”的实现。

三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助力“30·60”目标胜利实现

“十四五”是实现“30·60”目标的关键期,监管部门和银行金融机构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政治执行力,加快发展绿色信贷,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金融服务质效,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全面的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为“30·60”目标胜利实现注入强大绿色金融动力。

一是要健全绿色信贷规则标准。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信贷体系制度框架,形成与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相匹配的绿色信贷政策安排。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绿色信贷信息披露标准,为商业银行全面衡量碳足迹、加强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指导,为规范发展提供方向和依据。

二是要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服务。加大对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等领域的信贷支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探索并购融资、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发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抵质押融资业务。发展碳交易市场,提高碳定价的有效性和市场流动性,稳妥开展碳金融产品交易,为绿色信贷项目开展提供支持。

三是要强化绿色信贷项目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在审核绿色信贷项目时,要加强对项目的碳排放评价。完善客户授信管理,将碳表现、碳定价纳入授信管理流程。协同推进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对气候和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探索开展气候和环境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评估碳减排和环保政策形成的风险敞口,有针对性做好应急预案。

四是要完善绿色信贷监管政策。健全绿色信贷监管办法,优化市场准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支持创新业务模式,平衡好实现“30·60”目标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将绿色转型进展纳入对银行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评价。完善绿色信贷监管指标体系,探索适合于绿色信贷产品的风险计量方法,实施有别于传统形式的差异化监管措施,确保银行金融机构稳健运营。

五是要推进绿色信贷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框架下,加强绿色信贷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增加和强化中国绿色信贷规则内容,既能够促进国内减排目标的实现,又能够成为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的重要指南。将“一带一路”作为实现绿色信贷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大力输出,积极探索和实践绿色信贷支持“30·60”目标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关于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几点认识——刘桂平副行长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的演讲”,

.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265944/index.html

[2]王信等,持续强化对低碳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当代金融家,2020

[3]史英哲等,中国上市银行可持续发展分析(2020),中国金融出版社

[4]钱立华,中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金融博览,2020

[5]《中国的ESG数据披露》,UNPRI,2020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中和查看更多>碳达峰查看更多>绿色金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