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云南省“十四五”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2021-08-19 13:47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环保产业污染防治攻坚战云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先进环保产业

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实施云南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全链条综合治理体系,围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生活垃圾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研发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污染治理技术装备,发挥环保药剂、环保材料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环保技术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环保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我省环保产业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变。

水污染防治。积极研发和推广深度脱氮除磷处理技术,以滇中城市群等缺水城市、九大高原湖泊流域、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为重点,积极研发和推广改进型曝气生物滤池联合处理技术、低成本深度脱磷除氮技术,短流程脱氮技术、高浓度活性污泥处理技术,稳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提质增效。积极研发推广自流式、无动力、低成本、易维护的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积极发展适用性强的煤化工、制药、有色金属采选冶、造纸等行业水污染治理的离子交换、膜分离、酸化混凝处理、废水回用等技术装备。建设完善高原湖泊有毒物质监测分析预警系统。

大气污染防治。针对冶金炉窑烟气,研究开发减污降碳协同减排技术装备,积极支持烟气硫硝尘一体化净化、无组织污染物收集治理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装备,健全行业减排核心技术装备的生产、安装、运行、维护体系,推进装备标准化、集成化、系列化、大型化设计和制造。重点支持发展大型工业锅炉和冶金、建材、化工炉窑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升级及装备制造、零部件生产和技术配套。积极发展高效工业可燃废气净化及资源化技术装备,进一步研发锅炉、炉窑超低排放技术装备。积极研发新型单因子处理处置技术及新型一体化双效或多效脱硫脱硝技术,发展废气中重金属、二噁英、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温室气体污染物治理等技术装备。

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加强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技术研究,重点研发土壤生物修复、土壤气相抽提(SVE)重金属电动分离等技术,推广热脱附、化学淋洗、氧化还原等技术装备,积极开展农田土壤污染、工业用地污染、矿区土壤污染等治理和修复,开发土壤生态修复、矿物型土壤调理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矿区塌陷区土地复垦技术,植被生物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和产品。以炼焦、铅锌矿采选和冶炼、铜矿采选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关停企业污染地块的治理与修复。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遗留地块为重点,加强腾退土地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

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发展垃圾收集、分选、预处理技术装备,引进和推广生活垃圾的低成本智能识别、自动分类计量和精细分类分选、垃圾储存除臭技术装备,开发适用农村地区小型化垃圾热解技术装备。推进市政污泥等城市低值废弃物处理处置。鼓励企业研发和生产涉及医疗废物、冶炼及电镀污泥、污酸中和渣、废阴极、铝灰、铝电解槽大修渣、电解铝炭渣、电镀行业污水处理渣等技术装备,积极推动危险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利用技术,建立医疗废物收集运输管理系统和危险废物大数据监管平台。

减振降噪及辐射污染防治。开发和生产高效多功能消声器、吸声构件、系列化隔振、减振器,系列化风机、水泵、电机及汽车消声器,重点发展用于大型通风及空气动力设备消声的配套消声器。大力推广应用低频、宽频带吸声材料和隔振技术,开展新型低频宽频带减振装置、新型吸声、隔声、减振技术与材料及装备开发应用。开展辐射剂量学和辐射监测技术研究,促进监测仪表及防护装备、电离辐射计量测试技术升级改造。

环保功能材料。推广应用固体酸/碱催化剂、废气净化催化剂、高效吸附剂,推动可降解选矿药剂、无氰浸金剂、可降解絮凝剂、绿色阻垢剂等研发生产。积极研发多功能氧化剂、纳米药剂及多功能材料。继续巩固和加强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研发、创新、生产、产品测试方面的领先地位,进一步提升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生产供应能力和市场份额。

环保服务。推动自动连续监测和污染治理设施一体化运维服务,推行环境工程咨询、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环保服务总承包,支持生态修复、环境风险损害鉴定评估、碳交易、用能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环境物联网等新兴环保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小城镇、园区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推进服务业态和模式创新,推广合同环境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服务模式,发展“环保管家”“环境医院”“环保超市”等综合服务平台。探索环境绩效合同服务模式,推行环境治理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推进环境监测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

四、主要任务

按照“优布局、强优势、补链条、上台阶”的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培引产业主体,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提质增效环保服务业,积极开拓外部市场,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数字化建设,实现环保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一)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精准化、特色化、差别化发展道路,以市场需求大、工业基础好、科技人力资源集中的昆明、大理、曲靖、玉溪、楚雄、红河为重点,兼顾、带动和辐射全省其他州市,打造中引水工程流域节能环保产业经济带。其他州市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优势,集中力量和资源,实现单点突破,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产业基地和环保产业服务业。增强基础和共性技术的产业支撑能力,加速节能环保技术在生产、生活、生态的重点领域应用,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你无我有,你有我强”的产业格局。

推动昆明建设环保产业1 园3 基地。依托现有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昆明环保产业科创园,重点开展环保技术研发、系统集成、技术成果转换、项目投资等业务。依托骨干企业建设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工业烟气处理、环境监测仪器等环保装备制造基地,打造高效节能内燃机、节能型变压器、特种泵、矿山机械等节能装备制造基地,创建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节能玻璃、节能环保面板、新型墙体材料等绿色建材制造基地。

推动大理建设国家环保产业园。依托云南祥云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大理环保产业园,重点发展冶炼废渣、废弃家电、铅酸蓄电池、废旧橡胶轮胎、废弃农地膜回收利用产业,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制造和LED 照明产品制造等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园区污染物综合治理水平和效能,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削减计划,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依托优势企业,重点发展畜禽粪便、餐厨垃圾、农业废弃物和病死畜禽生产有机肥技术和生产线。

推动曲靖、玉溪、楚雄、红河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产业。依托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曲靖重点发展高效储能装备、固体废物处理装备、水处理设备、环保新材料等产业,玉溪重点发展高效储能、节能变压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等产业,楚雄、红河重点发展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低VOCs 含量涂料、新型建筑材料制造等产业。

推动其他州市加快发展当地特色环保产业。其他州市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绿色建材、环保服务等产业。

(二)大力培育引进产业主体

以环保领军企业为主体、骨干企业为重点、中小企业为补充,第三方机构为纽带,综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政府扶持引导和行业协调联动作用,推动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着力打造环保产业发展的“ 雁阵”。

推动成立云南省环保产业集团。以云南省环保领域重大需求为导向,整合省内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等优势企业,支持环保产业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推进组建国有控股的环保产业集团。发挥集团的资源整合平台作用和产业发展引领作用,联合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发展与转化平台,打造产业服务体系,引领云南环保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国家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的优越政策,大力推动第三方环保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支持和推动环保企业资产证券化,鼓励上市并购,拓展绿色信贷、绿色信托、绿色资产支持证券、融资租赁等业务,在不断拓宽投融资空间的同时,做大做强,加速发展。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研究制订“一企一策”的扶持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向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等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推动大中型企业剥离环保相关业务,成立专业化环保产业公司,为同行业提供高水平的第三方治理服务,培育发展一批骨干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有效整合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兼并重组。鼓励推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合作共赢。加强服务、宣传,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

引导中坚力量企业加速发展。遴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细分领域市场占优势、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节能环保骨干企业,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加大中坚企业扶持力度,保障企业稳步发展壮大。针对产业链短板和弱项,支持培育一批中坚企业实施“补链”“强链”行动。积极引导中坚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企业竞争力。大力培育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再生资源、垃圾处理等细分行业领军企业,着力发展特色技术产品、专用装备、环保材料、药剂等中坚企业。

鼓励优势小微企业做细做精。引导节能环保中小企业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精特新”企业。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项目融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管理等专业服务,降低中小企业研发创新、运营成本。鼓励中小企业瞄准市场空白,为终端用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高性能产品或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强化资源要素支撑,借助公共服务平台,破解融资、技术、人才等发展瓶颈问题,助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促进龙头企业、中坚企业与优势小微企业的融通发展,拓展优势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

(三)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

结合云南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眼未来产业发展,服务于绿色发展重大需求,发挥上游技术研发引领和资源供给优势,提升中游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技术服务竞争力,保障下游技术应用和市场服务质量和水平,重点打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水环境治理产业链、工业烟气处理特色产业链、高效节能产业链、绿色建筑建材产业链,做大做强优势环保产业。

专栏1 重点产业链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上游构建固体废物的收储、预处理供应链,建立零散工业固体废物的收储、预处理体系,促进资源再分配市场化加快形成。中游加强技术创新,积极推进磷石膏、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下2游加大再生资源产品推广应用,安全妥善处置不可再生资源。

水环境治理产业链。上游源头防控,抓好技术推广及研发扩大市场优势,重点推广城镇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和农业面源治理技术装备,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市场机制和体系,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积极推广雨水调蓄和综合利用、中水处理和回用技术和成套装备。中游污水处理,填补污染控制设备制造短板,重点推进工业废水处理与节水设备及系统、分散式污水处理成套系统、微污染水及富营养地表水净化系统、雨水收集处理及利用系统等的自主化研制、生产和基地建设。下游运维服务,培育水污染控制工程运维服务,打破部门界限,推动水污染控制工程、水务工程运维服务市场资源的整合,推动设计、工程、运维一体化服务企业的发展壮大。

工业烟气处理特色产业链。上游重点削减工业烟气产生量,推进工业生产工艺优化、设备升级改造、原料控制,推进锅炉、炉窑、电解槽等装置废气净化设备的标准化、系列化、大型化。中游重点针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恶臭气体的有组织削减和无组织收集处理工程设计、专用处理设备开发制造,提升工业烟气处理水平,推进示范工程建设。下游积极拓展废气回收、无害化处理,完善在线监测系统,建立运维服务体系。

高效节能产业链。上游加强节能技术研发、引进、创新,围绕钢铁、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需求,开发节能低碳新技术,提升节能诊断和工程设计水平。中游推动电机电器、特种机械等用能设备升级换代,重点发展高能效等级用能设备,实现主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配套生产制造,提升节能技术集成、专用成套设备制造能力,为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提供硬件支撑。下游围绕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节能工程建设和项目运行维护,培育壮大节能服务业,为用能单位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绿色建筑建材产业链。上游以绿色建筑规划、绿色建筑标准为牵引,促进绿色建筑技术进步、绿色建筑新材料研发,提升绿色建筑设计、施工水平,绿色建材开发利用水平,重点培育一批科研院所、规划设计院及建筑工程公司。中游以绿色建材产品认证为抓手,打造墙材、门窗、装饰、低VOCs 含量涂料、暖通、减隔震、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绿色建材系列产品,支持循环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生产建材,支持龙头企业做精做强。下游以推广绿色建筑、应用绿色建材为重点,加快绿色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建设,鼓励绿色合成材料、新型铝合金材料和天然材料等环保材料的推广应用。

(四)提质增效环保服务业

提升环保服务能力水平。完善节能环保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服务质量。定期遴选和公布优秀服务案例,以点带面,强化示范效应。加强专业整合与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鼓励和支持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激励从业人员提升业务技能,打造高质量的服务团队。深化行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发挥服务行业的媒介作用,搭建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对接平台,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创新环保服务模式。鼓励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环境服务、第三方监测及治理、环境综合治理托管、PPP、重大环保装备融资租赁等模式创新发展,开展新模式试点和节能环保“一站式”服务。推行节能、环保和回收综合服务,推动共伴生矿、垃圾收运、再生资源回收信息共享。强化培育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中坚企业和特色小微企业融通发展。

完善环保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综合型节能环保服务公司,中小企业积极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向专、精、尖发展,构建合理分层的行业体系。完善标准和管理办法等措施,建立完善市场信用评价机制,强化对节能环保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强化环保服务竞争与协作。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行业规模有序发展。破除环保市场“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经营。鼓励创新能力建设,支持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多元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完成激励机制,引导产业内企业公平竞争、开放合作,通过有效竞争培育优势企业,围绕优势企业实现横向、纵向、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协同创新。

(五)加快技术自主创新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以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滇中引水、重金属污染防治、碳达峰碳中和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成果转化,引导龙头节能环保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鼓励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向企业开放,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牵头创建云南实验室,共建共享技术研发平台,提高中小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冶金、化工、现代农业等特色行业对环保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以科研院所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等为支撑,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发挥高新技术园区、自贸区等优势,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国家及云南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为依托,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重大技术“揭榜挂帅”联合攻关,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在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应用与推广,形成一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示范样板。

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平台,提高冶金、化工尾气净化、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共伴生矿及低品位尾矿资源循环利用等先进关键技术的产业转化率。定期发布重点节能、低碳、环保技术、装备(产品)推广目录,及时组织区域内和跨区域环保产业市场供需对接、技术帮扶、专家进企业等服务,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绿色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带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积极开拓外部市场

创新国际科技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引导作用,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主体积极开展与国内外企业(集团)、高校、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等的多层次科技交流与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引导环保产业相关领域的技术与产品“走出去”,提升环保产业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服务绿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推动节能环保国际产能合作。用好绿色“一带一路”政策,大力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培育绿色消费市场,不断壮大我省的环保产业规模。依托边(跨)境经济合作区,鼓励探索与周边国家开展环保领域合作新模式。鼓励企业依托自贸区发展外向型环保装备制造业,参与境外环境工程建设。鼓励外经贸企业投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打造境外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

推动环保企业走出去。鼓励节能环保企业参加各类双边或国际节能环保论坛、展览及贸易投资促进活动等,充分利26用相关平台进行交流推介,开展国际合作,增强“走出去”的能力。培育国际化的环保企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抓住机遇,通过海外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绿色援助,结合受援国需要和我国援助能力,积极安排公共环境基础设施、污染防治设施建设等环保项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出口成套环保设备,承接境外各类环保工程和服务项目。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利用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昆交会)构建环保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引进国际先进的节能环保核心关键技术和设备。依托澜湄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以及滇缅、滇老、滇越国际经济合作圈等合作平台,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环境治理、跨界水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等交流合作。建立与毗邻国家环境友好型城市伙伴关系。

(七)推进产业数字化建设

建设产业信息数据共享体系。完善网络资源建设,打通环保产业信息资源传输通道,非涉密环保产业信息实现“上云上平台”管理。建立健全环保产业信息交互平台,建立完善数据资源和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云南环保产业信息“一张网”,提升数据数据共享服务、信息决策支持能力。

建设企业端信息化系统。鼓励大型企业建设企业端信息平台,形成集过程监控、数据管理、综合决策一体化信息系统。鼓励第三方机构建设企业环境资源管理服务云平台,为节能环保企业资源交换、行业规范化管理提供专业服务。鼓励园区和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建设区域性智慧环境平台。支持回收行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加快构建回收、运输、加工利用为一体的城乡固体废物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监管体系。

五、重点工程

围绕产业发展“千亿级”目标、产业发展三大领域、产业发展七项任务,规划实施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高端技术装备产业化、绿色示范创建、污染防治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建材推广应用、节能低碳改造七大工程,推动规划目标和任务贯彻落实。

(一)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坚持行业垂直整合的集群发展模式,在优势行业和领域形成以掌握关键技术的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配套、社会化服务综合保障的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技术革新、产品升级换代、产业升级迭代,重点打造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先进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服务业等产业基地,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落实《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28年版)》,依托特色产业园,围绕林产品加工、固废处理等打造一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专栏2 重点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基地。以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础,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内燃机、变压器、电机、特种泵、高效照明产品等;以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础,重点发展高效储能装备、矿山机械装备等。

先进环保装备制造基地。以云南祥云经济技术开发区、通海五金产业园区等为基础,重点发展污水处理装备;以安宁工业园区为基础,重点发展耐火材料、保温材料、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装备。

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优化升级安宁、东川、兰坪、个旧、牟定等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鼓励大理、保山、文山、昭通等因地制宜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基地。

绿色建材制造基地。在昆明、楚雄、保山等地,依托优势企业、贴近用户市场,建设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基地。建设景谷工业园区等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节能环保服务基地。引导节能环保服务业向自贸区集聚,打造节能环保综合服务基地,建设节能环保综合服务超市。鼓励第三方机构或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云南省环保产业信息交互平台。

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以安宁市、东川区为中心的铜冶炼及深加工,稀、贵金属精制及新材料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以个旧市为中心的红河和文山、铅、锌、铟采选、冶炼、深加工及锡基新材料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以曲靖为中心的滇东北铅、锌、锗等采选、深加工,锗基新材料及新能源材料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以昆明、文山为中心的铝型材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以玉溪为中心的镍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二)高端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

面向环保装备产业高端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在污水治理、挥发性有机气体治理、废气净化设备、催化剂再生、废催化剂无害化处置协同稀贵金属提取、稀贵金属高效富集和分离等领域,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前沿关键技术。围绕高端节能机电产品制造、环境污染治理设备制造、节能环保装备等引进成套设备、系统集成和关键高端零部件制造企业,建设国家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或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推进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培育一批环保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企业。

(三)绿色示范创建工程

充分发挥各行业领域资源优势,围绕园区、行业、企业、产品、供应链等全面推进绿色示范创建。加强创建标准规范宣贯,示范创建信息共享。支持园区、企业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绿色制造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能效水效领跑者等示范创建活动。支持传统产业园区应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环保与资源再利用等共性技术,积极开展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改升级。按照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推进绿色工厂创建。鼓励企业开展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实践,发挥示范效应。探索园区智慧化管理模式,开展绿色智慧园区试点建设。

专栏3 绿色示范创建工程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总结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经验,重点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省级产业园区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绿色制造示范创建。巩固绿色制造示范创建成果,围绕重点产业园区、重点行业,创建一批绿色示范工厂、绿色示范园区、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开发一批绿色产品,形成绿色制造体系。

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产业循环耦合。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的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

能效水效领跑者创建。围绕重点用能行业、用水行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示范。积极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研究制定《云南省“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无废城市”建设重点和评价办法,创建一批“无废城市”。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产业查看更多>污染防治攻坚战查看更多>云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