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环境保护制度之一,将温室气体排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十分必要,也符合客观规律。在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评制度的可行性,识别了在现有的法律体系、工作基础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完善立法、夯实工作基础、深入开展环评试点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推进环评管理机制创新提供参考,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建设提供支持。
引言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2007年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到2020年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负责任大国的减排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和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在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加快在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大势所趋。充分发挥环评制度的源头控排作用,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等优化调整,约束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温室气体排放行为,形成从源头协同控制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局面和模式。这不仅为环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路,还丰富了绿色低碳发展的管理手段。
部分省市和重点行业已探索在环评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开展了相关实践,有待进一步在全国层面和全行业领域推广。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何在法律层面考虑温室气体排放以使温室气体评价具有法律保障,以及如何将温室气体评价与现行环评制度进行衔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01 在环评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经验借鉴
1.1 部分发达国家在环评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的实践
国际上已经形成了许多成功的、可复制的经验做法。部分发达国家在实践层面进行了探索,已在环评中纳入温室气体评价,制定了相关政策并出台了一些指南或导则。加拿大是最早开展战略环评的国家,此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先后提出将气候变化纳入环评的相关指南和导则,并将其作为评估气候变化因素的依据,旨在为环评人员在实践中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见图1)。欧盟于2013年制定《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纳入战略环境评价的指南》,旨在为成员国在战略规划和项目环评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因素提供指导。加拿大于2019年提出《气候变化战略(草案)》,要求在环评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及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另外,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开发银行、美国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及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也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要求银行业提供贷款和资金,支持相关项目考虑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在将气候因素纳入环评体系的实践过程中,各国除提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技术导则或指南外,还将温室气体排放作为了评价指标。如加拿大选择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作为评价指标,并确定需要进行温室气体评价的项目范围(见图1),类似经验为我国建立涵盖气候变化因素的环评指标体系提供了借鉴。
1.2 部分发达国家在环评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验借鉴
国际经验表明,要确保在环评过程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的意愿得到落实,首先,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即法律法规支撑,将温室气体确定为环评的法定评价要素,采取自上而下的政策模式,将政策意愿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其次,适时修订相关技术导则和指南,为评价人员进行准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提供技术指引;最后,提高政府部门和专业人员的执行能力,推动公众和企业的共同参与。
从实践的普及程度可以发现,尽管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认为在环评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是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但是真正开展实践的国家并不多。如何将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地纳入环评体系,值得分析和探讨。
02 我国在环评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体制机制正在加速形成,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为引领,以五年规划和相应的工作方案为具体部署,国家、地方、行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正有条不紊地推进。目前,“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也正在编制当中,从源头上推动温室气体减排,既必要也有难度。从地方到国家,在推动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评的探索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
2.1 “双碳”目标愿景提出前的地方探索
为深化低碳试点节能减碳工作,实现我国中长期碳排放控制目标,加强碳排放总量和增量控制的需要,在“双碳”目标提出前,全国共有广东省、北京市、武汉市、镇江市、晋城市5省市低碳试点进行了碳排放评价相关工作的探索,分别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碳排放评价制度,研究并出台了相关办法、方案和指南(见表1)。2014年8月,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2014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对区域内新建项目开展碳排放评价工作,以项目碳排放评估结论为依据,协助碳排放配额制度的实施,偏重于推进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北京、武汉、镇江3市则在低碳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作指南或导则,将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价作为控制碳排放增量的抓手,提出独立的碳排放评价制度或将其融入节能评估工作中,但更多关注投资领域的项目筛选,与环评制度衔接较少。
2.2 “双碳”目标愿景提出后的地方实践
“双碳”目标愿景提出之后,在减污降碳的大背景下,为充分发挥环评制度的源头防控作用,各地积极探索。重庆市在全国最早出台政策,于2020年11月发布《关于在环评中规范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的通知》(渝环办〔2020〕281号),标志着全国首个省级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评制度的形成,随后制定了《重庆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碳排放评价(试行)》《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碳排放评价(试行)》(渝环〔2021〕15号),并于2021年1月26日起实施。
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1月和5月先后出台《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气候变化、碳排放评价纳入环评,形成了我国在环评体系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的顶层设计雏形。2021年7月,生态环境部出台《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在环评体系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实践拉开了帷幕(见表2)。
在地方层面,福州市、浙江省、海南省陆续开展了将重点行业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评体系工作的探索,并研究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和技术指南,对评价内容、涉及范围及相关因素做出明确规定(见表3和表4),为其他地区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浙江省温州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将碳排放影响评价作为一个章节纳入环评,首批20个工业项目试点工作已经完成。近日,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编制指南(试行)》,指导重点行业的碳排放评价试点工作。江苏省常州市的建设项目——港华储气(金坛)有限公司盐穴储气库项目(地面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表也将碳排放评价单独作为一个章节纳入了环评管理。福州市生态环境局出台《福州市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意见(试行)》;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出台《关于试行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在部分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园区、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中试行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这意味着碳排放量成为项目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国内经验看,各地纷纷开展了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评、节能评估以及独立的碳评制度等相关实践。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评体系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排放水平,促进其加快产业结构和用能结构的调整,推动企业在涉及碳排放的原辅材料、工艺环节、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能量损耗等方面自主采取优化措施,制订碳减排方案,出台配套制度,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在碳中和背景下,在环评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重要性。为进一步压实碳排放主体的减排责任,源头管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03
在环评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的可行性
目前,在环评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共识,我国也在实践中对相关制度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并出台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表明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决心。已有的经验和探索表明,从规划、技术、可操作性等方面来看,在环评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时机已经成熟。
3.1 目标一致
温室气体长期低排放战略对我国高水平环境保护和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导向性引领作用日益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中。温室气体减排有助于减缓气候变暖,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而环评通过对建设项目定性、定量的分析和预测,提出防治污染和减缓不利影响的具体解决方案和实施措施,从而减轻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二者最终目的都是推动绿色发展,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3.2 已有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为环评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在环评体系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意味着用现有法律框架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无须为此重新颁布新的法律。重新立法虽然能够密切关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但不可避免要面临新的挑战,仅在现行法律框架中增加温室气体评价内容,对于环评领域的机构人员来说操作起来更熟悉,接受程度也更高。在环评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意味着温室气体评价也被纳入了基本建设程序,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和依据,能够促使项目建设者和开发者认真对待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3.3 具备技术基础
我国自2011年组织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地区在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MRV)制度,建立排放配额分配与履约管理制度以及交易监管制度,能力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了大量细致的、探索性的工作,包括构建了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学体系,颁布了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技术规范,不断修改完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和报送技术规范,在监测、报告和核查等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无须从零起建立温室气体监测体系。可见,在环评体系中开展温室气体排放评价已具备技术基础。
3.4 协同减污降碳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环评是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前必经的程序,通过对环评报告书的审批把关,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与温室气体具有同根同源特性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也会相应地减少,有利于从源头控制环境风险事件,充分发挥环评制度的源头控排作用,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04 存在的问题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环评制度正式确立,至今我国环评制度确立已40余年。我国进行了许多温室气体评价方面的有益尝试,形成了诸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但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在环评体系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二者的衔接问题应给予关注。
4.1 现有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在我国目前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中,缺乏对温室气体这一因子的强制评价要求,也未对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概念做出定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未在环评中有所体现,导致在环评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缺乏有力的法律基础。
4.2 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在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中,国际上逐步形成了单位地区或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绝对值和二氧化碳当量等评价指标,形成了从多个角度评价温室气体排放状况的国际指标体系。我国现有指标体系对碳排放总量和主要碳源等进行了粗线条统计,还没有相对完整全面的温室气体评价指标体系。
4.3 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强化
环评报告书的编制和审批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涉及环保法律法规、项目选址、污染防控措施和总量控制等多方面内容。当前环评队伍基层人员水平有待提升、人员技术力量薄弱,面临着环评审批质量和时效上的困难。
05 政策建议
一是完善立法。目前在环评中考虑温室气体排放还缺乏法律基础,现行的环评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将温室气体纳入环评的法定评价要素中,施行起来缺乏顶层设计的支撑。因此,可以考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增加对温室气体的相关描述,明确温室气体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法定地位,同时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也相应做出差别性的但互相关联的规定。
二是夯实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环评的基础。在对重点行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温室气体评价的工作程序、技术导则、编制指南等,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行业发展水平的统一的温室气体排放测量和计算方法学体系,尽快形成统一、完整、综合、准确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明确要求各项目达到规定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要求,与环评有机衔接,支撑未来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环评的相关研究、编制和实施工作。
三是促进将温室气体评价纳入环评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已有部分省、市开展了重点行业“碳评纳入环评”工作,应在此基础上,开展将温室气体评价纳入环评试点工作,借鉴碳排放评价经验,完善温室气体评价方法,探索开展温室气体评价试点,由试点示范带动加紧出台相关政策条文,细化工作方法,及时修正和完善温室气体评价的工作程序、编制指南等配套文件,持续推进全国低碳发展。
四是健全我国低碳发展制度体系。健全我国低碳发展的各项相关制度,统筹温室气体评价与其他低碳政策的协调推进。加快制订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严格落实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细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措施,制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项目指南等,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将环评制度与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交易基金结合,形成长效市场机制,使企业意识到减排可以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促使其主动作为。
五是强化保障机制。环评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国家顶层设计的大力支持和地方政府不断的探索。应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和地方低碳发展条例等相关法律研究工作进程,关注环评人员的能力建设,加强培训与指导,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主管部门审批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以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新需要。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环评工作当中,使社会大众真正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垃圾发电网获悉,山西省发改委发布山西省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专项规划(2023年修订)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生活垃圾焚烧厂规划调整建议如下:运城市夏县、河津市、永济市、闻喜县、芮城县、万荣县各规划垃圾焚烧项目一座,现有垃圾焚烧规模实际处理规模已基本满足要求,同时万荣县城距离河津市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11月19日印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试点开发区名单(第一批)》,共包含云南思茅产业园区、云南腾冲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南五华产业园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等4个试点开发区。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试点开发区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24年本)》,涉及水利、能源和资源开发等十大类,详情如下: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发布《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24年本)》的通知各州、市生态环境局,厅机关各处室、所属各单位:根据《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2024年修订)(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对列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生态环境部令第16号)中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
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发布《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24年本)》,其中包含水利、能源和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制造业、海洋、核与辐射、环境治理业、涉密工程、其他等八大类共计25项。详情如下: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发布《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
北极星垃圾发电网获悉,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发布三穗生活垃圾发电项目掺烧一般工业固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公示,项目利用三穗生活垃圾发电项目1台600t/d机械炉排焚烧炉+1台中温中压余热锅炉+1台15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在不影响生活垃圾处理的前提下进行掺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协同处置,掺烧量
2024年10月,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贵州省发现,铜仁市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一些工程未批先建,在核心区拦河建坝,生态破坏严重。一、基本情况铜仁市地处长江上游的乌江和沅江水系,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全市有10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占全省总数比例超40%,面积7000余公顷,具有
北极星垃圾发电网获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令第4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大名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掺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及污泥项目的公众参与公示,项目依托现有生产设施,掺烧符合入炉焚烧要求的一般固废及污泥,同时对现有余热锅炉、渗滤液处理装置以及除盐水处理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11月6日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24年修订版)》意见的公告。《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24年修订版)》修订后,在原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11月6日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发布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24年本)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要求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严守生态环境准入底线,坚持依法依规审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项目环评一律不予审批。同时要不断加强能力建设、优化环
近日,池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安徽省贵航特钢有限公司《烧结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审批意见的公示,该项目总投资约45791.55万元,其中环保投资约4000万元。项目名称:烧结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建设地点:安徽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单位:安徽省贵航特钢有限公司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2024年修订)(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对列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生态环境部令第16号)中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11月6日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发布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24年本)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要求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严守生态环境准入底线,坚持依法依规审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项目环评一律不予审批。同时要不断加强能力建设、优化环
北极星垃圾发电网获悉,邢台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河北锦宝石循环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一般工业固废及生活污泥处理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决定公示,项目依托现有垃圾处理设施,调整1#垃圾焚烧炉燃料结构,将原有1#焚烧炉日处理生活垃圾420t,造纸废弃物180t,调整为日处理生活垃圾420t、造纸废弃物90t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项措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环评审批效率,优化执法监管方式,完善服务保障机制,详情如下:为进一步支持服务中小微企业,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环综合〔20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质增效的通知,提出强化建设单位责任,加强环评机构诚信管理,提高评估机构支撑能力,强化环评审批管理,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关于进一步推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质增效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服务我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广州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按照“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专项行动有关要求,提高环评审批效能,主动服务企业绿色发展,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
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公开发布5个差异化执法典型案例:案例一:沈阳市和平区某餐饮企业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排放社会生活噪声案(不予处罚案例)案情简介:2023年8月10日,沈阳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根据投诉举报线索对沈阳市和平区某餐饮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同时委托第三方检测公司对其正在使用的风机分别进行了
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优化环评审批促进经济发展九条保障措施(试行)》,按照“简化一批、创新一批、优化一批”的原则,持续推进环评审批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支持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27日云南昆明环境局发布关于拟审批《2万吨/年钛酸锂生产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公示。项目名称:2万吨/年钛酸锂生产线建设项目建设地点:富民县罗免镇高仓村委会大凹村建设单位:云南港烽新材料有限公司建设性质:新建环评单位:云南保兴环境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建设内容:项
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的通知,,着力强化环评要素保障,持续深化环评制度改革,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于公开征求《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
3月4日,来宾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来宾市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服务壮大实体经济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优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改革。同一市辖区或县(市、区)编制的等级公路、城市道路、光伏发电、陆上风力发电、生活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可予以“打捆”环评审批
7月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指出,立足于完善现有环评体系,推动形成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管理统筹融合的环评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衔接现有碳排放管理体系,有效发挥环评制度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源头预防作用。关于征求《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下简称“环评文件”)质量是环评制度的“生命线”,直接关系环评制度的公信力和有效性。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坚持以环评文件质量为核心,持续加强审查审批环节把关,不断加大环评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坚决查处各类环评文件弄虚作假行为。2022年8月26日,生态环境部公布3起环评文件弄虚作
日前,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苏州市生态环境系统惠企纾困稳经济十八条举措》,推出落实环评制度改革措施,落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范围等18条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守底线、稳经济,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作用。
近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局发布了《关于深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环评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征求公众意见稿),全文如下:
“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是落实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体现。”这是今年3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的《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中的一句话。深圳市工程的环评文件35次出现“湛江”,不可谓不魔幻。环评是约束项目和园区准入的法制保障,是在
2020年8月5日至7日,江苏盐城市响水爆炸事故所涉系列刑事案件一审公开审理,事故涉及22件刑事案件,共有7个被告单位和53名被告人,将择期宣判。值得注意的是,其中6个被告单位和22名被告人分别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和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2019年3月21日14时48分许,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生态化
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新发展过程中,尽管涉及该项制度变化的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但是,最主要的变革还是围绕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改革为中心:一方面,将原有环评文件的审批制改为审批与备案并举;另一方面,将原先的建设项目各类串联式审批改为同步进行的并联式审批。同时,环评制度一些未被重视的重要法
《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进一步强调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源头预防的基础性制度地位。环境影响评价是防范和减缓政策制定、相关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风险及重大影响的有效制度工具,是不断提高各地各部门可持续管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按照新老有别、平稳过渡原则,妥善处理排污许可与环评制度的关系”。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妥善处理”,笔者有如下思考。首先,明确了排污许可和环评制度的重心从政府审批转向企业责任。“
日前,国办印发关于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推进环评制度改革,对不涉及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仓储、物流配送等一批基本不产生生态环境影响的项目,统一不再纳入环评管理。试点对环境影响小、风险可控的项目,简化环评手续或纳入环境影响登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