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柳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印发(附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表)

2021-11-29 10:27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章 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第一节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提出的奋力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迈出新步伐、彰显新担当“四个新”总要求,按照“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总目标总要求,贯彻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全力推进“三大建设”,加快构建“八大体系”。突出“五个坚持”:坚持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为柳州市打造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成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坚持以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把握减污降碳总要求,扎实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按照“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的总体要求,推动“美丽柳州”目标取得明显进展;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坚持稳中求进、重点突破,着力补齐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短板,解决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推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质增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大力构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生活环境宜居宜业的现代生态体系,为柳州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引领、提质增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促进作用,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打造绿色、富饶、和谐、美丽的万亿级工业强市。

坚持稳中求进,重点突破。大力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以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质量稳居全国前列,加快补齐城乡污染治理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拓展治理深度和广度,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为实现万亿工业强市目标夯实生态屏障。

坚持全面统筹、精准治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做到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并重,城市生态品质提升与乡村生态振兴同步,提供更加优良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

坚持制度创新、共建共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和市场化引导机制。坚持多方共治,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全市生态环保工作,深化生态环境联防、齐抓、共管、共享的新模式,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面建成。“两高”产能和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构建,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向好并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美丽柳州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成为在国内有广泛知名度的宜居宜业宜乐宜游城市。

“十四五”时期柳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目标。到 2025 年,全市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转型成效显著。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达 25%,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能耗水平、煤炭消费占比进一步下降,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5%左右,非化石能源提高到 1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达到自治区考核要求。到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区和县城空气质量达到自治区考核要求,地表水质量稳居全国前列,县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噪声与油烟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现代化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家园更加美好,“紫荆花城” 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要求。

主要指标。柳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分为环境质量指标、污染防治指标、生态保护指标、环境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五个类别,共21项指标。

第三章 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三大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打造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成现代制造城,实现万亿工业强市目标。统筹构建发展与保护新格局,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全市生态安全屏障,提高生态产品供给和保障能力,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扎实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构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生活环境宜居宜业的现代生态体系,到2025年,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要求。

第一节 统筹构建开发与保护新格局

强化城乡开发保护空间管控。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柳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为指南,围绕全市“一核两翼三组团多支点”的城镇发展格局,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划要求,优化全市生态安全保护格局,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画好框子,定好规矩。主城区、柳东新区、北部生态新区、柳江新区和两翼的鹿寨县、柳城县为主要城镇和产业开发区域,根据资源环境管控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着力解决局部生态环境质量不达标、生态环境风险高等问题。融安县、三江县、融水县为限制开发区域,充分发挥生态和资源优势,全面提升生态承载力,大力发展生态衍生产业。分布于各县(区)的县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水源地等开发建设活动须强化保护优先的原则,依法限制或禁止开发。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成果,夯实“一核一屏五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快推进“一核”即柳州市区核心生态圈建设,持续增加公园数量和街头绿地,规划建设“口袋公园”,实施水系景观品质提升工程;着力推进“一屏”即北部县区生态林天然绿色屏障、“一带”即由融江、柳江组成的水生态廊道与保护带、“五廊”即连接南北的两条生态廊道和贯穿东西的三条生态廊道生态增殖涵养建设,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为实现打造万亿工业强市目标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保障,把柳州建设成为“山、水、城、人”高度和谐统一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到2025 年,推动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65.02%,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人。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加快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持续推进自治区级和市级绿色矿山建设,严格落实地方政府、矿业权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责任,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恢复、责任追究”的保护责任制度体系,逐步规范采矿生产活动,推动矿山恢复优美生态环境。到2025 年,全市湿地保护面积不低于33.77 公顷,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7%,全市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 100%。

强化红线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建立红线监管制度,定期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做到“耕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系统保护监测网络,加强生态红线监管和生态安全预报预警数据支撑。推进部门联合执法,定期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自然保护地内违法违规开发和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探索将生物安全纳入全市安全保障体系。设立专门保护站点,重点加强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到2025 年,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到25.44 万公顷,占比18.02%。

专栏3 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

(一)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全市计划植树造林5万公顷,完成森林抚育50万公顷。按照“北杉南桉”思路,继续推进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主要造林树种良种率达到90%以上。在柳江河重点支流共建设生态缓冲带45.8公里,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恢复自然坡岸,保障干流水环境目标实现。

(二)生态红线勘界定标工作。核定生态保护红线边界,在重点地段、重要拐点等关键控制点设立界桩,在醒目位置竖立统一规范的标识牌,并将有关信息登记入库,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地。

(三)绿色矿山建设。2021年底前,全市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 80%;2022 年底前,全市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 100%,尚未完成绿色矿山建设的矿山企业立即停产,完成创建后恢复生产,不符合绿色矿山标准的矿山企业分类有序退出。

第二节 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

深化绿色创新驱动。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绿色低碳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基石,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全面实施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三年攻坚行动。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设备,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工艺水平,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与制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低碳循环示范区建设。推动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积极推进柳州市化工、冶金、制糖等行业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培育发展氯碱化工—精细化工、大宗工业固废 —新型建材、糖—纸—酒—肥等领域精深加工产业链。持续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设施共建共享、副产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园区,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鹿寨经济开发区积极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园区,北部生态新区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动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柳江新区“三大新区”实施低碳改造系列工程,创建低碳发展示范园区。

积极推进生态价值转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力将区域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融安县、融水县、三江县为重点,创新“生态+”发展模式,建立生态优势资源与生态农业、文旅、康养、体育等融合发展新机制,推进建设绿色产业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竹木深加工、中草药加工及清洁能源产业,着力打造和延伸特色产业链,形成自然资源资产可持续开发利用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可推广模式,走出一条特色化、品牌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成为展现柳州美丽自然山水和浓郁民族风情的典范区。

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开展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控煤炭消费总量;落实加快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战略要求,推进火电、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重点高耗能行业能效提升系统改造,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深入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推进电气化改造,加快园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35 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全面淘汰每小时10 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逐步淘汰2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采取“上大压小,统一供热供电”策略,减少燃煤锅炉用煤和城镇生活用煤。大幅削减散煤利用,推进农村生活“煤改气”“煤改电”,减少农村生活散煤的使用比重。到2025年,全市煤炭消费占比降至59%以下,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5%左右,非化石能源提高到 10%左右,天然气实现从“县县通”到“镇镇通”,城镇人口气化率达到60%以上。

改善交通运输结构。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大力优化货物运输方式,实施铁路运能提升、水运系统升级、城市绿色配送,促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路转铁路、公路转水路”等多式联运方式,提升综合运输能效。大力发展高铁物流、冷链物流,集聚货物在柳州集拼转运,打造高速铁路网、城市公共绿色交通网,全力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公铁水空”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推进“补短板”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制定柳州市绿色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措施,以推进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化和节能环保服务专业化为方向,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再生资源利用、工业再制造,清洁能源等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区域性节能环保先进基地。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加强政、产、学、研、融协作,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以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提高本地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拓宽节能环保产业增信方式,探索将用能权、碳排放权、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权、特许经营收费权等纳入融资质押担保范围。到2025年,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

创新模式扩大市场规模。探索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城市开发(EOD)模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旅游、城镇开发等产业融合发展。以工业园区、城镇街道为重点,推广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参照阳和工业新区“环保管家”试点经验,在全市推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治理,按环境绩效付费的一体化服务模式。推进城市排水“厂网一体”管理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柳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基金规模,鼓励采用“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对工业污染地块进行修复。

推动绿色产业实体企业落户柳州。建立柳州市环保技术与产业服务平台,加强全国节能环保实体与本地需求对接,打破地区和行业壁垒,规范市场秩序,在环境治理领域营造公平透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根据柳州“十四五”工业发展布局以及依托“十四五”期间柳州生态环境治理重大工程,力争引进一批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与装备、绿色服务类企业落户柳州。加强风光电及配套产业项目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绿色建材等领域配套项目的引进,建设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低碳示范区,配套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进一批绿色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

推进绿色产业开放合作。深化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拓宽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技术装备和服务合作。借助柳州连接粤港澳与西南地区的重要节点的战略位置,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依托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全面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借助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澜湄环境合作中心、“一带一路”环保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等平台,广泛与东盟国家开展交流。选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以龙头企业带动,采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推动绿色制造和绿色服务率先“走出去”。加强柳州市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联动,共建绿色产业发展区域合作联盟,推进高精尖人才交流合作,加快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共建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促进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保护查看更多>生态环境质量查看更多>生态文明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