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温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出炉 附项目清单

2021-12-08 10:33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源控制温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2025 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碳达峰基础逐步夯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本满足公众需求,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美丽中国温州样板基本建成,生态宜居幸福城市效能显著。具体目标是:

——绿色协调发展格局总体形成。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高质量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进一步拓宽;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广泛推行,全民生态自觉逐步提升,打造成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先行示范区,形成生态经济新高地。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地表水省控及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93%,全面消除市控及以上断面V类水体,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水生态健康初步恢复;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实现协同减排,细颗粒物和臭氧浓度实现“双控双减”;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得到安全利用,全域“无废城市”全面建成;全市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持续提升,筑就浙南美丽大花园。

——生态环境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山水林田湖海岛一体的生态系12统实现良性循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生态安全得到有效维护,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有力,突发环境事件数量保持总体较低水平,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本满足公众需求,持续擦亮生态明珠金名片。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企业自治实现良性互动,生态文明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打造成为全国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样板。

展望到2035 年,全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全市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力争早于全省实现碳排放达峰,碳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面貌全面改善,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美丽中国温州风景”全面呈现。

“十四五”期间共设置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20 项,其中约束性指标7 项,预期性指标13 项,涵盖环境质量、污染减排、风险防控、生态保护、低碳发展5 大领域。


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构建全市“一屏一带四廊四片”生态保护空间格局。落实环境分区管控。全面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产业布局的规划环评,依法落实空间、行业、项目、总量等方面的环境准入要求。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推动城市化、产业化与绿色低碳发展深度融合,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实现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从根源上缓解发展空间破碎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加大老旧工业园区、重污染工业园区提升改造和转型力度。加快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和工业结构调整,舒展城市空间,有序推动中心城区工业向整合后的重大产业平台转移集中。

推进农业农村空间整合。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落实农业功能区和生产布局制度,进一步优化调整养殖业布局,严格落实禁养区各项规定,合理控制养殖规模。推动乡村企业向工业功能区集聚,防止重污染产业和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

第二节 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着力发展绿色低碳型产业。坚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与低碳产业、新兴产业培育并重、扩大总量与提质增效并重。综合利用能耗、环保等标准有序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充分发挥碳评价作用,限制高碳高耗能重污染行业发展,加快提升传统产业低碳高效发展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壮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科学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

壮大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环保装备和环保产品生产、环15保治理工程、环保服务业,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打造集研发、设计、制造、服务“四位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提高先进的环保装备技术和环境治理服务能力。

积极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发挥温州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业、健康养生业等休闲产业,积极探索“生态价值+”新路径,实现区域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第三节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资源能源节约高效利用为抓手,全过程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鼓励支持企业引入、开发和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能源、新管理、新观念,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坚持整治倒逼和正向激励并举,推进建设一批绿色工厂(园区)。深化污染行业综合整治。巩固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成效,继续推进电镀、治革行业整治回头看,启动以汽车维修、混凝土预拌行业为重点的新一轮行业整治提升。构建长效机制,加强污染物有效收集、治理,确保重点行业企业治污设施全覆盖、全运行,提升综合利用资源化水平,降低污染排放强度。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行种养结合、粮经轮作等模式,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多生态位品种混养等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肥药两制”改革,至2025 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化学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进一步优化调整养殖业布局,严格落实禁养区、限养区规定,合理控制养殖规模。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推进养殖业减量用药。16推进建设一批“阳光农场”“绿色牧场”“生态渔场”。

第四节 推进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引导推行全民绿色消费。加快构建绿色消费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供应链,增加绿色低碳产品的有效供给。倡导消费者选择绿色低碳产品,全面推广政府绿色采购。推行绿色包装,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倡导绿色装修,提倡优先选用成型装饰材料、水性装饰板涂料和胶粘剂。推进重点区域城市设计融入节能、节水、降噪、清新空气等绿色低碳理念。推进城市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推广普及节能家电、节水器具等,强化阶梯水价、电价、气价的运用,引导居民自觉减少资源能源浪费。倡导绿色低碳出行,鼓励民众采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

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全面推进绿色机关(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系列示范建设,积极创建绿色出行城市,培育一批成效突出、特点鲜明的绿色生活优秀典型,多角度展示温州的“绿色做法”“绿色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创建领域的绿色化水平。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特点鲜明的宣教精品活动,打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温州品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场所等宣教阵地建设,持续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做到大型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可开放尽开放,提升公众参与度和获得感。进一步强化全民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关心、支持、参与、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践行绿色生活,共建共享生态文明成果。

第四章 系统修复保护,全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海岛系统治理,加强重要生态空间保护监管,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夯实生态安全基底,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节 加强重要生态空间保护

稳固生态安全格局。加快构建以自然保护地体系为骨架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切实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地、湿地、水源地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洋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地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全部达到国家级规范化建设要求。

加强重要生态系统监管。推进自然保护地监测网络建设,落实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实施“绿盾”专项行动,落实问题整改和销号。依法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偷猎捕猎、滥垦滥采、违规贩卖及加工利用等违法行为,强化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病防控。

第二节 强化生物多样化保护

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评估,推进泰顺等地以县域为单位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试点,编制重要生物物种目录,推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强化博物馆、展览馆、体验地等自然科普能力建设,18推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全民参与机制。

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对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等生物多样性天然宝库的科研与保护。

切实做好温州湾、乐清湾等地黑嘴鸥、勺嘴鹬等珍稀水禽栖息地保护,为候鸟迁徙提供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加强乐清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龙湾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瑞安铜盘岛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加强全市古树名木专项保护,营造保护温瑞塘河等平原河网水鸟栖息空间。加强瓯江干流特有鱼类资源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重要生境的保护修复。开展农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强化外来物种入侵管控。

第三节 推进生态系统修复治理

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修复。编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海岛”生态要素,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注重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物种栖息地的连通性,加大生态空间破碎化治理,科学谋划实施重大系统性生态修复和重要生态廊道节点修复。以推动亚热带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进一步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以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和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重点推动入海河口、海湾、滨海湿地与红树林的系统保护和修复,促进海洋生物资源恢复,改善近岸海域生态质量。

提升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质量。深入开展平原绿化和森林扩面提质,强化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加强林相改造、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林下生境打造等森林质量提升工作,不断优化森林组成、结构、功能,着力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至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2%左右,森林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城郊生态绿地、绿化隔离地建设,严格落实绿地系统规划和绿线管制制度,推进城市生态保护修复。

加强矿山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和绿化,消除受损山体的安全隐患,恢复山体自然形态,保护山体原有植被,重建山体植被群落,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实施重点片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低山丘陵农林生态修复。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0 平方公里。

第四节 提升生态文明创建水平

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挖掘温州生态资源优势,以具有较好基础的乡镇、村、水流域等为基本单元,培育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示范点。统筹推进洞头、文成、泰顺、永嘉等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与动态管理,形成生态创建的长效机制和品牌效应。持续深化洞头、文成、泰顺、永嘉、鹿城等已命名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建设工作,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加快推进龙湾、瓯海、乐清、瑞安、平阳、苍南、龙港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到2025 年,争取全市80%以上县(市、区)创成省级及以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至少新增2 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或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深化“美丽系列”试点建设。全面融入全省大花园建设,着力打造“浙南美丽大花园”,支持文成、泰顺开展大花园示范县建设。有序推动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等系列试点建设。积极开展美丽温州体验地建设,实现美丽空间串珠成线,连线成网。加快推进绿色街镇、“零污染村”转型等试点建设,通过先行先试、典型引路,打造温州生态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保护查看更多>污染源控制查看更多>温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