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温州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

2021-12-09 10:49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关键词:水安全保障水利治理体系温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 20 “多评合一”审批改革主要任务

1、特定区域水影响评价改革。特定区域开展区域水影响评价,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和承诺备案制审批,除负面清单外的单个建设项目不再进行论证评估。

2、区域外“多评合一”改革。单个建设项目涉及的防洪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水资源论证合并编制一个报告,一次性组织审查,统一进行审批。

3、跨部门“多评合一”改革。打通不同业务部门间对同一个建设项目的技术论证评估和行政审批,减少企业在部门间办事时间和成本,牵头协调相关与水利业务相近的部门,联合推行跨部门相近论证评估“多评合一”改革。

(三)推进水文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构建“监测手段自动化、信息采集立体化、数据处理智能化、服务产品多样化”的现代水文业务体系,努力实现从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从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从数据水文向智慧水文的转变,全面推进我市水文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通过高分辨率航天、航空遥感技术和地面水文监测技术的有机结合,推进建立流域洪水“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提高流域洪水监测体系的覆盖度、密度和精度。实施已建水文测站现代化改造,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水文站网布局,提高三大流域干支流汇合口等重点区域的水文监测能力,加强与相邻省市的协同共享,结合工程建设完善水文监测设施,全面掌握我市出入省、市级边界、入东海等的水量情况。建立全市三大江、五大平原、重要小流域的洪水分析预报系统,建成多元化水文应急和测报系统,实现多样化水情预警公共服务,大力推广水文新技术运用,构建温州市水旱灾害防御决策支持系统。重点实施“流域综合预报调度系统”、“小流域山洪预报预警”等八大精品示范项目,建立合理完善的水文站网体系、先进科学的水文监测体系、优质多元的水文服务体系、高效智能的水文运维体系。

专栏 21 水文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主要任务

1. 流域综合预报调度系统。建立温州市水旱灾害防御决策支持系统及楠溪江、戍浦江、金潮港、大荆溪四流域预报调度系统。

2. 小流域山洪预报系统。升级瑞安、苍南等七县(市)小流域山洪预报预警系统。

3. 平原河网预报调度系统。建立温瑞、瑞平等四个平原河网预报调度系统。

4. 多元化水文应急和测报体系。采用现代技术,对水文测站建设提档升级,实现水文全要素的自动在线和可视化监测,加强县(市、区)水文监测中心综合能力建设,加大现代监测装备力度,走航式 ADCP(含遥控船)等先进的巡测和应急监测装备,提高水文综合监测服务能力。

5. 水文实践科研体系。联合高等院校在科技项目合作、科研基地建设、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以促进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全力支撑温州水文高质量发展。开展河流生态健康评价体系研究,以及水文站网分析与优化调整研究等。

6. 水文文化建设。以“温州三大江流域水文文化”为主题,深度挖掘温州水文文化,打造富有温州特色的水文科技展示馆,并新建七都水文站,创建十一处新技术应用示范水文站。

7. 水库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开展珊溪水库等七座大中型水库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

8. 水文公众服务。完善温州水文信息发布、水文年鉴在线查询等系统。

(四)推进水资源提能增效改革

探索供水一体化改革,组建原水集团,实现珊溪水库、泽雅水库、瓯江引水等水源统一管理,收购珊溪水利枢纽平阳、苍南县引水一期工程。以健全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构建政策法规体系为目标,通过建立部门统筹调度机制、洪水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以及水务市场监管机制,提高水资源调度能力和水资源使用效率。加快农村供水改革,引入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与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实现县级供水从“源头到龙头”统建统管,进一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农村供水保障率和应急保障能力。探索分质供水改革,在温州经济开发区、乐清市率先开展大型耗水型工业供水与城市自来水供水分开,单独建厂,分质供水,专管专供,各成体系,进一步优化水资源利用。

(五)推进水利工程全过程咨询改革

大力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委托方多样化需求的全过程咨询服务模式。鼓励投资咨询、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等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培育一批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鼓励项目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前期研究、决策、实施、运行的全生命周期引入包含设计和规划在内的涉及组织、管理、经济和技术等相关方面的工程咨询服务。整合投资咨询、勘察、设计、监理、造价、项目管理等业务资源和专业能力,为工程建设及固定资产投资提供高质量智力技术服务,实现项目组织、管理、经济、技术等全方位一体化,全面提升投资效益、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营效率。

(六)推进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改革

通过感知体系建设、业务流程重塑,推进规模以上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从项目立项到降等报废全生命周期实时监测、精准预警、智慧决策应用场景。至 2023 年,规模以上水利工程数字档案 100%建立;重要水利工程水雨情自动监测率达到 100%,视频监控率达到 100%,数字水库、数字堤塘、数字闸站全面建设;水利工程从项目立项到降等报废的全生命周期实现云端“可看、可算、可调、可查”,水利工程生命周期与智能化管理深度融合,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功能有效发挥,推动水利工程管理由人工管向智能管转变,同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走在全国前列。

(七)推进“开渠引水”投融资改革

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用好用活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充分利用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加大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盘活各级财政存量资金,安排专项经费滚动用于项目前期,科学扎实有序推进前期工作。推动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项目建设运营。鼓励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市场化方式开展项目融资,在不增加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前提下,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优质项目信贷投放力度。建立水利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突出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价值,实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好水利融合文章,结合乡村振兴、土地整治等,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水利项目争取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进一步规范水利工程资产管理,积极盘活存量水利资产,重点研究水利工程资产化运作措施,探索“以水养水”、“以塘养塘”的新路子。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引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创新型融资工具,筹集资金用于防灾减灾等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探索二线海塘报废腾出的土地、山塘报废后作为水利资产进行融资,反哺水利工程建设。活用“两手发力”,做好水利设施灾害保险后续创新文章,打造具有温州特色的多层次灾害风险分散保障机制,使保险成为我市防范防洪排涝风险、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支撑,巩固我市水利设施灾害保险工作全国前列地位。

(八)推进水利科技创新赋能改革

围绕水文水资源、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文化等领域,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先进技术应用和课题研究,解决当前水利工作遇到焦点难点问题,形成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为温州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强水利先进技术应用和推广,健全水利科技推广体制机制,进一步挖掘具有温州特色的水利技术和成果,积极参与国内外水治理管理领域科学计划合作项目申报。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学习借鉴治水科学理念和先进技术,全面提升流域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强化水利关键技术和专题研究,深入开展城区排涝能力提升、水文站网优化布局、三大江河口基础研究、河口建闸关键技术研究、病险小水电退出等机制研究,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支撑。

专栏 22 专题研究主要任务

1. 水资源专题研究。开展节水型单位水资源费减征政策研究、瓯江引水工程配水方案研究及水闸优化调度、洞头群岛水源互通、乐清市水资源联网联调、乐清市淡溪水库拓疏等专题研究。

2. 防洪排涝专题研究。开展温州城区排涝能力提升、水文站网分析与优化调整等专题研究。

3. 河道生态专题研究。开展珊溪-赵山渡水库水环境预测预警系统研究、珊溪水库藻类异常增殖风险模型及动态预警、三大江美丽河湖概念性方案、市区河网活水畅流、大江大河河口建闸等专题研究。

4. 湖泊生态专题研究。充分挖掘鹿城九山湖、会昌湖、瓯海龙舟基地、仙湖、南湖、龙湾东湖、浙南集聚区金海湖、瓯江口二期湖泊、龙港龙湖、乐清清河公园、平阳凤湖等重点湖泊的综合功能。

5. 水利工程管理专题研究。开展水利智慧工地试点与推广、保留低地灾害保险机制等专题研究。

6. 机制创新专题研究。开展海塘提升与城市建设融合开发方案研究、病险小水电退出机制、沿滩地生态化改造、水利数字化改革探索、水文化等专题研究。

六、投资规模及空间衔接

(一)投资匡算

经初步测算,“十四五”水利建设项目共 106 项,总投资754.7 亿元,“十四五”计划投资规模 530 亿元。其中,续建项目 29 项,“十四五”投资 184.4 亿元;新建项目 77 项,“十四五”投资 345.6 亿元,储备项目 25 项。按项目类型分,海塘安澜工程投资 147.8 亿元,占 27.89%;水库增能保安工程投资 13.6 亿元,占 2.57%;江河防洪工程 48.2亿元,占 9.09%;平原排涝工程 166.8 亿元,占 31.47%;水资源保障工程 92.1 亿元,占 17.38%;幸福河湖工程投资 34.4 亿元,占 6.49%;数字水利工程投资 6.0 亿元,占 1.13%;乡村水利工程投资 9.5 亿元,占 1.79%;水文强基础工程投资 3.5亿元,占 0.66%;水文化及其他工程投资 8.1 亿元,占 1.53%。见下图。

1.jpg

(二)空间衔接

做好水利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交通以及建设等部门的协同,按照“多规合一”构建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将规划水利工程确定的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以及水利监管空间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予以落地,衔接协调好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红线保护区的关系,加强空间管控,提升项目可实施性。以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为依据,构建规划水利基础设施“一张图”。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留足蓝绿空间,增强中心城镇和城镇群以外地区生态安全功能,充分落实洪水调蓄空间。建立水安全保障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动态协调机制,根据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变化,动态调整和优化空间信息。“十四五”期间,需新增建设用地约 1.9 万亩。

1.jpg

七、环境影响分析

列入本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符合已批复的流域综合规划、流域防洪规划等要求,符合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规划工程实施后,将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高防洪减灾和水资源保障能力,总体上有利于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为全面提升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重大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局部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建设期,经分析并经类似工程验证,这些影响是暂时且可控的,只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重视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时优化调整实施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减轻或避免规划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不存在重要的环境制约因素,从环境角度评价,规划是可行的。

规划实施过程中,要依法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约束和生态空间保护要求,并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衔接。坚持绿色发展,尽量保持河流、岸线自然形态,提倡采用生态型治理措施,并注意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优先保障河流基本生态环境用水,维护江河湖库合理水位。优化工程方案设计,从生态环境角度提出切实可行有效的保护、减缓和补偿措施;对直接影响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和重要目标的项目,优化调整项目布局和选址。加强跟踪监测评估,对可能受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加强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八、保障措施

坚持党建统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立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为实现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营造“忠诚干净强政治,担当作为兴水利”的干事创业氛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水利现代化建设。

强化组织实施。加强规划监督检查,实行闭环管理。建立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重要工作开展。畅通与上级部门沟通衔接渠道,积极争取上级指导和政策支持。各级地方政府要增强主体意识,分解细化规划目标任务,逐年落实,确保建设任务和投资计划按期保质完成。

加强重大项目前期谋划及论证,从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个维度对水利工程进行充分论证,做到科学决策。强化要素支撑。优化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设计,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少占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自然资源等部门要优先保障水利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积极支持成熟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库,并对符合条件的,参照省审批重点项目予以重点保障用地指标。对符合省委、省政府占补平衡规定的项目,优先支持使用省统筹补充耕地指标。发挥政府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防洪排涝、美丽河湖、农村饮用水、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探索多种融资模式,提高水利工程造血能力。加大融资力度,扩展水利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各类基金、专项债券等资金,助力高质量水利发展。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充分利用金融机构支持水利建设的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监测评估。将水安全保障“十四五”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估作为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序推进我市水利高质量发展,为顺利实施规划提供保障。按照水安全保障“十四五”指标体系确定的约束性、预期性指标,定期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或修订意见,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公众参与。健全水行政主管部门主导、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的水利决策机制。在规划谋划、编制及实施全过程,强化公众参与度和知晓度,编制更加符合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群众需求的规划。加强规划宣传工作,定期开展公众满意度问卷调查,增强民众主人翁意识,为温州市水安全保障建设,实现水利现代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安全保障查看更多>水利治理体系查看更多>温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