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但是由于其自身特点,纳米零价铁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应用瓶颈,一方面表现在易团聚。因粒径小、以及本身具有的磁性,纳米铁很容易发生团聚,导致反应活性急剧下降,和迁移性差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其较强的还原能力(E0(Fe2+/Fe0)= -0.44 V)),容易将一些污染物过度还原,形成另一种有害物质。因此,改善纳米零价铁的分散性、稳定性和反应活性成为热点研究问题。目前改性纳米零价铁的方法有:添加高分子稳定剂、制备纳米零价铁双金属体系、负载型纳米零价铁、以及硫化纳米铁等。
有序介孔材料是一类新型多孔纳米结构材料,孔道尺寸介于2到50 nm,长程排列有序,并在介观上排列成特殊结构3。相比于通常的多孔载体材料(如活性炭),有序介孔碳作为载体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1)均一可控的介孔结构可限域颗粒尺寸大小,并提高材料稳定性;相互连通的孔道方便反应物质和电子等传输;巨大的比表面提供更多活性位点;(2)容易通过合成控制与异质元素前驱体间作用,实现材料性质精确调控。
2 新一代纳米铁的开发与应用
2.1 半嵌入式纳米铁颗粒加强稳定性
针对纳米铁的快速团聚使其在水介质中迁移能力差问题,在介孔材料分子自组装过程中通过乙酰丙酮或柠檬酸与铁源强配位,限制热解中铁晶粒的迁移和团聚,合成了纳米零价铁半嵌入碳骨架、半暴露于孔道的特殊结构(图2)。该结构具有极强的保护和稳定作用,可延长200倍沉降时间,极大提高了其在介质中的迁移能力4。同时,通过调节前驱体用量,控制孔道中铁界面与污染物的接触实现了缓释效果。该方法得到8 nm且均匀分布的铁颗粒,粒径相比传统纳米铁缩小10倍,在水体痕量重金属污染物(如Au等)的还原富集应用中表现出长效性和优异的去除效率5。进一步将该配位作用辅助自组装技术拓展至其他铁基材料体系,成功合成了介孔空间半嵌入式纳米铁钯(FePd)、铁铂(FePt)双金属复合材料,其在废水脱氯应用中表现持久脱氯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2.2 高分散纳米铁基材料提升反应活性
针对纳米零价铁极易团聚而导致反应活性急剧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介孔空间引入亲氧助剂预分散策略,实现了纳米铁的高度分散(图3)。利用稀土铈与介孔孔道表面硅羟基较好亲和性,预先形成纳米“阻隔岛”,其表面缺陷与铁源的相互作用,使Fe3+向CeO2内部扩散,置换晶格中Ce4+,形成Fe-Ce-O固溶体,合成得到高度均匀分散的Fe/Ce纳米颗粒(~8 nm)。同时两者协同产生更多氧空位实现对污染物的催化降解6。该策略可拓展至其它纳米颗粒的高度分散合成,如铜锰催化活性位点。应用于高级催化氧化染料污染物时,活性位点的高度分散极大提高了H2O2向高氧化活性•OH的催化转化。实验结果表明限域效应使介孔空间内生成的•OH瞬时浓度提高,使进入并吸附在介孔中的分子尺寸较大且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快速降解矿化,大幅提高了材料的催化降解性能。
2.3 介孔孔道表面铁电子结构调控提高反应选择性
纳米零价铁与硝酸盐具有高反应活性而被广泛研究,但反应只能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极易过度还原产生铵根,形成二次污染,同时自身易被氧化失活。因此,铁界面硝酸盐还原活性和脱氮选择性的调控仍缺乏有效方法。在溶液挥发诱导自组装过程中,发展了含氮有机分子辅助组装等方法,通过适量金属或非金属前驱体,形成杂原子掺杂,重构孔道表面铁活性位点电子结构,得到了性质均一且比例可调的合金(FeCo、FeNi)、非金属配位FeNx结构,为降低污染物反应活化能垒、改变反应路径提供了有效的反应空间7。在介孔碳孔道构建的高分散纳米铁中,发现铁碳表面具有更多较高能级的占据d轨道,易与硝酸盐π*轨道成键,利于电子的关键第一步转移并促使N-O键断裂(图4)。进一步调控铁外层碳壳的厚度和表面氮掺杂,核内铁纳米粒子提供额外电子降低了FeNx的Mulliken电荷及氮掺杂碳表面的局域功函数,从而改变对硝酸盐的吸附强度,其硝酸盐去除能力可达到99%,氮气选择性提高至85%。
3 技术意义和前景
面对环境污染控制需求,从环境基础材料性能构筑入手,开发了系列新型介孔限域型纳米铁,增强了纳米颗粒的分散和稳定性,提高了其在水介质中迁移能力,延长了反应持久性,同时实现了反应活性位点的增加,从而实现反应效率的大幅提升;另外通过异质原子对介孔空间铁表面电子调控实现了污染物降解的选择性。该研究拓宽了铁基纳米材料化学在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该系列新型材料面临费用较高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优化材料合成降低成本。但制备方法和反应规律可应用至其他廉价多孔材料中,现阶段为环境污染控制提供了新型纳米材料构筑新途径和技术思路。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各有关单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实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有其重要意义。为落实党中央最新部署,响应生态环境部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的有关意见,中
研究背景有机固废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有机质含量高,易被微生物降解利用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污泥、餐厨垃圾以及农林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如表1所示,我国主要有机固废年产量巨大,有机固废中有机物含量高,若能将其中的生物质能转化为具有经济和环境效益的能源,不仅可减轻环境压力,更能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
化学还原稳定化修复是工业铬污染土壤修复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针对不同污染程度及理化性质的铬污染土壤,选择最为高效、经济、适用的稳定化修复材料是铬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最核心问题所在。针对上述问题,重点对现有铬污染土壤修复材料,如铁系、硫系、铁硫系、有机类及微生物菌剂的修复原理、影响因素、实际应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修复后环境风险和长期稳定性等多方面进行总结,为实际修复工程中六价铬修复材料的选择及修复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与指导建议。
本研究以杉木屑为原料,在不同碳化温度下得到的炭前驱体,再通过液相还原,获得以生物炭支撑纳米零价铁的复合材料,并考察了生物炭和零价铁负载生物炭对铜、钴、镍、铬4种共存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证明了该修复材料具有从水溶液和污染土壤中去除重金属污染物的优异能力。
常见的水体及土壤污染物包含重金属离子、无机阴离子、卤代有机物、药物、酚类化合物以及染料等。nZVI是一种还原性很强的零价铁微粒,粒径多处于40~80nm,比表面积为15~35m2/g,对上述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特性和反应活性,在环境修复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结合nZVI近年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历史遗留污染场地量大且跨介质复合污染严重、异位土壤修复二次污染风险高,缺乏具有科学依据的风险管控模式已成为我国城市污染地块安全开发的瓶颈。为了推动我国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管控与原位修复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进程,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通过高精度环境调查、精准
摘要:随着我国对工业废水直接排放的处罚力度不断加深,我国的大量企业对工业污水的处理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少的企业敢向法律发起挑战。目前,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水平逐步提升,虽然获取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非常严重,尤其是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不完善,将导致严重的环境污
近年来,抗生素滥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随着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抗生素废水的产生和排放量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水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抗生素作为水体中的一种新型污染物,属于生物难降解物质,传统水处理技术根本无法满足其深度处理的需求,因此,研究开发高效的抗生素残留深度处理技术
摘要:重金属污染对水体生态和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危害,通过纳米材料来去除重金属是一个简单便捷的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及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纳米零价铁、铁氧化物、硫化铁、碳纳米管、石墨烯、锰氧化物、铝氧化物、二氧化钛、聚合物纳米材料和壳聚糖纳米材料等几种纳米材料对水中重金属污染修复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积累性、持久性,土壤污染可直接导致农作物污染、食品污染,并随着食物链对人类造成危害,也可以直接接触人体,以颗粒物、气体、气溶胶等形式经口、鼻、皮肤进入人体,对人类造成危害。总之,土壤污染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问题。由于我国关于土壤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